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然法則是真理

    康德的“純粹理性”是對自然法則的理性,是對客觀規律的理解。所以他定義為“純粹”,與他的所謂物自體密切相關。“物自體”是康德整個哲學思維的出發點。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無數次出現“物自體”的追求。“純粹理性”與理性,在康德心中是絕對不同的概念。

  • 2 # 一老沈一

    康德三大批判的首篇,是《純粹理性批判》,這是他的哲學的開端,換句話說,是他的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康德,1724-1804,《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為“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

    康德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1755年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他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等。此期間,他公開宣佈是牛頓的追隨者,對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道德哲學極為稱讚 。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視靈者的幻夢》等。 1770年,康德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其中已包含了他的哲學的許多重要觀點。

    他在沉寂11年後,與1781年開始,9年內連續出版了他的三大批判。第一部,即為《純粹理性批判》。 黑格爾,把康德哲學放在一個大的歷史過程中來考察——儘管他的哲學大廈是在康德哲學基石上建立起來的——他認為,到17世紀末,笛卡爾開創的理性主義和培根開創的經驗主義,都已走到了極致。18世紀,是哲學的一個過渡時期,休謨是過渡人物之一。

    過渡時期過渡到哪裡去呢?黑格爾說:“向德國過渡。休謨和盧梭是德國哲學的兩個出發點”。康德哲學是集中體現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始作俑者”。

    羅素對於康德,也有很獨到的見解。他認為——

    “對認識的批判,作為達成哲學結論的手段,是康德所強調的、他的繼承者所接受的。強調和物質相對立的精神,於是最後得出唯獨精神存在的主張。猛烈排斥功利主義的倫理,贊成那些據認為由抽象的哲學議論所證明的體系。存在著一種從以前的法國和英國的哲學家們身上見不到的學究氣味;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是 大學教授,對著學術界的聽眾說教,他們都不是對業餘愛好者講演的有閒先生。雖然他們們起的作用一部分是革命的,他們自己卻不是故意要帶顛覆性;費希特和黑格爾非常明確地盡心維護國家。所有這些人的生活是典範的學院生活;他們關於道德問題的見解是嚴格正統的見解。他們在神學上作了革新,然而是為了宗教而革新。” “對認識的批判,作為達成哲學結論的手段”——這大約是開啟《純粹理性批判》這座迷宮是“金鑰”。

    休謨對因果性的批判,導致了不可知的結論。康德說,休謨使他猛醒。他要論證,知識到底是怎麼來的。

    《純粹理性批判》有1781和1787年兩個版本,這部著作,就是要回答休謨的問題——試圖證明,雖然我們的知識中沒有絲毫能夠超越經驗,但有一部分仍舊是先天的,不是從經驗按歸納方式推斷出來的。這一部分,不僅包含邏輯,而且包含許多不能歸入邏輯、或由邏輯推演的內容。

    康德認為,要區分“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還要區分“先天”命題和“經驗”命題。 他說他同意休謨關於因果律不是分析的意見,因果律是綜合的。但是他不同意休謨因此得出無法確認因果真實性的結論,因為,因果律是人先天認識到的。同樣,算數和幾何是綜合的,亦屬於先天的。

    康德提出了他的問題——“如何可能有先天的綜合判斷?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及其結論,構成了《純粹理性批判》的主題。 康德在1781年之前沉寂的11年,就是一直在冥思苦想上面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想通之後,他迅速寫成了《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在第一版序言中,他說:“我敢斷言,至今未解決的、或者至少尚未提出其解決關鍵的形而上學問題一個也沒有了。”在第二版序言裡,他自比哥白尼,說他在哲學中完成了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此書中,康德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是“概念”是“直觀”的有名觀點。他還羅列了十二個“先天”的概念。

    並且,他在書中提出了四個“二律背反”,各自由正題和反題組成,並且都可以被證明——

    第一個,正題:世界在時間上有一個起點,空間也是有限的;反題:世界在時間上沒有起點,空間也沒有界限。

    第二個,可以證明,每一個複合實體即是由單純部分做成的,又不是由單純部分做成的。

    第三個,正題:因果關係有兩類——依照自然律的因果關係和依照自由律的因果關係;反題:只有依照自然律的因果關係。

    第四個,可以證明,既有又沒有一個絕對必然的存在者。

    在此書中,康德還非常徹底地,把以往對於神存在的理性證明全部推翻了。

    在這部著作的基礎上,康德1788年,出版了《實踐理性批判》,提出要把形而上學納入“可靠的科學途徑”。1790年,出版了《判斷力批判》,力圖解決“審美判斷力”和“目的論判斷力”兩大問題。 康德因為他對宗教的態度,曾被德國政府強令不得在講課和著作中談論宗教問題。1797年德國國王去世後,康德又“毫不悔改”,舊話重提。直到去世前,他仍在寫作《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據稱可作為他的哲學的重要補充。可惜此書未能完成。

    對於康德的這種堅韌精神,《英國百科全書》稱讚說:“因為他從來沒有結婚,他把熱心向學的的青年時代的習氣保持到了老年”。對此,羅素戲虐說,他倒真想知道,這個條目的筆者是獨身漢呢,還是個結了婚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雪山飛狐》中苗家劍法在苗人鳳這一代和胡家刀法齊平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