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象徵中華民族,華夏人被比喻為龍的傳人,在世人的眼中龍就是中國,中國文化被稱為龍文化。那麼龍到底是古人幻相中的產物呢?還是真實存在過的動物?這是個千古之謎。
史書中記載的龍的形象雖隨時代不同而稍有不同,但基本型體千古未變,即龍腳長且有四爪,身體上有紋,有鱗,有角,長觸鬚,長尾巴,大腦袋,大鼻子,細脖子。
史學家及生物學家就是根據這些特徵斷定:龍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因為龍的鼻子,說明它是用肺呼吸的,不能長期潛在水中,與傳說中的“龍王”不相符;而且龍的腦袋及角太大,與細脖子不成比例,不太可能像書中描寫的那樣翻江倒海。
近年來,有些史學家認為,龍可能確實存在過。最早有關龍的記載是在甲骨文中,此後不少史料中都有記載。《左傳》昭公十九年及昭公二十九年,兩次提到龍的出現,並指出當時社會曾經有過專門豢養龍的家庭。古代居民果真見過龍嗎?
摒除有意作偽和對某些自然現象的誤解後,發現龍的記載仍不絕於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以後的史籍中多次記載眾人圍觀一種罕見動物的事件。這就使人不能簡單地把龍看成某種圖騰象徵。例如,建安24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9天離去,當時曾為此蓋廟立碑。又如,太和七年正月,摩陂的一口大井中發現青龍。魏明帝曹睿親率群臣前去觀看。為此,曹睿下令改年號為青龍,改摩陂為龍陂。
永和元年4月,有兩條龍,一黑一白,出現在龍山。燕王慕容也是親率朝臣,在距離龍山200多步的地方,舉行了祭祀活動。
直至明清時期的地方誌中,還不時有發現龍的記錄。《臨安府志》記載,崇禎四年,雲南石屏縣南的異龍湖中發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如此記載確鑿的動物,怎麼可能完全出自幻想呢?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龍有兩種推測:一是吉祥物麒麟的延伸,二是其原型大概是蛇類或鱷魚類動物。然而,根據史書對龍的外形及特性的描述,以上兩種推測難以成立。
賈緯《唐年補錄》記載: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落在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總長10多丈,身子及尾巴各佔一半,尾呈側扁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2丈,腹下有足,足長紅膜。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成化(1465—1487)某年某月某日,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一龍。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上的龍,只有腹部呈紅色。郎瑛說,這是他的朋友金茂之的父親客遊廣東時親眼所見。
紹興31年(1161年),太白湖岸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鬚,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幾里路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臨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了一道深溝。
《永平府志》:道光19年(1839)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東亭縣境,當地民眾為它搭起葦棚以遮蔽Sunny,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3天后,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古代的記載如此,那麼現代呢?年代越近,其目擊者健在越多,事實越接近可信。1894年陰曆8月的一天,松花江南沿的扶余縣陳家園子村後頭,數百人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米。
這個動物外形似四腳蛇,臉型與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7、8根又粗又硬的長鬚,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徑約1米多。4個爪子深深插進沙灘裡,它通身是鱗,形狀似鱷魚鱗。任殿元老人至今仍滿腹疑團,那個巨型動物為什麼長得那麼像畫上的龍?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以往學術界對龍的認識,可能有重大誤差。古籍記載及近現代人對目擊過龍的敘述,龍全身裹滿像魚鱗那樣的鱗片,而不像鱷魚或其它動物身上的鱗,只有在離水登陸不久的遠古兩棲類,才有如同龍身上那種鱗片。
除鱗以外,古籍記載龍“腥涎滿地”,可見它的體表有著豐富的粘液腺。尚未完全擺脫面板呼吸功能的古代兩棲類,恰好具備此特徵。登陸成功的爬行動物應當是視覺發達而口須退化。龍的長鬚表明:它不僅從未離開過水域,而且生活在幽暗的地方。
如果真龍可能存在過,真龍與華夏人的龍圖騰崇拜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龍由圖騰演化而為一種神異動物,也是有其生物物種作基礎的,比如傳說中的蒼龍即大龍的原型被認為是揚子鱷。
螭龍的祖型是蛇。《說文》:“上古草居,息它,故相問無它乎?’’無翅而草上、樹上飛,無鰭而水中游,畏之敬之以為神靈。十二生肖中稱蒼龍為大龍,螭為小龍,螭的造型一直有別於蒼龍,蒼龍有雙角足,螭無角無足。
有人研究,龍的演化分為三期:龍期,此時史書中的龍雖以鱷為原型,但有角,蛇軀,足有四爪;應龍期:此時的龍,頭大而長,眼眶極大,眉弓高聳,有角;黃龍期:此時的龍身體更長,鱗甲細密整齊。
不難看出,越到後期,龍更是上述史書中記載的真龍,而不是最早龍的祖型揚子鱷和蛇。圖騰崇拜的原型一般是某種動物植物,不可能憑空想象,這又提出下個問題。龍的祖型有沒有可能不是揚子鱷和蛇,而是古代兩棲類,只是人們還不認識它。
以往學術界最有代表性的推測為:龍是四腳蛇或者大鱷。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的話,龍就是一種爬行動物,那為什麼龍只要在陸地就木然無能,只有當大雨降臨,它才重新抖擻起來?而且,哺乳動物中生活在水中的例子也有,如鯨魚。
是不是可以這樣推斷,這種在歷史的長河中若隱若現,既真實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是遠古兩棲類的特殊環境中儲存、延續下來的一個變種,希望會有更多的材料來證實這—點。
龍,象徵中華民族,華夏人被比喻為龍的傳人,在世人的眼中龍就是中國,中國文化被稱為龍文化。那麼龍到底是古人幻相中的產物呢?還是真實存在過的動物?這是個千古之謎。
史書中記載的龍的形象雖隨時代不同而稍有不同,但基本型體千古未變,即龍腳長且有四爪,身體上有紋,有鱗,有角,長觸鬚,長尾巴,大腦袋,大鼻子,細脖子。
史學家及生物學家就是根據這些特徵斷定:龍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因為龍的鼻子,說明它是用肺呼吸的,不能長期潛在水中,與傳說中的“龍王”不相符;而且龍的腦袋及角太大,與細脖子不成比例,不太可能像書中描寫的那樣翻江倒海。
近年來,有些史學家認為,龍可能確實存在過。最早有關龍的記載是在甲骨文中,此後不少史料中都有記載。《左傳》昭公十九年及昭公二十九年,兩次提到龍的出現,並指出當時社會曾經有過專門豢養龍的家庭。古代居民果真見過龍嗎?
摒除有意作偽和對某些自然現象的誤解後,發現龍的記載仍不絕於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以後的史籍中多次記載眾人圍觀一種罕見動物的事件。這就使人不能簡單地把龍看成某種圖騰象徵。例如,建安24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9天離去,當時曾為此蓋廟立碑。又如,太和七年正月,摩陂的一口大井中發現青龍。魏明帝曹睿親率群臣前去觀看。為此,曹睿下令改年號為青龍,改摩陂為龍陂。
永和元年4月,有兩條龍,一黑一白,出現在龍山。燕王慕容也是親率朝臣,在距離龍山200多步的地方,舉行了祭祀活動。
直至明清時期的地方誌中,還不時有發現龍的記錄。《臨安府志》記載,崇禎四年,雲南石屏縣南的異龍湖中發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如此記載確鑿的動物,怎麼可能完全出自幻想呢?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龍有兩種推測:一是吉祥物麒麟的延伸,二是其原型大概是蛇類或鱷魚類動物。然而,根據史書對龍的外形及特性的描述,以上兩種推測難以成立。
賈緯《唐年補錄》記載: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落在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總長10多丈,身子及尾巴各佔一半,尾呈側扁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2丈,腹下有足,足長紅膜。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成化(1465—1487)某年某月某日,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一龍。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上的龍,只有腹部呈紅色。郎瑛說,這是他的朋友金茂之的父親客遊廣東時親眼所見。
紹興31年(1161年),太白湖岸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鬚,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幾里路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臨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了一道深溝。
《永平府志》:道光19年(1839)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東亭縣境,當地民眾為它搭起葦棚以遮蔽Sunny,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3天后,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古代的記載如此,那麼現代呢?年代越近,其目擊者健在越多,事實越接近可信。1894年陰曆8月的一天,松花江南沿的扶余縣陳家園子村後頭,數百人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米。
這個動物外形似四腳蛇,臉型與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7、8根又粗又硬的長鬚,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徑約1米多。4個爪子深深插進沙灘裡,它通身是鱗,形狀似鱷魚鱗。任殿元老人至今仍滿腹疑團,那個巨型動物為什麼長得那麼像畫上的龍?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以往學術界對龍的認識,可能有重大誤差。古籍記載及近現代人對目擊過龍的敘述,龍全身裹滿像魚鱗那樣的鱗片,而不像鱷魚或其它動物身上的鱗,只有在離水登陸不久的遠古兩棲類,才有如同龍身上那種鱗片。
除鱗以外,古籍記載龍“腥涎滿地”,可見它的體表有著豐富的粘液腺。尚未完全擺脫面板呼吸功能的古代兩棲類,恰好具備此特徵。登陸成功的爬行動物應當是視覺發達而口須退化。龍的長鬚表明:它不僅從未離開過水域,而且生活在幽暗的地方。
如果真龍可能存在過,真龍與華夏人的龍圖騰崇拜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龍由圖騰演化而為一種神異動物,也是有其生物物種作基礎的,比如傳說中的蒼龍即大龍的原型被認為是揚子鱷。
螭龍的祖型是蛇。《說文》:“上古草居,息它,故相問無它乎?’’無翅而草上、樹上飛,無鰭而水中游,畏之敬之以為神靈。十二生肖中稱蒼龍為大龍,螭為小龍,螭的造型一直有別於蒼龍,蒼龍有雙角足,螭無角無足。
有人研究,龍的演化分為三期:龍期,此時史書中的龍雖以鱷為原型,但有角,蛇軀,足有四爪;應龍期:此時的龍,頭大而長,眼眶極大,眉弓高聳,有角;黃龍期:此時的龍身體更長,鱗甲細密整齊。
不難看出,越到後期,龍更是上述史書中記載的真龍,而不是最早龍的祖型揚子鱷和蛇。圖騰崇拜的原型一般是某種動物植物,不可能憑空想象,這又提出下個問題。龍的祖型有沒有可能不是揚子鱷和蛇,而是古代兩棲類,只是人們還不認識它。
以往學術界最有代表性的推測為:龍是四腳蛇或者大鱷。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的話,龍就是一種爬行動物,那為什麼龍只要在陸地就木然無能,只有當大雨降臨,它才重新抖擻起來?而且,哺乳動物中生活在水中的例子也有,如鯨魚。
是不是可以這樣推斷,這種在歷史的長河中若隱若現,既真實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是遠古兩棲類的特殊環境中儲存、延續下來的一個變種,希望會有更多的材料來證實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