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77191918841

      投餵是魚類養殖技術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往往投餵技術不科學,即便是最好的飼料,也不一定得到應有的效果,魚類生活在水中,所以投餵的飼料不僅容易散失,同時有的種類魚攝食狀況一般也不容易看見,這就給準確投飼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影響魚類攝食的因素也較多,如溫度、水質、溶氧等都可造成魚類不上浮攝食,管理人員仍然按時投餵,就會敗壞水質,結果造成了大量顆粒飼料浪費,大大提高了餌料係數,影響經濟效益。而人們又往往忽視投餵技術的重要性,為了得到好的飼養效果,降低養魚成本,應進行科學合理的投餵。因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養殖經驗,談談以下幾個問題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一、飼料顆粒的適口性  訓練魚集中搶食,要求投入水中的飼料即被魚吞食,減少飼料在水中停留的時間,避免水溶性營養物質損失,因此,要求顆粒飼料的粒徑要與餵養的規格相適應。顆粒過大過小都會影響吞食效果,這樣投餵的飼料利用率低,草魚開口攝食口徑大致與鯉魚相仿,魚類對攝食飼料顆粒大小和長短也是有偏好的,所以選擇適合口徑大小的顆粒飼料投餵是十分重要的。在草鯉餵養中,10g以下的魚苗魚種,可選擇0.2mm~0.5mm大小的顆粒10g~50g的魚種,可選擇2.5mm~3.5mm粒徑,長度4mm~5mm的顆粒飼料。成魚養殖過程中,根據個體大小可選擇粒徑4mm~6mm,長度為6mm~8mm飼料投餵。  二、水中的溶氧量  水中溶氧量的高低,對魚的攝食及攝食後消化吸收和魚類的生長有直接的影響。水中的溶氧量低,魚類食慾差,易出現厭食,攝食後飼料消化吸收低,其生長就慢,而餌料係數就高,魚類的營養物質代謝過程,必須有足夠的氧氣,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水中溶氧不足時必影響新陳代謝活動的進行,營養物質不能充分被利用,造成對飼料的浪費,養殖水質控制與魚類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和利用有著密切關係。因此投餵時應注意水中溶氧量和天氣的變化。一般天氣正常,太陽出來2小時後,池塘水中的溶氧可達4mL/L以上,此時投餵效果最好。如果持續幾天陰天儘量少投餵或不投餵。  三、參考水溫變化  魚類是一種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變溫動物,水溫對魚的攝食強度有很明顯的影響,在適合的溫度範圍內水溫升高時,魚的攝食溫度就有明顯增大,水溫低時,魚體代謝水平隨之就下降,導致食慾減少,其生長就慢,主要養殖魚類,生長適溫為20℃~30℃,其代謝水平最高,攝食強度最大,魚生長最快。因此,投餵時除要考慮放養量外,還要參考水溫變化。  四、日投餵量要適當  只有採用科學的投餵技術,才能保證其正常的生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隨著漁業科技的進步,養殖效果好壞與投餵量是否適宜有密切關係。不同魚類,不同飼料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天氣、水溫,其日投飼量是不同的,在養殖的前、中、後各個時期,養殖過程中每隔一週應根據魚的增重調整一次投餵量,投餵量以80%的魚吃飽為宜。放養量、放養的規格是已知的,應做為基礎資料,根據飼養池塘水溫和魚的規格可由日投餌率表中查出日投餌率值。日投餌量=池中魚重量×日投餌率值。當餵養一段時間後,池中魚總重量的推算為:已投餵飼料總重量/飼料係數+放養量的投飼計算為:日投飼量=已投飼料總量/飼料係數=放養量×日投餌率。  五、投餵要定時定位  池塘精養魚經投餵訓養後,對其投飼技術要求也高。投餵的技術包括投飼量、投飼次數、場所、時間及投飼方法等,要採用投餌機,使飼料撒落均勻,分佈面廣,避免了因池塘魚集中搶食,而混養的不同規格魚,或體質弱的魚吃不到或吃不飽的現象,在投餵時應堅持“四定”“三看”的原則。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和(看天氣、看水質、看魚情)。4~5月每天投餵3次,即早8點半、中午11點半、下午4點半。6~8月份每天投餵4次,即早上9點、中午12點、下午3點和6點半每次投餵時為30~40分鐘,池塘養殖投餵應掌握“兩頭少、中間多”原則。  1、根據不同的放養模式適當調整投餵方式。混養時一定要注意儘量讓各種魚吃到、吃好,以免出現養殖規格不均,如草魚的搶食能力強於鯉、鯽,攝食量大,在攝食方面佔優勢。因此要做到少量多次,適當延長投餵時間,一次性投餵量不能太少,照顧中下層的鯉、鯽魚吃到飼料,以免出現草魚規格大而其它品種規格偏小,影響上市規格。在漁業生產上大力提倡和應用自動投餌機,來改變過去舊的投餵方法。  2、勤檢查食場。在平時飼養投餵過程中,做好每15天,用密眼撈海在投餵1小時後在食臺前用撈海檢查是否在食場周圍有散落的飼料,可判斷投餵飼料是否適量,可做適當的調整,切記魚不浮出水面叢集攝食時,停止投餵,查明原因,採取相應措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付費企業郵箱哪個好,選擇哪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