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青米瑞君

    年羹堯戰功赫赫,卻不懂得低調避鋒芒,拎不清自己的位置讓他一步步滑入深淵

    年羹堯在平定青海叛亂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因為如此雍正非常器重他,而且還在信中誠摯地表達了對年羹堯的讚賞和感謝之情:

    在邊境時,年羹堯讓蒙古王公必須跪拜自己;赴京路上,他讓總督巡撫們跪地迎送。而這兩種禮節都是臣對君的禮節。年羹堯不合身份的要求,逐漸傳到了雍正的耳朵裡。

    年羹堯平定叛亂後,二次進京面見皇上竟然沒有跪拜,態度傲慢,舉止無禮,這說明他心理極度膨脹,拎不清自己的位置了,雍正大怒,對年羹堯的態度有了180度轉變。

    其次是革去年羹堯川陝總督和撫遠大將軍之職,朝中官員一看年羹堯失寵,就紛紛上奏年羹堯的罪狀,年羹堯大勢已去,再怎麼掙扎也不似之前輝煌了。

    所以,在年羹堯還沉睡在自己美夢中時,雍正聯合張廷玉將他的兵權徹底解除。之後,年羹堯被任命為杭州將軍,可是僅僅25天之後,他就被剝奪了全部職權,他的人生也走到盡頭了。雍正三年底,年羹堯被賜自裁,用一條白綾了結殘生。

    王朝是皇帝的,但凡臣子表現出哪怕撲風捉影的不軌之心,皇帝也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而一個功高又傲慢的人是最危險的,就像年羹堯,從神壇到地獄,只隔了25天。

  • 2 # 漲知史

    如題所問,年羹堯手握重兵,雍正帝卻最終輕而易舉的解除他的兵權。在正式討論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下年羹堯前任的下場怎麼樣。年羹堯主政西北,往前數就是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西北兵敗全軍覆滅的傳爾丹。大將軍王胤禵作為手握重兵的宗室子弟依然無法撼動雍正的即位,可見清王朝對軍隊指揮權及領導權的制約非常嚴格,以致於除皇帝外的任何人都無法染指兵權。下面我們就雍正解除年羹堯兵權的手段進行詳細分析:

    對於年羹堯,雍正是既愛又恨,愛的是這個潛邸包衣奴才做事決絕,助其成事。恨的是年羹堯包藏禍心,而且隨著權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有恃無恐,目中無君。因此在雍正坐穩皇位之後,不知收斂的年羹堯就成了雍正需要面對的最大的問題,但是年羹堯雖目中無君,但卻未實際造反,因此雍正不想落得卸磨殺驢的罵名。

    雍正對西北人事的安排主要有三個方面:

    剪其羽翼,無力飛天:

    雍正罷免甘肅巡撫胡期恆等附庸之人,斷絕年羹堯糧草之路。

    策反內奸,裡應外和:

    此內奸說法是相對於年羹堯來說,年羹堯平時作威作福慣了,雖然治軍嚴明,但是畢竟得罪了不

    少身邊之人。因此雍正極力扶植此範圍內的人,以期達到內部舉報年羹堯的效果。

    選隊站邊,孤立無援:

    人有三類,喜歡你的、不喜歡你的、對你無感的。對年羹堯無感的人,必是遊離於雍正與年羹堯

    之間的人,雍正對這部分人採取選邊站的策略,明眼人當然知道天下還是他雍正的,必然站隊雍正一邊。

    三箭齊發讓年羹堯身邊沒有了親近之臣,必然讓其造反無力。解決了西北的原班人馬,雍正接下

    來就是安插親信,獲取證據,以期扳倒年羹堯。

    親信直入,暗中監視

    解決了年羹堯的身邊之人,雍正便開始真正的下這盤大棋。主要分為內外兩大方面:

    於內:

    自古御史監察百官,彈劾奸佞之臣。雍正對內則是以蔡珽為左都御史,讓其帶動厭惡年羹堯之人上表彈劾,從輿論上壓制年羹堯。以表不是他雍正不仁不義,而是你年羹堯罪孽太深。

    綜上所述

    初為包衣奴才的年羹堯雖是有才之人,但是卻不如鄔思道懂得隱藏,不如李衛懂得感恩,不如田文鏡懂得心懷天下。年羹堯一路走來雖是平步青雲,但終究是雍正掌權的棋子,不為“棄子”就已是萬幸,更何況虎口奪肉,豈不是自尋死路。

    歷史上“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例子比比皆是,作為勇敢決絕的大將軍,年羹堯竟沒有一絲絲的敬畏之心,也就難免遭到雍正的拋棄。反觀雍正一步一個腳印,環環相扣,讓年羹堯毫無招架之力,不得不讓人佩服其謀略。

  • 3 # 神車駕駛員

    都說年羹堯的手底下有幾十萬的軍隊,就是這麼一個強大的人,卻被雍正皇帝簡簡單單的就擺平了。事實上,年羹堯並沒有幾十萬的軍隊,在雍正時期全國的軍隊加起來也只是50多萬人而已。在西北方向調遣士兵時,年羹堯總共控制的士兵也就10萬人而已,而且年羹堯在使用這些士兵之前,還需要向雍正報告,才能進行下一步。

    年羹堯對於自己被解除職位和自己周圍的親信被廢掉表示接受,也沒有進行什麼大的反抗。當時清朝的制衡體系已經非常完善,指揮的是一撥人,掌管兵馬的又是一撥人,而且,一個省市之內有十個互相不統屬的部門,制衡的力量簡直無處不在,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去擴充自己的勢力。

    許多地方都不是直屬關係,你能夠在這個職位上呆的長長久久,都是靠著你自己的實力,靠著你穩固的根基來的。對待這些人,雍正皇帝對於年羹堯只要下“聖旨”就能把他的權力剝奪,其他一些官員更是不在話下。其實,年羹堯他也沒有可能會去控制軍隊,軍隊中的糧食以及軍隊中職位的任命,都是皇帝自己一個人去做的,皇帝根本不害怕你。

    年羹堯即便控制著再多的軍隊也沒有什麼大的用處,皇帝不怕他。再者,明清時期的儒家忠君思想已經是根深蒂固,再加上年羹堯是漢八旗身份,他也沒有造反的可能,作為一個被滿化的漢人,他的奴才身份使得他很難會有造反的想法,再加上從宋朝以後,和平時期的軍隊將軍,就算權力再大也不敢輕易去造反。

  • 4 # 衝鋒的號角

    清朝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努爾哈赤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割劇遼東。努爾哈赤在位時積極仿佼明朝政治制度,積力擴大後金國的封建統制基礎。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承皇位,皇太極為鞏固自已的王權,一再打擊八旗貴族分權勢力,有意識的抑裁大貝勒們的權力,並逐步提高議政大臣們的地位來平衡貝勒。經過數十年到康熙君權繼續擴大,康熙在位時積極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到了雍正年間,並設立了軍機處。清朝封彊大吏或大將軍王雖然權力很大,但是由於清朝有嚴密的監察體系和措施。不誇張的說到了雍正時,清朝的君主皇權制度到達了頂峰,俗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曾經與雍正爭皇位的其他皇子都不例外,何誇年羹堯。雍正處理年羹堯也是一步一步進行的,首先把年羹堯身邊的死黨外調,年羹堯就無力掌控手下雍正按插的人。然後把年羹堯從西北調走,解除其川陝總督,命他交出撫遠大將軍印,調任杭州將軍。從此年羹堯大勢已去,其他官員紛紛對其檢舉參劾。雍正很快下令將年羹堯打入牢中送京會審。至此,顯赫一時的大將軍王年羹堯被賜自盡。

  • 5 # 三分簡史

    雍正皇帝“內靠隆科多,外仗年羹堯”,在經歷九子奪嫡事件之後成功登基。

    雍正皇帝的上位離不開年羹堯的幫助,年羹堯追隨雍正為雍正打江山,而年羹堯的妹妹也是雍正的妃子,可以說二人的關係是十分親近的。

    但是好景不長,成為撫遠大將軍、加封一等公的年羹堯開始變得貪婪、囂張跋扈,甚至不把雍正帝放在眼裡。

    手握重兵的年羹堯已然成為雍正心中的一大心患,但是畢竟年羹堯是一直忠心追隨於他的臣子,如果突然將他治罪必然會給後世留下兔死狗烹的壞名聲。

    而且此時的年羹堯已是朝中的重要人物,黨羽親信遍佈朝廷于軍隊地方,如果處置不好,還可能帶來其它的變故。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隨著越來越多彈劾年羹堯的奏摺被呈上來,雍正為了江山社稷著想,還是決定要處置年羹堯以免成為後顧之憂。

    但是年羹堯的勢力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剷除的,必須步步為營才能解決年羹堯集團。所以雍正以各種理由將年羹堯的親信派往全國各地。

    之後雍正便做出以下決定:

    一,令張廷玉全權負責處理此事。

    二,令岳鍾琪接管大將軍一職並全部撤換原將佐。

    三,雲、貴、川、陝、甘寧密切監視西北大營,如有異動可就地繳械。

    四,派圖裡深率親兵前往宣詔,如不奉詔就地正法。

    年羹堯自知無力抵抗,便束手就擒。

    朝廷議政大臣年羹堯開列92款大罪,雍正念及舊情,賜其獄中自裁。

  • 6 # 走由狄

    據我查詢資料的結果來說:

    居然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那為什麼雍正還要解除他的兵權呢?

    其次就是為什麼雍正還要解除他的兵權呢?

    現代話常說“不作不死”,年羹堯就是自己作死的,怨不得別人。身為一個臣子就要有一個臣子的樣子,俗話說三綱五常,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年羹堯沒有做到一個人臣的本分,雍正只好對他下死手,帝王的權力是不容許被侵犯的。起初,年羹堯兢兢業業恪守本分,無論是平定西北還是幫助雍正處理政務都做得非常好,正因為他的能力和本分才會讓雍正信任的把事情交給他,才會重用他。也因為此才會格外對年妃上心,說到底也是為了穩固君臣感情,更好的任用年羹堯。什麼金銀首飾奇珍異寶賞賜不斷,包括年羹堯的父親和兒子雍正都做了很好的安排,甚至推心置腹的對年羹堯說:“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凡事無法做決定的,雍正均會召年羹堯前來一起商議,甚至還說年羹堯是他的恩人,或許這話從一個帝王口中說起來非常奇怪,但更能體現出雍正對年羹堯的重用和恩寵。位高權重總會讓一個人衝昏頭腦,年羹堯就被這些矇蔽的暈頭轉向,而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出行要求官員跪拜迎接、在西北接旨不宣、甚至對雍正不行跪拜之禮、勾結官員、貪贓斂財......由最初的恭敬變得恃寵而驕,未把雍正放在眼裡。一個帝王無論再怎樣寵一個臣子,但都不會允許以下犯上的情況出現的,必然會維護自己權力和威嚴。雍正此前對年羹堯的放縱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年羹堯有他存在的必要,只要他恪守本分,那麼他不會有任何危險。但是年羹堯忘了,君主即使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也會時刻注意他的,當獅子察覺到他的領地和安全遭到威脅,便會一躍而起把敵人打敗。年羹堯敗就敗在作,錯在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試圖去挑戰一個君主的威嚴。

    雍正帝作了如下調動,又下了幾道密旨:一,令張廷玉全權負責處理此事。

    二,令岳鍾琪接管大將軍一職並全部撤換原將佐。

    三,雲、貴、川、陝、甘寧密切監視西北大營,如有異動可就地繳械。

    四,派圖裡深率親兵前往宣詔,如不奉詔就地正法。

    經過雍正帝的祕密處置和上書房大臣兼領侍衛內大臣張廷玉的周密部署,在年羹堯毫不知曉的情況下,順利的解除了年羹堯的兵權。此時的年羹堯還做著他的春秋大夢,摟著蒙古胖妞尋歡作樂呢! 當圖裡深拿著雍正帝密詔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宣讀:是鬼神奪走了你的魂魄的時候,年羹堯這次如夢方醒,剛明白過來,已經成為了一個杭州將軍。

  • 7 # 優己

    雍正要解除年羹堯的兵權只需一句話!根本不用擔心他會謀反,因為不具備那個能力與條件!雍正作為清朝最成熟的皇帝,就數他最老辣了!

    年羹堯有兩支部隊,一支是由伊興阿統領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是清庭八旗兵精銳!清一色鐵騎!但是也表明了,這是清庭的部隊,他們是清朝用來看家的家底兒!伊興阿是雍正的皇族叔輩,跟雍正是自己人!在換帥的時候,雍正一封信告訴他,讓誰當主帥他就聽從誰的!

    另外一支是漢軍組成的,這卻是職業部隊,人員來自全國各地,這些人根本就不敢跟著年羹堯謀反,因為那叫附逆,罪誅九族的。因此,根本指望不上。

    真正可能跟隨年羹堯反叛的只有年羹堯的親兵,這是年羹堯親自挑選出來的絕對信得過的人,他們分由三個千總掌管,所以,人數大學兩千多人。就靠這兩千多人年羹堯根本就不敢動!但是雍正依然做了妥善安排,直接派人接管這三個人的職務!因此,在宣讀聖旨的時候,年羹堯身邊連個自己人都沒有了!

  • 8 # 七賢薈

    對於胤禛能順利當上皇帝,民間也廣泛流傳著他“內靠隆科多,外仗年羹堯”的說法。而當雍正帝皇位穩固的時候,作為最詳知內幕的兩個功臣的末日也就到了。當初的功臣則成為他的心腹大患,不難想象“兔死狗烹”也就成為雍正帝對付自己“幫凶”的方法了。

    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聲稱康熙帝臨終前曾向隆科多口述傳位皇四子,而隆科多在被捕後卻供認:先帝賓天時,他並不在御前,也未派任何人近御前。對於康熙帝臨終前有沒有“顧命託孤”,去世當天有沒有宣讀遺詔,這在《清聖祖實錄》和《清世宗實錄》中都沒有記載。經查詢,最早見於官方記載的是在雍正二年下半年的《上諭八旗》和《雍正朝起居注》,向中國人公示時間則是雍正七年下半年,見於《大義覺迷錄》一書的記載。

    由此可見,康熙帝向隆科多口述傳位皇四子這件事情是雍正帝一手編造出來的彌天大謊。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領侍衛內大臣馬爾賽和步兵統領阿齊圖來到京師刑獄前,向關押在這裡的原川陝總督年羹堯傳旨:

    歷觀史書所載,不法之臣有之,然當未敗露之先,尚皆為守臣節。如爾之公行不法,全無忌憚,古來曾有其人乎?朕待爾之恩,如天高地厚,意以爾實心報國,盡去猜疑,一心任用。爾乃作威作福,植黨營私,辜恩負德,於心果忍為之乎?……朕統御萬方,必賞罰分明,方足為治。爾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憲典而服人心?今寬爾磔死,令你自裁……爾非草木,雖死亦當感涕也。

    年羹堯聽罷,卻遲遲不肯自裁,然而雍正帝決心已下,令年羹堯的冤家對頭蔡珽為監刑官,在多次催逼之下,年羹堯最終不得不上吊自殺,至此,一代名將“年大將軍”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斃命。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年羹堯的幕僚汪景祺就對年羹堯提出過警示:

    鳥盡弓藏,古今同概……舉酬勳之典,受殊爵之榮,位極人臣,威似王者,又何所苦而反乎?橫加猜疑,致成嫌隙。進不得盡其忠節,退不得保其身家,撫馭乖方,君臣兩負。嗚呼,千古之豪傑英雄所為椎心而泣血者也……疑也、畏也、怒也、厭也,以此四者待功臣,有不凶終而隙未者乎?

    年羹堯(1679—1726),字亮工,號雙峰,原籍安徽懷遠,漢族,後改隸漢軍鑲黃旗。他的妹妹是雍正帝的敦肅皇貴妃,因此他是雍正帝的大舅哥。他還是康熙朝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四川巡撫、四川總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任定西將軍,平定西藏叛軍,之後任川陝總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與嶽鍾琪平青海郭羅克叛亂。雍正元年(1723年)接替十四阿哥允禵任撫遠大將軍,主持西北軍務,與嶽鍾琪討伐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二年(1724年)平叛後加強西北的統治,並開發西北屯墾,深得雍正帝的寵信,但此時的年羹堯一點沒有感覺,現在的雍正帝已非當初的雍正帝了,政權穩固、政治經驗豐富的雍正帝已經不再需要他了,一把無影的大砍刀已經對準了年羹堯,而年羹堯依舊我行我素,居功自傲,行為不加檢點,賄賂營私,傲視百官,他所推薦的官員有“年選”之稱。不僅如此,他不遵守臣道,吃飯稱“進膳”,賞給屬員物品稱“賜”。他所到之處官員跪迎。種種逾制行為都為他自己埋下了禍根。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因功高驕橫,濫殺無辜,遭彈劾查辦。同年四月十二日,調任杭州將軍。雍正於同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堯押送北京會審。十二月,朝廷議政大臣向雍正帝提交審判結果,給年羹堯開列92款大罪,請求立正典刑。其罪狀分別是:大逆罪5條,欺罔罪9條,僭越罪16條,狂悖罪13條,專擅罪6條,貪婪罪18條,侵蝕罪15條,忌刻罪6條,殘忍罪4條。之後賜其獄中自裁。年羹堯父兄中任官者俱革職,嫡親子孫發遣邊地充軍,家產抄沒入官。

    人們不禁要問:“年羹堯作為一代封疆大吏,何以能得到雍正帝如此寵信?難道僅僅就因為他是雍正帝的大舅哥嗎?” 答案非也,這裡面有著重大的機密事件。雍正稱帝后,年羹堯上奏的第一份奏摺裡面就明顯透露出不可告人的祕密。

    署理大將軍印務公延信、四川陝西總督臣年羹堯為密陳下悃,仰祈聖訓,以免貽誤事。 竊惟國家大事莫重於用兵,委任人臣莫重於軍務。臣等知識短淺,過蒙聖主委任,令會同辦理軍務,雖思之又思,慎之又慎,難保盡合機宜。是以共相勉勵,寧遲毋急,寧慎重毋輕忽,倘有錯誤,臣等獲罪之事甚小,上關聖主用人之處甚大。臣等請嗣後凡有緊要事情先具奏稿密睿覽,伏求聖訓批示,以便繕摺奏聞。雖未免煩瀆宸聰,然往返之間,為期不過一月。既經聖慮,自有乾斷,不獨臣等獲有遵循,而軍務大事可免錯誤矣。理合奏明,臣等不勝悚惕之至。 雍正元年正月初二日具 硃批:朕安。朕原不欲爾來,為地方要緊。今覽爾所奏,爾,爾若不見朕,原有些難處。難處者,軍務總事結局處。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來同商酌商酌地方情形,汝若可以來得,乘驛速來。再,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聖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也。其餘見你面再細細問你。有旨。

    在這份奏摺裡面,年羹堯對雍正帝表示出小心謹慎的設防姿態,不想來北京,而雍正帝則表示:朕原不欲爾來,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來同商酌商酌。為了表示對年羹堯的信任,雍正帝在批示裡面還這樣評價隆科多: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朕之功臣,其餘見你面再細細問你。這時候的年羹堯對於雍正帝來說是非常的重要,從諭旨中也可以看得出來,雍正帝有重要事情與年羹堯、隆科多商量,而且是隆科多提議的。什麼事情這麼重要,非要年羹堯來北京面談呢?在批示的一開始說是“軍務總事”,後面則隱含著還有其他的重要事情。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說明年羹堯在雍正帝繼承大統上幫助過雍正帝,但這裡面也可以看得出來,年羹堯對於剛剛即位的雍正帝的重要性,非一般軍務大臣所能承擔的。雍正帝在批示中口口稱沒有在跟前的隆科多為“舅舅”,一來表示對隆科多的尊重,二來也是對年羹堯的一種暗示:我雖然是高貴的皇帝了,但依然在心裡把你和隆科多當成了親人,你我之間是親戚關係,但你在我心中的地位卻在隆科多之上。

    換個角度思考,以上奏摺和批示則可以這樣理解,在宮中,雖然隆科多幫助雍正帝奪嫡成功,但此時的雍正帝政敵太多,而且有實力最強悍的十四王允在外擁有重兵,一旦允發動軍事政變攻擊北京,雍正帝的皇位很可能會得而復失,並且可能會落得個最悲慘的下場。而年羹堯在川陝總督這個位置上有重兵,因此能夠保護北京的安全,保護他皇位的穩固、人身的安全。也因而說此時同樣握有重兵的年羹堯對於雍正帝的重要,已經遠遠超過了隆科多。雍正帝深知這點,自然利用拉關係、套近乎的方法手段籠絡年羹堯。雍正帝為了保證年羹堯與隆科多能真正成為自己輔政的左膀右臂,後來乾脆自己做主,將年羹堯的兒子過繼給了隆科多,也就是出於他的這種政治考慮。

    後來的事實也在說明雍正帝用心叵測,正因為有年羹堯這個統兵大員的威懾,十四王允未敢輕易發動兵變,在被解除兵權軟禁之後,雍正帝將允的“撫遠大將軍”權力交給年羹堯管理。年羹堯也因此成為雍正帝最寵信的親信,滋長了驕橫跋扈氣焰,但這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雍正帝皇位鞏固後對知情人的陷害打擊,用以來維護自己統治的合法和延續。因為年羹堯知道了太多的內幕,也因為後來的年羹堯沒有了使用價值,於是,雍正帝抓住年羹堯的一時疏忽錯誤,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打擊行動。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所謂“祥瑞”,群臣稱賀,年羹堯也上賀表稱頌雍正帝夙興夜寐,勵精圖治。但表中字跡潦草,又一時疏忽把“朝乾夕惕”誤寫為“夕陽朝乾”。雍正帝抓住這個把柄借題發揮,公開批評年羹堯說:

    年羹堯本內字畫潦草,且將‘朝乾夕惕’寫作‘夕陽朝乾’,年羹堯非粗心辦事之人,真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歸之於朕耳!……年羹堯既不以朝乾夕惕許朕,則年羹堯青海之功,亦在朕許與不許之間而未定也。

    雍正帝說年羹堯故意把字寫錯,其原因在於年羹堯認為自己“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藉此,雍正帝故意抹殺年羹堯的青海戰功,說年羹堯在青海的戰功,也是在可給與可不給之間。原本“朝乾夕惕”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而寫成“夕陽朝乾”不但意思不通順,還意思大變,把原本說雍正帝勤奮謹慎說成雍正帝快要死了。這是大不敬之罪。

    藉此機會,在這之後,雍正帝更換了四川和陝西的官員,先將年羹堯的親信甘肅巡撫胡期恆革職,署理四川提督納泰調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亂。四月,則乾脆解除了年羹堯川陝總督職,命他交出撫遠大將軍印,調任杭州將軍。此時雍正帝“必處置年羹堯”的用意很顯然了,而此時的年羹堯對雍正帝還抱有幻想,希望雍正帝能放過自己,在三月赴杭州的路上滯留不前,但這卻讓雍正帝惱羞成怒,雍正帝在年羹堯上奏謝恩杭州將軍奏摺上這樣批覆: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現象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你這光景,是顧你臣節、不管朕之君道行事,總是譏諷文章、口是心非口氣,加朕以聽讒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顧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節也。只得天下後世,朕先佔一個是字了。

    這實際上就是雍正帝對年羹堯發出的一個最明顯的訊號:我決心已下,你必將受制。

    有人說年羹堯死有餘辜,罪有應得,但是要知道,在羅列年羹堯的92項大罪還沒有出爐之前,年羹堯必死的結論就已經在雍正帝心裡下定下了。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四日,蔡珽上奏雍正帝奏請提拔張鍾辦理賬務,然而雍正帝的重點則是向年羹堯的政敵蔡珽答非所問的批示,準備處理年羹堯的心路歷程和最後決定。

    蔡珽(?—1743)字若璞,漢軍正白旗人,雲貴總督蔡毓榮(?—1699)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進士。雍正二年(1724年),代理四川巡撫的蔡珽與時任川陝總督的年羹堯因採鉛礦發生矛盾而獲罪,此時雍正帝已經開始著手處理年羹堯案件。雍正帝為了嚴厲打擊年羹堯,決定利用其政敵來剷除權臣年羹堯,於是不但沒有殺蔡珽,反倒重用,授左都御史而監視年羹堯。雍正帝在蔡珽奏摺上這樣寫道:

    一大奇事,年羹堯之誅否,朕意實未決。四五日前,朕寬意已定,不料初三白日,一虎來齊化門外土城關內,地方報知提督,帶新滿洲,虎已出城外河內葦草中。新滿洲到已晚,伊等周圍執槍把火看守半夜,忽然突出往南去,從東便門上城,直從城上到前門,下馬道,入大城,並未傷一人,直入年羹堯家上房。至天明,新滿洲九門等至其家,放鳥槍,虎跳下房,入年遐齡後花園中,被新滿洲追進,用槍扎死。有此奇事乎?年羹堯,朕正法意決矣!如此明彰顯示,實令朕愈加懍畏也,朕實驚喜之至。奇!從古罕聞之事也!

    上述雍正帝在奏摺上批示重點圈點出來就是:年羹堯之誅否,朕意實未決。四五日前,朕寬意已定,不料初三白日,一虎直入年羹堯家,被新滿洲追進,用槍扎死。年羹堯,朕正法意決矣!

    其大概意思是說:是否殺年羹堯,我還沒有想好。在四五天前,我還打算寬恕他,不料在初三那天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一隻老虎來到城裡,進入年羹堯的家,最後被官府打死。因為這件事很是奇怪,這是天災暗示我的意思,於是我聯想到年羹堯,決定殺他了。

    雍正帝通過老虎事件來判斷年羹堯的凶兆,於是在奏摺上寫下:“年羹堯,朕正法意決矣!”在這裡可以看出,雍正帝殺年羹堯的決心比年羹堯罪狀的最終出臺早了8天。

    年羹堯之死,到底是罪有應得還是雍正帝殺人滅口,或者說是借年羹堯之罪而殺人滅口,很難辨析,因為雍正帝不可能讓這些文字在歷史上留下把柄或痕跡。但大家可以看看與雍正帝繼承大統有著重要關係的另一個人物——雍正帝所謂的舅舅隆科多之死,或許就能看出一些真相了。

  • 9 # 東方京川

    雍正先把年羹堯從西北調走,解除陝甘總督職,交出撫遠大將軍印,任杭州將軍,大勢已去,圍的人眾散,紛紛上摺子告年羹堯,最後雍正派李衛賜酒自盡。

  • 10 # 甜瓜20875

    題目超然的經典!

    雍正找個藉口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年羹堯私自招兵買馬,擴充軍隊,這一條腦袋瓜子就得搬家。

    這不明擺著造反嗎《死罪》,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年前有多起頂替上大學的事情現在爆發了,是大資料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