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夢有聲

    區別在於:儒家思想是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思想是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恆,儒家講究禮儀 尊孔孟之道,道家講求修身養性,有樸素唯物主義。

    中國漢代以後的統治者所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學說。

    漢武帝從漢初崇尚黃老之術轉向獨尊儒術,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慮。

    對他這種被現實政治的具體問題糾纏著的統治者來說,道家的理論與現實距離太大,而儒家理論與現實社會政治過程的差距較小,可操作性比較強。

    儒家在進行禮樂文化的重建過程中,為鑄造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習慣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道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獨領風騷兩千多年,這不僅在於它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需要,還在於它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

  • 2 # 睛晴倩靚青情

    儒家思想 比較重守規矩 講秩序 講禮儀 禮貌 要爭氣有骨氣 要寒窗苦讀考取功名衣錦還鄉 儒家思想比轉有上進心 比較努力

    道家則比較講求逍遙 自在 清靜 像是看穿塵世 無為不爭 道家思想開放 開朗樂觀 比較好相處 能開玩笑 生活隨意灑脫 不太愛搞那麼多禮儀禮貌 上進也沒那麼強 他們講合適就好 道法自然 懂得見好就收 看透名利金錢

    三千年讀史不外乎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 3 # TonyDeng

    先秦諸子百家的總綱領是老子的道家,注意是老子,不是莊子。老子的道家是哲學,孔子、莊子等是具體學科,猶如現在的物理、化學等科目。

    說道家不管世事是誤解。道家源出史官。所謂史官,就是專門研究歷史的,總結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為的就是指導現在和未來。老道只是冷血而已,站在第三者的客觀立場看待事物,不像其他人那樣融入了自身立場。

    孔子的學說由《論語》體現,是語錄體,跟《老子》整部連貫不同,本身沒有完整的體系,都是一些具體的措施和建議,很少綱領性的。

    墨家是一個另類。通常說墨家出自工匠,較為底層,講究師徒門派,入門一家親,是後世黑社會的開山祖師。“是上之所是,非上之所非”,唯上,就是墨家的思想。儒墨互相攻擊,尤其激烈。

    法家其實隸屬於荀子,雖然荀子被視為儒家,但實際上與孔孟均不同,尤其講究現實主義。法家好比哲學上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不同,是具體操作手法,可以與不同的世界觀結合,這就是後世“外儒內法”的根源。

    孟子是孔子之後的理想主義派系,正與荀子相對。後世儒法之爭,其實是孟子的儒家與荀子的儒家爭論,本質上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爭論,註定沒有勝負的。

  • 4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道家與儒家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處世態度上,在文化精神方面,二者是一致的,其實不止是儒家和道家,包括諸子百家在內,大家秉持的,都是同一個文化精神,所有的區別,都只是表面形式上的,這一點,我們在學習和繼承自己的傳統文化過程中,都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同一個精神

    我們中國文化,其實就是一個“道”,或者我們可以直接講,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其實就是道文化,這和“道家”、“儒家”的名字裡含不含一個“道”字沒有任何關係。

    “道”的含義是什麼?其實也就一個字——和,和諧的“和”,不管是大到無外,還是小到無內,只要有它的存在,就會體現出來一種和諧,而諸子百家不管提什麼主張,用什麼方式,最後所要達到的終極目的,也都是一個“和”,這一點,我們閱讀的各家經典越多,琢磨的越深,體會就會越明顯。

    所以諸子百家不管給自己起什麼名字,這些名片背面寫著的,都是一個“道”字,老子講“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孔子老夫子同樣也講“朝聞道,夕死可矣!”從精神層面上論,這二者確實是“同出而異名”,沒什麼本質上的差別。

    不同的態度

    從處世態度上講,二家的區別就出來了,道家講究因勢利導,講究四千撥千斤,所以老子講“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道家處世,講求的是一個“時”,時機不至,道家是不會輕易出來淌混水的,他們寧願隱居山林,當個世外閒人。

    但儒家不同,儒家認為,天下不管多糟糕,有些事總要有人來做,所以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庸》裡面講“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哪怕是“累累若喪家之狗”也是初心不改,這已經不能簡單的用“偉大”來形容了,而應該是悲壯才對,我們讀了子路的事蹟後就能體會到這種情懷。

    其實道家那一套,孔子老夫子心裡葉門清,只是不願意去做而已,《論語.公冶長》中,孔老夫子就談到衛國一個叫寧俞的大夫,說他“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就是標準的道家套路,老夫子心裡清清楚楚,只是不去那樣做罷了。

    總之

    不管用最終採取了什麼樣的處世方式,對天下國家的情懷都是一樣的,所秉承的文化精神也是無差別的,老子在《道德經》二十八章中,特別強調要“大制不割”,意思就是一個整體的生命,千萬不可隨意肢解或閹割,本來是活生生的,如果一切一割,生命沒了,就剩下了一具屍體,不管表面再光鮮亮麗,也都是個死物件,價值上無異是打了一個大大折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蒸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