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萬曆新政確實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明朝,但是卻好像喝了一碗慢性毒藥。最後的明朝的滅亡,根子也還在這裡。

    由於朱元璋的“祖制”,使得明朝的稅收基本都是農業稅加一些農副產品稅,而且一些是貨幣稅,另一些還需要交實物。這種收稅方法就造成了在王朝後期,稅收越來越少,越來越難以為繼。到了張居正的時代,政府入不敷出已經成為常態。張居正改革,也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張居正的解決辦法,就是一條鞭法。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把所有稅收都換成貨幣稅。這樣的做法極大地提高了稅收效率,百姓也不再被各種地方上私自加的稅收給荼毒。因此,十年後,當張居正去世的時候,大明朝獲得了新生,財政基礎大為夯實。

    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明政府發現,可以透過增加稅率來獲取大量的資金。在完全不懂得經濟槓桿、凱恩斯還沒有出生的十七世紀,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一旦開啟,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比如,為了豐盈自己的內庫,萬曆皇帝就大舉徵收礦稅、紡織稅,而有關這種稅收的爭端逐漸激烈化,最後成為了明朝末年劇烈黨爭的一個導火索;

    又比如,當政府財政吃緊的時候,土地稅也開始上調。在一開始的嘗試以後,這種擴增政府收入的方式迅速成為主流,從而成為了後來逼得無數人家破人亡最後揭竿而起的“三餉”。

    所以,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明的財政危機,但是在各項制度還相當落後的時候,他這種完全的貨幣稅收政策,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明朝更深遠的財政崩盤。

  • 2 # 孤鷹之戀

    張居正的改革,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張居正改革是試圖用強硬的行政手段解決明政府中晚期效率低下的問題。

    我以改革吏治的“考成法”和最為著名的“一條鞭法”為例。

    一:舊瓶裝新酒—考成法

    張居正的考成法說白了就是以下兩條

    1 整飭吏治,規範官員行政考察方法

    2 裁撤冗官,整頓郵傳驛站

    看起來挺大刀闊斧的,但其實這些舉措一直都是嘉靖中晚期高拱擔任首輔時在實行的政策,他曾上疏給嘉靖帝:

    “請每歲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閱視,以今視昔,錢穀贏幾何,兵馬增幾何,器械整幾何。

    回到北宋中晚期的王安石變法,其著眼點也無外乎是北宋著名的“三冗”問題,因此其實張居正的這一措施可以說是歷代王朝進入暮年時基本都會出現的問題,解決的措施也是老調常談,說是改革,其實也不太能算得上。

    二:是非功過之“一條鞭法”

    “民不加賦而國用”,這是張居正的豪言壯語,那麼問題來了,錢從哪裡來?答案很簡單,讓各級官員和單位“摳出來”。一條鞭法的精髓在於統一賦稅名目,統一用貨幣銀兩徵稅,試圖在徵稅的流程上下功夫,省出程式上浪費的錢來,其實質依舊是對舊有賦稅制度的一次小修小補,對明晚期真正的問題依舊沒有絲毫的改善。當然要說成果也不是沒有,在張居正時代,朝廷的財政收入都還是有富餘的,相對與其他時期巨大的財政赤字來說,這一改革算是饒有成效。

    一條鞭法的核心還在於清丈土地,稽查偷稅漏稅的現象,明中晚跟其他王朝中晚期一樣存在著嚴重的土地兼併和地主偷稅漏稅的問題,張居正的本意在於利用他在中央的絕對權威,(與馮保,李太后的鐵三角),靠鐵腕手段迫使地主交稅。

    但是他失敗了,1580年開始的土地測量,直到他死後都沒能完成,而河南省提交的測量報告則被發現是原來的舊統計表。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歸根到底還是他改革的侷限性,對賦稅的調整不是建立在提高生產力基礎上,農民的負擔沒有減輕,而地方往往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一萬種方法應付中央。而統一用貨幣稅徵稅看似很好,其實在基層實施的時候往往會走樣,反而造成了擾民。

    張居正的改革沒能涉及到整個官僚行政體制的核心,不敢調整也沒有權力調整舊有官僚架構,封建官僚體制走向僵化是整個歷史趨勢的必然,張居正沒有這個遠見跳出怪圈,而他的權威則是建立在私人關係上,因此人亡政息是必然的事情。

  • 3 # 寒星針

    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土地集中到官僚、地主、宦官、宗室藩王手中,百姓要麼賤賣土地淪為佃農,要麼苦守幾畝薄田貧困中過日子。土地賦稅是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藩王、有功名的地主豪強不納糧,或是隱瞞不報只交很少的賦稅,沉重的賦稅壓力全部轉移到農民身上。

    國家稅收逐年減少,各項開支卻逐漸增大,百姓困苦,改革就成了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張居正則是當時最合適的改革人選,強勢、手腕高超、堅定不移,身為帝師,受皇帝和太后的信賴。作為張居正改革中重要的環節,一條鞭法的推行,確實減輕了百姓負擔,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保守派的反攻倒算,改革失敗。被整合簡化的賦役制度遭到破壞,百姓重新面對繁複多變的賦役,甚至更多。

    一條鞭法中的折銀納稅變成地方官府、商人、地主斂財的工具。明朝時的白銀,官府製作的白銀面額大,不易流通;日常交易的白銀多為商人、地主鑄造的小銀塊,成色不好,兌換、交易時需扣除折色費用,未等交易,百姓財富先縮水。同時商人利用豐年和青黃不接的時間差,利用白銀和谷價之間的波動,再次收割百姓財富,使得百姓日益窮苦。

    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到張居正的身上還是有失偏頗,以當時土地兼併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的速度,可能明朝滅亡的時間還要加快。張居正改革是在明朝這輛快速滑向深淵的列車上踩了一腳剎車,不能阻止,卻起到了延緩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號稱亞洲第一後衛的郭艾倫在CBA大殺四方,到國家隊得1分,如何評價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