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寶儒媽的生活日記
-
2 # 扒少爺
改變,從微習慣開始:
改變的目標和堅持的過程都是在跟自己以往的習慣作鬥爭。
其實,習慣是很容易養成的,不論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都很容易養成。
比如你在住進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比如換宿舍,你第一次擺放東西的位置,就是你以後會一直放的位置。這就很容易變成自己的習慣,只要我們利用好這個原理,改變就會很容易,從微習慣開始。
微習慣,不是一開始就建立好習慣,而是破除壞習慣。
壞習慣要一下子破除是不現實的,因為人的心理會有一種情感依賴紐帶,一下子切斷的話,人的心理體系反而會無所適從甚至一下子崩塌,找不到新的秩序,陷入新的迷茫和混亂。
改變壞習慣不能一刀切,但是可以蠶食。
微習慣就是一種蠶食,從小處著手,把壞習慣一點一點啃掉。“微”,即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別把目標定的太高,太高的目標會讓人容易半途而廢,微習慣,即可量化和可持續,每天一點小改變,不斷累積疊加,緊密相連,久而久之,你且看看結果如何。
1.重新建立自己的舒適區
我們都知道,如果舒適區不正確,我們就會陷入壞習慣的節奏裡,這個節奏往往是不舒服的,與其如此,我們不如重建自己的舒適區,透過一些小事情讓自己得到新的舒適區。
比如早起,原來你喜歡睡懶覺,結果要麼是被老媽罵,要麼是被領導批評,這個舒適區必然是不好的,但是你跟自己說,“明天8點起床,然後去那家新開的店試試上次小吳吃的那個套餐”(這對吃貨來說挺可行的),或者是“明早7點起,然後去南湖跑半個鐘頭,再做幾組深蹲和俯臥撐”(對於喜歡運動的童鞋的建議),這些新的舒適區會給人新的動力,可以具體操作實施,不再是模稜兩可的方案。
2.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你不能要求慢性子的人按照急性子的方式辦事,也不能要求急性子的人按照慢性子的方式生活,這都不現實,我們要尊重人性,尊重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及其區別,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吃貨早起就是為了遲到美味的早餐,運動達人就是為了運動過後的神清氣爽,找到自己的舒適區,有自己的節奏,這是微習慣建立的第二步。
3.清晰明確的目標
“我要吃一頓好吃的早餐”,這不是目標。
“我要吃那家店的早餐套餐四”,這才是目標。
清晰且明確。
4.具體可量化的行為
“我要早起運動”,這不是目標。
“我要跑30分鐘之後做三組深蹲,每組20個,間隔休息三分鐘”,這才是目標。
具體、可量化。
5.完整的生物獎勵
做完這件事之後,你要給自己完整的生物獎勵,你才能穩固新的習慣。
“今早這個套餐還不錯,明天再來試試另一個套餐。”
“今天運動過後很精神,明天繼續晨練。”
前面四個還只是計劃步驟,而建立穩固的習慣才是核心,你得到了你想要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過程非常舒服,很有成就感,就可以穩固下來。
6.“7天提升計劃”
人總是習慣新鮮事物的,一個動作做久了必然會有煩悶和無聊甚至牴觸感。
從小處入手,一點點改變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加碼,保持自己的興趣和興奮所在,也防止壞習慣“反攻”,不會做著做著感覺“沒意思,還不如原來那樣”。
七天計劃,每次做一點調整,試驗,不斷調整以知道適合自己的節奏。
Ps:建立微習慣的4個關鍵:
1.行動開始時只想獎勵
獎勵,這是人衝動的源頭。
那就順應人性,讓自己有衝動。在行動開始的時候,最主要只想著獎勵,只想著自己做這件事之後會如何的開心,結果會如何的好……
如果沒有這些獎勵,可能連開始行動都有困難。
2.不要在意壞習慣的介入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建立好習慣,就是因為特別在意壞習慣的介入,比如早起,堅持了幾天之後又起不來了,睡了個懶覺,醒過來的時候情緒就來了,“哎,怎麼又睡懶覺?”自己跟自己發脾氣,然後自暴自棄,“反正也改不過來了,算了,就這樣吧……”
這是很可惜的。因為壞習慣會介入是必然的。
壞習慣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它偶爾介入,對自己說“那沒事啊,明天繼續早起就好了~”
壞習慣介入的時候,不必介意,更不要自暴自棄,別因為這麼一次“失敗”就自責、傷心、難過,沒必要的,放輕鬆,跟自己說“明天繼續~”
這樣說了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心情會輕鬆,行動力也會加強。
3.用新的舒適區代替難受
我們非常反對那種強迫自己或者壓迫自己的做法,因為這不尊重人性,它只能讓你短期內收到效果,最後會受不了而放棄,只有建立自己的舒適區,用新的舒適區代替難受,才能讓自己堅持下去。
4.行動上要給自己明確的點
也就是可量化。“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效果……”給自己十分明確的點,這樣,目標才不會變成口號。
就像壞習慣的養成,微習慣的建立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建立過程一定會有障礙,彆著急,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慢慢的變優秀,迎來嶄新的生活。
回覆列表
只要想改,我相信不會改不了的,堅持一下,一個好習慣只要堅持7天就成功了,你自己都認為是壞習慣,那我們就把它改了,加油(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