回覆列表
  • 1 # 正大光明

    因為內憂外患,清朝搖搖欲墜,以孫中山為首的共和制代表人物得到了全華人民的支援,所以無法挽回大局,所以只能隨他去了!!!載灃就是三頭六臂也無濟於事!!!

  • 2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愛新覺羅·載灃(1883—1951),道光帝之孫,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他的人生頂點是成為代兒子監國的攝政王。

    載灃確實是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但卻不是政治家。因為政治家這種特殊產物要麼先天生成,要麼後天練就,他既要有對世事棋局的發展趨勢有著敏銳的判斷,又要對局中各色人物拿捏精準到位,並操縱於股掌之間,這顯然不是載灃這種含著銀勺子長大,養尊處優的人所具備的。除了歷練的機會少,也不是天生具備對權力駕馭的政治天才,他是在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因慈禧,光緒同時撒手人寰的情況下,被歷史貿然推到了事關大清生死的重要位置上的,這是不僅是對載灃實際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大清生死存亡的作弄。遺憾的是政治舞臺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對載灃這種既沒有經過歷練,又不是天才的年輕皇家貴胄來說要求太高,在政治玩家袁世凱面前,載灃更是完全上不了檯面的菜鳥,可以說他成為攝政王是歷史的錯誤和錯位,也是滿清王朝的悲哀,因為慈禧光緒死後,大清帝國實際上已經朝中無人,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再也推不出經天緯地的雄才,而這種時候是最需要類似慈禧光緒這種老成謀國,民望深厚的政治家加持的,載灃卻天真的認為只要坐在攝政王這把交椅上就可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因而昏招迭出,進退失據,結果讓看上去曙光初現的滿清立憲新政在他手裡被徹底斷送。

    他最大的失誤是在保路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候,面對洶洶民意不知進退,自認為“有兵”而有恃無恐,不想透過適時讓度手中的權力,以緩和反對陣營的壓力,依然強推遭到全華人民一致反對的的“皇族內閣”,這事終於成了壓垮滿清這頭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武昌槍聲響起,立國267年的大清帝國轟然倒地,載灃成為和滿清入關時的攝政王多爾袞遙相呼應之人,史家言之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

    載灃以不是政治家的料卻想幹政治家的事,結果功敗垂成,使原可透過立憲新政完成王朝自救,實現社會轉型的大清在最後一刻功敗垂成,讓人扼腕!但他也絕非是大奸大惡之人,他最後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在辛亥革命後知大勢已去,不作無謂抵抗,完成宣統遜位,避免國家民族陷入血雨腥風之中;在日寇利用他兒子溥儀成立滿洲國時,經受住誘惑始終不離開天津,堅守住了民族大義,算是載灃最後的人生亮點。

  • 3 # 麥芒哥說電影

    1883年2月12日,載灃出生。父親是道光皇帝的七兒子,母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哥哥是光緒皇帝。1891年(8歲),父親去世,他承襲了醇親王的王位。

    1900年(17歲),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要求,清政府必須為死去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建牌坊,並要派親王去德國謝罪。

    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因此被指定為“謝罪人”。1901年,載灃從北京啟程,到了德國。他見德國國力強盛,皇室的權力也很大,就向德皇的弟弟亨利親王請教。親王告訴他,想使皇室強盛,必須要控制兵權。他牢記於心。

    回國後,慈禧太后對他另眼相看,多次接見。1902年,慈禧太后為他指婚,妻子是慈禧的心腹榮祿的女兒。1906年(23歲),她給載灃生下一個兒子,名叫溥儀。

    此後,慈禧太后對他更加器重。這時,慶親王奕劻和袁世凱大興改革,幾乎包辦了朝廷事務。為了牽制他們,1908年(25歲),慈禧太后任命載灃為軍機大臣。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去世。慈禧太后指定溥儀繼承皇位,由侄女隆裕太后垂簾聽政,載灃為監國攝政王。第二天,慈禧也去世。年僅25歲的載灃,開始總攬朝政。

    執政後,載灃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權傾朝野的袁世凱。因為袁世凱被認為是陷害光緒皇帝的罪魁禍首,載灃一度想處死他。但國喪期間不可殺重臣,載灃也擔心新軍造反,最終決定免袁世凱一死。

    載灃打算學習德國,把兵權集中在皇族手上。1908年12月,他成立了禁衛軍,自任統帥,全部由滿人組成,配備最精良的武器,守衛皇宮禁地。他又把北京周圍各省的新軍,全都劃歸中央直轄。並在陸軍中,設立貴胄學堂,只招收滿人,專門培養軍事人才。

    1909年1月2日,他以“足疾”為由,解除了袁世凱的一切職務。

    7月,他宣佈皇帝為海陸軍大元帥,由攝政王代理;其他主要的軍事職務,也都由皇族擔任。於是,一個以他為首的皇族權貴集團形成了。

    同時,載灃繼續推動預備立憲政策,在各地成立諮議局,在中央成立資政院。1911年5月8日,他主持成立了中國的第一個責任內閣。雖然內閣中皇族人士佔據多數,被稱為“皇族內閣”,但實實在在邁出了一大步。

    不料,1911年10月10日(28歲),武昌起義爆發,載灃派新軍前去鎮壓。由於新軍大多是袁世凱的舊部,根本不聽指揮。列強也認為只有袁世凱才能收拾局面,不斷施壓。載灃只好重新啟用了袁世凱。

    翻身後的袁世凱,趁機提出各種條件,要求完全掌握軍權、重建責任內閣等等。眼見局勢越來越危急,載灃只得同意,下“罪己詔”,解散了“皇族內閣”,把軍政大權交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又與革命黨人秘密協商,並不斷對隆裕太后施壓。12月6日,太后下詔,免去載灃“監國攝政王”頭銜,從此無權過問朝政。

    但他畢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個反對分裂祖國的愛國者。他在日偽的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前龍井該怎麼泡才好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