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器工坊
-
2 # 文史野餐
明成祖剛剛上臺執政,帖木爾徵調數十萬大軍,東進徵明, 讓明統治者萬分緊張。在帖木爾東征之初,明成祖已得知帖木爾扣留中國使節、並準備入犯中國的訊息,迅速採取了必要的措施。永樂三年(1405)二月,他指示駐守甘肅的總兵官左都督宋展加強戒備,要他“宜練士馬,謹斥堠,計糧儲,預為之備” 。後成祖又多次告誡守邊將領嚴陣以待, 並派人隨經商而來的中亞人到撒馬爾罕“察彼處動靜”(《明史·撤馬爾罕傳》),做到防患於未然。另外,在這期間明成祖又派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首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七月。此時,明成祖尚不知帖木爾病死的訊息,船隊仍按照預定計劃從東南亞諸國經馬六甲海峽再西向印度洋,並在印度西海岸、錫蘭一帶活動。這不能排除明成祖想聯絡印度洋國家,從背後牽制撒馬爾罕的意圖。只是到了永樂五年的六月,明成祖才瞭解到帖木爾病死,繼位的哈里主張與明友好,這才解除了對撒馬爾罕的戒備, 恢復了與撒馬爾罕的人員和貿易的往來。
1405年2月18日,帖木兒大汗死在了東征的路上,帖木兒帝國對大明的軍事行動隨之停止,兩個世界性帝國的征伐尚未開始便已經結束,確實給世界各地的軍事迷們留了個念想--如果兩國真的交兵,到底誰能贏。
我們先看看帖木兒帝國的實力。從1380年開始,帖木兒帝國先後奪取了波斯和阿富汗地區,進而統一了兩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伯克爾等城市,統治了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地區。1398年進攻印度德里蘇丹國首都德里,屠殺戰俘約10萬人,佔領印度北部。1400年,擊敗曾經不可一世的埃及馬穆路克,佔領敘利亞,大馬士革被焚燬。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戰役大敗奧斯曼帝國,俘其蘇丹即“閃電”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國疆域成為從印度德里到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帝國,自此帖木兒帝國達到鼎盛。
另外是明帝國的情況,15世紀初期,大明剛剛發生了靖難之役,南北兩軍征伐三年,東部國力受損較大,此時距離後來的永樂盛世還有十幾年的光景。因為朱棣多少是篡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因此南方計程車大夫對朱棣頗不信服,因此在帖木兒東征期間,朱棣還在忙活著安撫人心、凝聚國力的任務。不過了,雖說東部打的熱火朝天,但是西部地區的軍力並未受損,不過明代襲承了宋代的重中央而輕地方的軍事政策,邊軍對付散漫的蒙古人尚可,但是要跟帝國帝國的軍隊戰鬥,還是要中央軍出動。而面對帖木兒的軍事行動,明政府是直到敵人距離哈密衛僅剩400公里時,才感覺到事情不妙,史書記載:"朝廷聞帖木兒假道別失八里率兵東,敕甘肅總兵官宋晟儆備。"敵軍都快打過來了,朱棣才下令備戰,可謂有些倉促。
這麼看來,帖木兒似乎穩贏,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帖木兒大軍出動,勞師遠征,供給20萬人的補給線,要翻越中亞和新疆的各種高原、沙漠、戈壁,如此長的補給線,沒有現代的機械化部隊,很顯然是辦不到的。第二,帖木兒意在聯合北元,重新打造蒙古帝國的疆域,但很顯然,他要做這個新帝國的共主。而北元帝國的大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孫,身體裡流著的是黃金家族的血脈,自然不會屈服於帖木兒,因此進入甘肅後,帖木兒要面臨的敵人不只是明帝國,還有“百足大蟲,死而不僵”的北元帝國。第三,古代所說的幾十萬大軍出戰,其中6成都是民夫,真正打仗的只有幾萬,也就是說帖木兒20萬大軍,其實能打仗的也就7-8萬,而且是8萬疲憊之師。第四,帖木兒帝國後方不穩,他擴張的速度,可是比成吉思汗快多了,但是佔領不代表信服,如果帖木兒長期陷在東部戰場,西邊的奧斯曼土耳其必然報國仇,到最後帖木兒就要在漫長的東西戰線中焦頭爛額了。
除了這幾點之外,還有就是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比帖木兒的差。首先是騎兵方面,帖木兒的軍隊是騎兵為主力,重型騎兵是全甲具裝騎兵,輕騎兵是阿爾泰式騎兵,帖木兒的騎兵曾經戰勝過埃及馬穆路克,可以說戰鬥力是強悍的爆表了。明軍此時也很仰重騎兵,但是重騎兵也不過是中型騎兵的護甲水平,輕騎兵披甲率更小,雖然明軍的騎兵乾的過蒙古,但不一定乾的過馬穆路克,因此明軍騎兵的實力可能稍遜於帖木兒帝國。
再就是步兵,兩個帝國的步兵軍隊同樣都是重步兵為主,其中明初的明札甲繼承了元代的風格,帶有很強的蒙古風格,帖木兒帝國的步兵札甲更多的具有中亞風格,防禦力差不多,但是帖木兒更加仰仗騎兵,而明軍更善於以步制騎,明初軍隊要求“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大明初期的長槍手,可使蒙古精騎不敢近身。另外大明軍隊各外講究各兵種之間的軍事配合,並推出了多種戰術,這點是同時期歐洲軍隊和中亞軍隊無法相比的。再者當時華人的營養狀況要優於世界其他地區,兵源身材相對更加高大。也就是在步兵上,明軍更勝一籌。
火器方面,不得不說,帖木兒帝國的重型火炮確實厲害,重達300斤的巨型臼炮,在當時是攻城的一號火力,反觀大明,在重火力上就略顯不足了,但是當時明代的單兵火銃由兵器局統一規格鑄造,口徑4CM左右,長度超過40CM,破甲能力極佳,而且國家統一規格,質量可以保障。帖木兒帝國的火門槍是當時中亞西亞的通用規格,口徑3.5-4CM左右,長度約33CM左右,射程和破甲能力自然就不如明軍的火銃了。
因此這場戰鬥如果放在永樂初年,或許帖木兒一開始會得意洋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遲,帖木兒終究會敗在國力不支上。再者說了,本來雙方軍事實力就差不多,首戰誰贏也還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