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韓北韓半島具有五千年曆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北韓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北韓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北韓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北韓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檀君北韓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北韓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
北韓人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大約是在公元前5世紀至3世紀之間。公元一二世紀時,逐漸形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局面。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三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9世紀以後,又在內外矛盾中重新分裂為三。這段歷史統稱之為三國新羅時期。
如果想了解新羅的善德女王,除了《三國史記》、《三國遺事》、《東國通鑑》,還可以參考以下南韓書籍。
在三國鼎立之前,主要文學形式是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禱詞和歌謠等。進入三國鼎立時期之後,由於漢字傳入,書面文學隨即產生。三國新羅時期的文學創作,有的借用漢字記載朝語,稱為國語文學;有的直接採用漢文形式,稱為漢文文學。國語文學方面以新羅鄉歌最為重要。這類作品據說當時數量很大,但是目前存留不多。其內容有的描寫世俗生活,有的表現風土人情,有的頌神拜佛,有的議論政治,形式則分為四句體、八句體和十句體三種,以十句體居多。漢文文學方面有薛聰、金大問、慧超、崔承佑、樸仁範、崔匡裕和崔致遠等作家詩人出世,較國語文學更加成熟,其中以崔致遠成就最大。
崔致遠(857—?)12歲即來中國(當時是唐朝)留學,以後應試中舉,做官多年;28歲時回到北韓,不僅未被重用,而且屢遭排擠;最後只好辭去官職,隱居於伽■山。據說他寫有今體賦5首,今體詩100首,《中山覆簣集》5卷,《桂苑筆耕》20卷等多種作品;但現存者只有《桂苑筆耕》以及其他30首詩。他的詩歌有抒發懷念故土之情的(如《秋夜雨中》、《東風》),有揭露現實社會黑暗的 (如《古意》、《寓興》),有描繪自然景色之美的 (如《石峰》、《題伽■山》),等等。他所寫的漢詩在數量上超過他人,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也為前人和時人所不及。
在高麗時期,國語文學的形式呈多樣化趨勢,民間歌謠 (高麗歌謠)、文人詩歌(翰林別曲、時調)、傳記文學(金富軾的《三國史記》等)、傳說 (一然的《三國遺事》等)、小品文、雜錄和詩話等都取得一定成果;漢文文學(尤其是漢詩)獲得飛速發展,湧現出樸寅亮、金富軾、鄭知常、李仁老、李奎報、李集賢和李穡等一大批詩人,將漢詩創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李奎報。
李奎報 (1169——1241)出身於士大夫家庭,由於性情耿直,在官場上曾遭降職、流放等處分;後因能詩善文而受到重用,升任宰相;晚年辭去官職,返歸故鄉,直至去世。他的作品收入《東國李相國集》中。26歲時所作 《東明王篇》是北韓最早的長篇敘事詩,該詩描述高句麗始祖東明王朱蒙的開國業績,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充滿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孀嫗嘆》和《路上棄兒》等詩表現了對老婦弱子的憐憫,《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東門外觀稼》和《代農夫吟》等詩則抒發了對勞苦農民的同情,如《代農夫吟》有“新谷青育猶在畝,縣胥官吏已徵租。力耕富國關吾輩,何苦相侵剝及膚”等名句。
尹善道 (1587—-1671)則堪稱時調名家。他在官場不大得志,曾多次被流放,因而常常寄情於創作,以山水之優美反襯官場之汙穢。他的名篇《山中新曲》、《續山中新曲》和《漁夫四時詞》等都是出色的風景詩,感情飽滿,筆法細膩,生動地再現了北韓四時山川景色之變化。歌辭也是由新羅鄉歌和高麗歌謠演變而來,並且受到時調影響。它的形式較為自由,長短不拘,但一般比時調長。
第一首歌辭是丁克仁的《賞春曲》,其後主要作者有鄭澈和樸仁老等人。鄭澈 (1536——1593)是歌辭初期的代表。由於當時黨爭激烈,他的官場生活也十分坎坷,屢遭降職、罷官和流放等處分。其代表作為 《關東別曲》、《思美人曲》和《續思美人曲》,以寫景細膩、抒情大膽、語言生動、形式優美為特點,後兩首有北韓《離騷》之稱。
在詩歌方面,李石亨 (1415——1477)、成侃(1427--1456)、李達(1561——1618)、權(1569——1612)、丁若鏞(1762——1836)、趙秀三(1762——1849)和金笠 (1807——1863)等詩人輩出,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丁若鏞的詩歌最引人注目。丁若鏞、號榮山,出身兩班(指封建儒生、官僚,由文武兩班而來)貴族,為人剛正不阿,做官清廉正直,因而在官場上屢遭陷害、貶職和流放。他主張從事詩歌創作必須從關心國計民生的願望出發,即所謂不憂君愛國非詩也,不傷時憤俗非詩也,非有美刺勸懲之義非詩也。
他的詩歌內容豐富,思想進步,有的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思 (如《述志》),有的描述百姓所受的苦難(如《奉旨廉察到積城村舍作》、《耽津農歌》、《耽津漁歌》),有的揭露貪官汙吏的醜惡嘴臉 (如《波池吏》、《龍山吏》和 《海南吏》等《三吏》,《僧拔松行》、《獵虎行》和《狸奴行》等《三行》),有的提出改革社會的理想 (如《夏日對酒》)等。
古北韓北韓半島具有五千年曆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北韓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北韓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北韓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北韓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檀君北韓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北韓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
北韓人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大約是在公元前5世紀至3世紀之間。公元一二世紀時,逐漸形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局面。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三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9世紀以後,又在內外矛盾中重新分裂為三。這段歷史統稱之為三國新羅時期。
如果想了解新羅的善德女王,除了《三國史記》、《三國遺事》、《東國通鑑》,還可以參考以下南韓書籍。
在三國鼎立之前,主要文學形式是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禱詞和歌謠等。進入三國鼎立時期之後,由於漢字傳入,書面文學隨即產生。三國新羅時期的文學創作,有的借用漢字記載朝語,稱為國語文學;有的直接採用漢文形式,稱為漢文文學。國語文學方面以新羅鄉歌最為重要。這類作品據說當時數量很大,但是目前存留不多。其內容有的描寫世俗生活,有的表現風土人情,有的頌神拜佛,有的議論政治,形式則分為四句體、八句體和十句體三種,以十句體居多。漢文文學方面有薛聰、金大問、慧超、崔承佑、樸仁範、崔匡裕和崔致遠等作家詩人出世,較國語文學更加成熟,其中以崔致遠成就最大。
崔致遠(857—?)12歲即來中國(當時是唐朝)留學,以後應試中舉,做官多年;28歲時回到北韓,不僅未被重用,而且屢遭排擠;最後只好辭去官職,隱居於伽■山。據說他寫有今體賦5首,今體詩100首,《中山覆簣集》5卷,《桂苑筆耕》20卷等多種作品;但現存者只有《桂苑筆耕》以及其他30首詩。他的詩歌有抒發懷念故土之情的(如《秋夜雨中》、《東風》),有揭露現實社會黑暗的 (如《古意》、《寓興》),有描繪自然景色之美的 (如《石峰》、《題伽■山》),等等。他所寫的漢詩在數量上超過他人,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也為前人和時人所不及。
在高麗時期,國語文學的形式呈多樣化趨勢,民間歌謠 (高麗歌謠)、文人詩歌(翰林別曲、時調)、傳記文學(金富軾的《三國史記》等)、傳說 (一然的《三國遺事》等)、小品文、雜錄和詩話等都取得一定成果;漢文文學(尤其是漢詩)獲得飛速發展,湧現出樸寅亮、金富軾、鄭知常、李仁老、李奎報、李集賢和李穡等一大批詩人,將漢詩創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李奎報。
李奎報 (1169——1241)出身於士大夫家庭,由於性情耿直,在官場上曾遭降職、流放等處分;後因能詩善文而受到重用,升任宰相;晚年辭去官職,返歸故鄉,直至去世。他的作品收入《東國李相國集》中。26歲時所作 《東明王篇》是北韓最早的長篇敘事詩,該詩描述高句麗始祖東明王朱蒙的開國業績,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充滿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孀嫗嘆》和《路上棄兒》等詩表現了對老婦弱子的憐憫,《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東門外觀稼》和《代農夫吟》等詩則抒發了對勞苦農民的同情,如《代農夫吟》有“新谷青育猶在畝,縣胥官吏已徵租。力耕富國關吾輩,何苦相侵剝及膚”等名句。
尹善道 (1587—-1671)則堪稱時調名家。他在官場不大得志,曾多次被流放,因而常常寄情於創作,以山水之優美反襯官場之汙穢。他的名篇《山中新曲》、《續山中新曲》和《漁夫四時詞》等都是出色的風景詩,感情飽滿,筆法細膩,生動地再現了北韓四時山川景色之變化。歌辭也是由新羅鄉歌和高麗歌謠演變而來,並且受到時調影響。它的形式較為自由,長短不拘,但一般比時調長。
第一首歌辭是丁克仁的《賞春曲》,其後主要作者有鄭澈和樸仁老等人。鄭澈 (1536——1593)是歌辭初期的代表。由於當時黨爭激烈,他的官場生活也十分坎坷,屢遭降職、罷官和流放等處分。其代表作為 《關東別曲》、《思美人曲》和《續思美人曲》,以寫景細膩、抒情大膽、語言生動、形式優美為特點,後兩首有北韓《離騷》之稱。
在詩歌方面,李石亨 (1415——1477)、成侃(1427--1456)、李達(1561——1618)、權(1569——1612)、丁若鏞(1762——1836)、趙秀三(1762——1849)和金笠 (1807——1863)等詩人輩出,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丁若鏞的詩歌最引人注目。丁若鏞、號榮山,出身兩班(指封建儒生、官僚,由文武兩班而來)貴族,為人剛正不阿,做官清廉正直,因而在官場上屢遭陷害、貶職和流放。他主張從事詩歌創作必須從關心國計民生的願望出發,即所謂不憂君愛國非詩也,不傷時憤俗非詩也,非有美刺勸懲之義非詩也。
他的詩歌內容豐富,思想進步,有的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思 (如《述志》),有的描述百姓所受的苦難(如《奉旨廉察到積城村舍作》、《耽津農歌》、《耽津漁歌》),有的揭露貪官汙吏的醜惡嘴臉 (如《波池吏》、《龍山吏》和 《海南吏》等《三吏》,《僧拔松行》、《獵虎行》和《狸奴行》等《三行》),有的提出改革社會的理想 (如《夏日對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