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悅漫步海邊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劍出鞘的對外擴張行動。就是在這次事變後,清政府才第一次注意到了日本這個“肘腋之患”。

    要梳理清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的本末,需要從之前的“羅妹”號事件說起,下面對整個侵臺事件的全過程做個梳理介紹。

    1.“羅妹”號事件

    “羅妹”號是一艘美國商船的名字,1867年在臺灣近海遭遇風暴沉沒。當時“羅妹”號的船員、乘客共計老幼數十人僥倖脫險,登上臺灣島,結果遇到了島上的原住民。

    當時臺灣島上未開化的少數民族,流行出草獵人頭的殘忍風俗(參見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裡的情景),脫險登島的“羅妹”號人員全部被臺灣原住民殺害。

    事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赴臺灣交涉,清政府的臺灣地方官員稱原住民居住的生番地方行政未及,官府根本拿生番沒有辦法,如果美華人要處理此事,那麼大可以自己去深入番界和生番理論。

    由此埋下了禍根。

    2.兩個“臺灣”的不同定義

    聽取了臺灣地方官的解釋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自己深入到高山族居住的村寨,直接和生番理論,竟然獲得了成功。

    而這件事讓當時的美華人乃至西方,以及後來的日本,瞭解了一件事,即“臺灣”有兩個不同的定義。

    一、第一個定義,“臺灣”代指臺灣全島。

    二、第二個定義,“臺灣”只指清政府臺灣府管轄下的有效統治區域,並沒有遍及整個臺灣島。

    由於清政府臺灣府的行政管轄區域,只是在臺灣島西側沿海一帶,根本沒有深入到臺灣山區,而且清王朝地方官之前已經做出了讓美國領事官自己去和山區生番交涉的例子。那麼按照西方國際法,就出現了一個要命的問題。

    即臺灣島上只有部分割槽域處在清政府的統治下,還有很大一片地區(即高山族部落所在的山區)處在無政府狀態,其性質可以歸結為是國際法上的無主地。

    那麼按照先佔原則,臺灣島上的生番部落,誰來佔就可能成為誰的領土。而這對已經持擴張侵略國策的日本來說,極具吸引力。

    3.1872年琉球船民遇難事件,日本實地調查臺灣情況

    1872年,有琉球漁船遇到風暴漂流到臺灣,54名琉球船民盡數被高山族中的高士佛、牡丹社等部落獵了人頭。事發之後,日本即準備藉機生事。

    1873年,日本陸軍少將樺山資紀率隊,冒充畫家等身份,從臺灣島南部登陸,第一次對臺灣進行了實地調查和地圖測繪。

    4.日本出兵

    1874年,日本國內的佐賀之亂平息,以薩長派政治人物推動,決定就1872年琉球漁民遇難一事,對臺灣的番地(即不屬於清政府管轄的無主地)進行征討。成立了臺灣番地事務局,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擔任臺灣番地事務都督。

    1874年4月5日,西鄉從道得到明治天皇授權,隨後於5月17日率軍從長崎乘船出發前往臺灣。

    5.日軍攻臺

    (美術作品:日軍進攻臺灣番社)

    日本出兵臺灣,名義是討伐無法無天的殺人番社,因為並不是和中國交戰,所以日軍的行動遵循著一個嚴格的原則,即進軍臺灣期間,軍隊絕對不進入清政府臺灣府的統治區域。

    1874年5月22日,日軍在臺灣南部的社寮登陸,總兵力近1300人,同一天,臺灣南部的18個生番部落向日軍投降。6月1日,日軍分兵左中右三路出動,6月3日攻破了屠殺琉球船民的牡丹社。

    6.清政府的對策

    日本突然出兵臺灣後,清政府大為震驚,隨後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入臺,北洋大臣李鴻章則調集淮軍13營入臺,協助沈葆楨處理臺案。

    (西鄉從道在臺灣和高山族部落首領的合影)

    不過,日軍在臺的行動只侷限於在生番地界,即清政府統治區之外的無主地,並沒有和中國開戰,這讓沈葆楨乃至清政府很難處置。隨後,日本和清王朝雙方,在臺灣展開了一場展地盤的競賽。

    (日本在臺灣建立的琉球船民墓)

    (被日軍招撫的臺灣生番)

    在日本一方,採取的是招撫臺灣各少數民族部落,以擴大日本在臺灣的實際控制區,至1874年8月,共有39個高山族部落歸順日本。而在清王朝一方,也是針鋒相對的同樣措施,當時稱為“開山撫藩”。

    7.事件結局

    侵臺徵番得手後,日本政府內以陸軍卿山縣有朋為代表,就事態的下一步發展提出了三條對策,即1、撤兵;2、對中國開戰;3、向臺灣增兵,其中山縣有朋力主對中國全面開戰,但很多海陸軍將領認為全面戰爭準備不足,1874年7月9日日本天皇諭旨,以談判形式解決此事。

    隨後,日本政府派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到達北京,和總理衙門大臣就臺灣事件進行外交談判,至10月簽訂條約。日本從臺灣撤軍,而清政府承認日本攻打臺灣番社的舉動屬於是保民義舉,預設日本對琉球國的影響,同時向日本支付軍費50萬兩銀。

    期間,日本國內的主戰派仍積極鼓動對中國實施全面戰爭,但是8月20日長崎港遭颱風襲擊,日本海軍兩艘鐵甲艦中的“東”號在風暴中沉沒,使得海軍軍力大損,最終徹底動搖了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的決心。

    總計,臺灣事件日本出動軍隊3658人,戰死12人,病死561人,受傷17人,共耗費軍費361萬餘日元。

    臺灣事件雖然以日本的撤軍而告終,但並不是清政府交涉得力,而是日本因為對自身戰爭準備不足而做的讓步,事實上事件發生後日本即開始了第一期海軍擴張計劃,可以說,這一事件就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

  • 2 # 七追風

    大家知道,臺灣一直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及手段分割它。在1874年,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日本找到了理由侵佔臺灣。

    事情還要從1871年說起。那時候琉球還是清朝的藩屬國,當年11月底,琉球按照慣例準備向清廷進貢,兩艘進貢船在駛往中國的途中,遭遇了大風暴。其中一艘船漂流到了臺灣西南海岸高山族,這艘船一共有69人,其中3人淹死,另外66人登陸後,與當地高山族人發生了衝突。

    衝突當中,54名琉球人被殺死,12人逃出,被清政府保護起來,後來和另外一批琉球人一起,被清政府送了回去。

    琉球人在臺灣被殺的訊息傳到日本之後,日本迅速以此為藉口,於1873年派使臣來到中國,向清政府詢問這件事情。

    當時日本使臣提出:清政府實際上只統治了臺灣的一半土地,另外一半被土著民統治,才發生了屠殺琉球人的事件,而琉球人是日本民眾。

    當時的總理大臣毛昶熙就回答說,臺灣和琉球,都是我大清的領土,屬於內部事務,具體怎麼處理,不需要日本插手過問。另外還說,殺人的土著人,都“不服王法”。

    日本抓住這一點,認為既然清政府治不了土著人,那他們就要動手。

    1874年2月6日,日本透過《臺灣番地處分要略》,4月份就率領3000多人侵略臺灣。臺灣當地居民與日本人開始了激烈的交戰,死傷慘重。日軍方面雖然佔領了龜山,在這裡建造都督府、醫院、橋樑、道路,並且開始開荒種地,但是當地軍民並沒有停止反抗,讓日軍只能守住龜山,難以擴大戰果。

    與此同時,日軍因為瘧疾流行,2000多人患病,500多人病死,很難繼續堅持下去。

    清政府得知日本侵略臺灣的訊息之後,迅Superb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趕往臺灣。沈葆楨到達臺灣之後,立刻和日本侵略軍進行交涉,日軍意識到無法繼續透過軍事手段佔領臺灣,於是便和清政府進行談判。

    最後談判結果是,雙方在10月30日簽訂了《北京專條》,清政府給了日本傷亡撫卹銀10萬兩,以及修橋建房費40萬兩。到12月底,日軍從臺灣全部撤退。

    在這之後,1879年日本武力吞併琉球,設定了沖繩縣。應該說,日本一直都有侵略中國的野心,這次侵略就是一次對清政府的試探。

    另外,這次侵略臺灣,實際上早有計劃,而且是一個美籍退役軍人,名叫李仙得的人為日本政府策劃的。近代有日本學者還對李仙得非常誇讚,還認為他是日本近代外交的大恩人。

  • 3 # 東吹西侃

    牡丹社事件

    事情的起因要要從幾個臺灣土著居民說起。在1872年的12月份,琉球進貢的船隊遭遇到颱風,雖然琉球主權屬於中國,但是到目前為止琉球是在日本的託管下,漂流到臺灣的69多名琉球使者溺死3人,登島的66人卻闖入高士佛社臺灣原住民住地,其中有54名使者被臺灣本地人殺死,存活的12名琉球人在漢人的幫助下生還回國,當時的日本人以此為藉口向清政府發難。

    1873年,日本政府派官員以“中國派遣特命全權大臣”的身份出使清政府,全權處理琉球,名為出使,實為試探。

    1874年五5月10日,日本憑藉從英、美兩國借來的輪船在臺灣登陸上岸。

    1874年5月18-5月21日,日軍開始和臺灣抗日派有所接觸,但傷亡不大。

    5月22日,150名日軍在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臺灣原住居民的強烈反抗,最後日軍搶佔了高低,利用高低的優勢殺死了牡丹社酋長,並打敗了臺灣的原住居民,很多居民向日本投降。

    6月1日,日本軍隊分三路進攻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沿途焚燒居民住所和營地。

    7月1日,臺灣原土著的三個部落向日軍投降。日軍開始在島上駐紮。

    戰爭打響之後,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5月下旬才派出大臣到臺灣處理相關事宜,之後與日本簽訂了《北京專約》

  • 4 # 回憶還是要忘記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的是1895年甲午戰爭臺灣被清朝給割佔日本了,這是我在歷史書上查詢的資料,大家參考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腫瘤早期的跡象有哪些,腫瘤患者應如何飲食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