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柒天

    最大的原因就是貂蟬並非正史上的人物,作為羅老爺子虛構出來的一位美人,在那個男權至上的社會環境中,消失了也就再正常不過了。不過我們可以猜測一下,自古紅顏薄命,名將美人都有不見白頭的說法,那貂蟬的結局不是殉情於呂布就是被曹操用來收買人心或成了他的禁臠。

  • 2 # 70後大叔講歷史

    正史中從未提及貂蟬之名,只提到呂布與董卓貼身婢女私通,又因小事與董卓結怨險些被殺,遂被王允利用施用了"連環計",除卓了差點顛覆漢室的董賊!這裡出現的婢女,可能就是貂嬋的原形。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貂嬋最終的結局可能有以下幾種:

    一是死於亂軍之中,三國演義在白門樓呂布被曹操活捉殺掉之後,就再沒提起貂嬋。但在呂布戰敗被俘前是跟貂嬋是在一起的,按照呂布的性格是不會拋棄貂嬋自己獨自逃生的。大機率是貂嬋已死。

    二是被曹軍俘虜。曹操好色,貂蟬的美貌又是閉月羞花,不可能對她不動心,又不想被世人所知曉,背上好色之名,悄悄的藏於銅雀臺中,供自己娛樂了。

    三是歸隱山林。呂布已死,又生逢亂世,自身美貌無比,所以只能找個沒有權利之爭的環境,過完下半生。

    四是被關羽所殺。曹操利用荀攸之計,明許劉備,暗送關羽。關羽為了桃園結拜兄弟情深,月下殺了貂蟬。(此為傳說,貂蟬夜間在園裡拜月,關羽刀斬背影,結果就死了)

  • 3 # 伊耆角木

    這題目可說的不算準確,四大美女中除了貂蟬外,西施的下場也是個迷,而且兩個人最終下落的各個版本也是極其相似。原因很簡單,貂蟬根本不存在,而西施的存在也存疑,不像王昭君、楊貴妃是歷史上的真是人物。對貂蟬、西施的各種下場的記述只是表現作者自己的思想而已。

    先說貂蟬吧,這是個最純粹的虛構人物了。這是《三國演義》及其前身《三國志平話》的原創人物,任何史書均不見貂蟬名字。唯一被認為是貂蟬歷史原型的就是《後漢書》中提到的一個董卓的貼身婢女,呂布與其有染,被董卓發現,因此呂布深懷恐懼,向王允透露。王允藉此挑唆呂布除掉董卓。這個婢女應該就是貂蟬的歷史原型,沒有說她的名字。但是和小說完全不一樣的是,這個婢女並非受王允指使去離間董卓和呂布,而是真的就是董卓身邊的婢女並且與呂布有了私情。王允只是利用了這件事而已。所以,這個婢女其實根本不重要,而且也不是“深明大義”的女子,真的就是個觸發呂布殺董卓的“路人甲”而已。歷史也不會記載她的下場,或許因為與呂布的私情直接就被董卓殺了,或許在呂布殺董卓後成了呂布的一個普通婢女、侍妾。而呂布殺董卓不久後,西涼軍反撲殺來,呂布自顧不暇,倉皇逃走,誰還能管一個婢女的死活。

    而《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裡,虛構了貂蟬這個名字,給原本董卓身邊的一個普通婢女加了很多戲份,成了主動參與王允的計謀,先勾引呂布,再被獻給董卓,再向呂布倒苦水,離間他們二人。事後,小說裡也不存在貂蟬的下落了。沒寫,就供後人自由發揮了。 在元雜劇及其之後改編的崑曲《關公月下斬貂蟬》中,關羽在曹操麾下時,貂蟬被曹操送給關羽,關羽不為貂蟬美色所動,殺貂蟬。原因有兩種版本,一是關羽要全貂蟬的名節,不想讓她背紅顏禍水的汙名;二是說貂蟬引誘關羽,關羽斥其紅顏禍水,將之斬殺。後面又來一個版本《關大王月下放貂蟬》,說是關羽本欲殺貂蟬這個紅顏禍水,但聽了貂蟬表明心跡,頓覺此女深明大義,將其釋放回鄉。後來又發展出《關公與貂蟬》,前面一樣,關羽瞭解了貂蟬為人,不欲殺她,貂蟬卻自刎而死。這是跟關羽有關的,其他還有些戲曲、傳說,諸如被曹操納為小妾啊,不願意從曹操而被殺害啊,為呂布殉情自殺啊,出家為尼啊等等。

    其實,對貂蟬的各種下落的描寫,就體現出古代文人自己那點心思,有的老古板就是覺得女人就是紅顏禍水,要用關羽這樣的正人君子把她除掉;有人就覺得貂蟬是個奇女子,應該善終;那些程朱理學的衛道士又會覺得,即使貂蟬是好人,既然失節,也要自殺,以全名節。

    同理可以看看西施。西施這個人,名字屢屢出現於先秦諸子的著作中,但是明確事蹟又很模糊。究其原因,正史中並沒有給出西施明確的記載。《史記》中的《吳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踐世家》都只說到了越國給吳國獻財寶美女,根本沒提到西施。甚至著重描寫范蠡的《貨殖列傳》都隻字不提。提到西施的都是《墨子》這樣的先秦諸子的著作,而諸子著作眾所周知,都是充斥著各種寓言,並不是記錄歷史,所以,這裡面講到的西施,究竟是否存在,都存疑。

    關於西施的各種傳說也是不一。比如野史《吳越春秋》等提到越國獻給吳國的是西施、鄭旦兩個美女,而先秦諸子著作都沒有提到鄭旦,有學者就認為西施鄭旦其實是一個人。再比如西施和范蠡的愛情傳說,也是莫衷一是,兩人究竟是什麼關係全都是猜測。甚至有一種說法,西施根本不是勾踐夫差那個時代的人。《管子》是記錄春秋時齊國管仲的言行的書,管仲是春秋早期,大概比勾踐夫差早一兩百年,可是《管子》里居然寫了“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當然,《管子》時西漢劉向所編撰,究竟是他寫錯了還是西施真的是管仲那個時期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關於西施的下場也就多種多樣了。最著名的說是跟范蠡泛舟五湖,雙宿雙歸。這是作者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了。其次是沉江說,但誰沉的又是多種版本。版本一,吳人恨其誤國,將其沉江;版本二,勾踐擔心自己被西施美色所誤,將其沉江;版本三,勾踐將西施收入後宮,越後吃醋,將其沉江;版本四,范蠡擔心西施誤國,將其沉江。最後一種就是西施自己自殺了,因為愧對夫差。

    綜上,貂蟬也好、西施也好,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就看編故事的人自己的思想怎麼個取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人局冷門到被遺忘,卻突然在KPL聯賽成最搶手法師,周瑜憑什麼“擔此重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