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浪花19

    榜書有其特定的使用場合,比如,山海關城樓上的"天下第一關″,因為它與觀者的距離較遠,過於纖細就看不見,因此它的筆劃通常粗壯。店鋪的招牌也用榜書,它的書法特色是敦厚、樸實,給人以值得信任的感覺。過於張顯書法的運筆技巧會給人投機取巧不誠實的感覺。有些人的字寫得很漂亮,但一寫成榜書製成匾額掛上去就不耐看。據說,明代皇帝想在殿上掛一″天子重英豪″的竪匾,許多大臣寫的字掛上去都難入皇上法眼,近看一樣大小的字,掛上去以後,看上去卻大大小小。後來嚴嵩寫的榜書,皇上很是滿意。在下面大小不一,掛上去卻一般大小。因為這幾個字筆劃有多有少,視覺距離有遠有近,給人們的視覺衝擊力近看與遠看完全不同,嚴嵩將距離遠的寫得大一些,筆劃少的寫得粗一些,遠看卻是一般大小。嚴嵩也因此而上位,成為一代權臣。

  • 2 # 翰墨書道

    榜書大字多與懸掛的場地或環境有關。榜書大字作品場地小無用武之地,如果場地大,字過於小或氣度小,又不能做到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榜書的出現正好在大環境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實際上說優秀的榜書大字臃腫笨拙並不妥帖,當然確有部分不入目的作品,無論是匾額亦或墨跡作品,這樣的字或作品與現代更多。至少我目光所見,能夠上匾或刻之名山大川的榜書作品幾乎沒有感覺什麼臃腫笨拙的。這類字主要在於氣,就是大氣,氣勢足了,即便有一些臃腫笨拙也不會影響作品的那種磅礴之氣的,就像《莊子·逍遙遊》書中記載描述的那樣: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書法或者說能得如此氣象,怎麼會有臃腫笨拙之氣。當然如果過度崇尚奇巧和儒雅,或許就不會出現臃腫笨拙的意趣,但那種磅礴之氣可能就會喪失殆盡。實際上這一類作品不是臃腫笨拙,而是拙中見巧,是一種朴茂無華的人的一種渴望征服的自然之美,同時是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美。與臃腫笨拙有著質的區別。

  • 3 # 松風閣書法日講

    實際上我認為這是由於我們對於大字的審美的感覺不同所造成的一種錯覺。

    具體分析可以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用途決定

    漢字的書寫被稱為寫字,而有規律、有法度的書寫我們稱之為書法。書法字型除了有篆隸行楷草這五種書體外,還有大、中、小等字型大小上的區分。

    對於這三種書體大小,各有其用途和用意在。

    一般而言,小楷是用來抄寫經卷或者說謄抄其他東西才使用的書體。與小楷相對應的小行草就也是如此。因為其書寫較為便捷,書寫也不佔太大地方,所以用途甚廣。小楷在古代最大的實用性之一就是用來書寫科舉考試的文章,所以古代文人自小就開始練習此種書體。

    中楷書體主要是用於一般性的書寫,書寫常常比較靈活多變,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寫成中楷字型大中小。

    大楷甚至是榜書就不同了。一般而言,榜書的實用性都很強,一些大型建築物或者說重要活動的標題都是用大楷書寫的,這些大楷書寫的時候,第一是簡單醒目,另外一點就是大楷書法一定要美觀而有氣勢。

    比如一個極其雄偉的建築,搭配上了一個秀氣孱弱的書法字型,實際上是非常不協調的。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再看那些榜書字型的時候,總是顯得很笨重。實際上當我們在實際上的場景中去看的話,就應該寫成那樣,否則這樣一個匾額別人稍微離的遠一點就看不到了,這樣的榜書書法在實際的生活中是失敗的。

    二、寫法決定

    榜書要想寫美觀大氣,就只有“把字型寫的粗壯大氣”這樣一條出路,別無他法。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榜書的書寫完全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方式。

    早年間,有書法家在總結書法經驗的時候就說:

    要得大字好,窟窿須寫小。

    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寫大楷榜書的一個好的方法。

    所謂的窟窿其實就是我們在寫書法的時候筆畫和筆畫之間的留白、空白部分。這一部分的窟窿如果要想變得小,就應該相應的增加筆畫的粗度。這樣才能顯得窟窿小。

    三、”拙“是一種風格

    拙實際上一直是中國傳統審美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國的道家非常提倡稚拙古樸的事物。因此後來很多人的書法也都喜歡這樣,比如顏真卿,他是典型的古拙型書法家。

    這一書法特點也讓它的書法多了很多率真之氣,看起來特別安穩踏實。因此,很多匾額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掛一個異常秀美的書法字帖,其實是比較奇怪的,這既不合建築物的風格要求,也不符合主流的價值要求。

    因此,我們在看到許多匾額寫的很厚重古樸的時候,請不要驚訝,如果想要寫到這麼大的字,不寫到這樣厚重的程度,是不可能保持字型美觀的,尤其是在當時沒有印表機、電腦的時代。

  • 4 # 不二齋

    其實這個問題練習過書法的朋友都知道,寫大字寫的太細小,刻在匾額上會顯得太瘦小,一方面沒有氣勢,另一方面離的遠了也看不清寫的是什麼,尤其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的匾額都是皇宮紅牆上的,寫的太過於瘦小也很難展現皇家威儀。

    所以很多榜書大家,都是顏體楷書大家,尤其是清代民國時期,這種風格最是盛行,因為這兩個時代離我們現在也比較近,看到的這兩個時代的匾額也比較多。

    我們看氣功先生的字,比較瘦勁,雖然啟功先生題寫了很多的匾額,但其實是不太適合題寫匾額的,尤其是大型的匾額,他的字更適合寫小字,適合展卷欣賞。

    我的老師以前就告訴我一個書法口訣,叫“大字寫粗,小字寫疏”,大字寫粗有氣勢,小字寫的疏朗,看上去比較透氣、靈動,現在想想,很有道理。

    中南海匾額,如上圖:

    寫字說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歐諾後橋異響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