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和印尼兩國是世界範圍內棕櫚油產量增長的“主要推手”。
其中,有85%的棕櫚油產自馬來西亞和印尼。棕櫚油讓兩地的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並不是沒有代價——環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勞工權利和人權也屢受侵犯。在印尼,為了擴大種植園的面積,成片成片的森林被燒燬,是其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頭號“貢獻者”。棕櫚油一方面帶來了經濟利益,另一方面也摧毀了蘇門答臘虎、蘇門答臘犀牛和蘇門答臘猩猩唯一的棲息地,現在當地特有的動物瀕臨滅絕。
然而,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在“助紂為虐”,他們不知道自己使用的產品中含有棕櫚油。棕櫚油調查組織(Palm Oil Investigations)列出了200種含棕櫚油的常見食品和個護用品,但是這些產品只有10%在成分中提到了“棕櫚”。
棕櫚油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來的?
棕櫚油“流行化”的過程沒有什麼創新,只是它在對的時機出現,恰好適應了各個行業的需要,於是生產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同時,棕櫚油產量大國把它作為脫貧的救命稻草,而國際金融機構把它視作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國際貨幣組織甚至大力倡導馬來西亞和印尼多生產棕櫚油。
隨這棕櫚油產業逐漸擴張,環境保護主義者和綠色和平等環保機構開始提高公眾的意識,讓他們瞭解棕櫚油產業對環境影響及其碳排放量。雖說棕櫚油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生產的,但還是有好幾個組織對生產者作了“可持續生產者”的認證。於是,反棕櫚油的潮流就此掀起:去年4月。英國連鎖超市Iceland就承諾,在2018年底前,實現自有品牌的產品“零棕櫚油”;同年12月,挪威也禁止進口生物燃料。
消費者的意識終於覺醒之際,棕櫚油已經悄然滲透整個消費者經濟,很難徹底根除。上一段中宣誓的超市Iceland就發現自己的承諾是根本無法實現。他們沒有撤掉自有產品中的棕櫚油,反而把含棕櫚油產品上的自己的品牌標記撤掉了。
要靠消費者去主動鑑別哪些產品含有棕櫚油,甚至棕櫚油的產地是哪裡,需要他們在這方面有超強的意識。而僅僅靠西方消費者提高意識,無法對整個產業產生影響,因為歐美國家的消費需求僅佔全球的14%,而來自亞洲的需求超過50%。
巴西森林毀滅敲響警鐘後的20年間,消費者的行動確實延緩了毀滅發生的速度,但仍不能止毀滅的步伐。
“西方消費的棕櫚油佔全世界的比例很小,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根本不在乎。要說改變現狀,也沒有動力。”——Neil Blomquist
棕櫚油之所以能滲透全球,主要有5個原因:
1. 在西方,它是不健康油脂的替代物。
2. 生產者保持其價格低廉。
3. 它替代了個護產品中使用的較貴的油脂。
4. 因為價格低廉,在亞洲烹飪中使用廣泛。
5. 隨著亞洲國家逐漸發展,消耗的脂肪量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棕櫚油。
加工食品行業的新寵兒
棕櫚油的普及是從加工食品行業開始的。1960年,科學界提出“飽和脂肪可能提高心臟病風險”,隨後,食品行業,包括聯合利華,就開始用植物油製造的人工黃油來製作食品。但30多年後,科學界又發現,人工黃油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反式脂肪(部分氫化植物油),危害比飽和脂肪更大。於是,聯合利華的董事會就決定拋棄人工黃油。
換油決定來得很突然,15個國家的20家工廠接到指令,要立刻移除600多種混合脂肪中的氫化植物油,用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油類來替代。
在歐盟棕櫚油協會開始之前,RSPO歐洲部門的負責人承認,“很少有企業實現(可持續認證的最高標準),因為供應鏈太長太複雜。” RSPO的認證體系在環境保護主義者眼中,算是最穩健的一個,也鼓勵生產者使用經過RSPO認證的油。不過,在得到認證的棕櫚油中,有一半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可持續”:除非消費者願意為認證棕櫚油支付更高的價格,否則現狀不會有什麼改變。
再進一步說,對棕櫚油的追蹤,最多隻是到加工的步驟,沒有深入到其種植出處。 印尼 NGO 聯盟Eyes on the Forest在2016年報告中提到,“(僅僅)追蹤到加工步驟,在耗費時間金錢的同時,還不能解決非法產品進入供應鏈的問題。”
想要遏制棕櫚油生產造成森林破壞還有一個方法——提高單位產量。如果每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話,自然就不需要擴大種植園了。馬來西亞棕櫚油董事會基因小組的負責人,辛格(Rajinder Singh)透過識別與高產相關的特殊基因,以選出產量高的油棕,將產量不高的樹都淘汰掉。現在種植園產量最高的可以達到每公頃6到7噸。但是辛格說,“有些樹的產油量可以達到其他樹的兩倍。” 每棵油棕的生產力年限大概25到30年,到時候就可以用產量較高的種來取代。
然而,就算產量翻一番,也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到2050年,棕櫚油需求量會翻兩番。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換用別的油脂,只會加速森林的破壞,因為棕櫚油的單位產量是其他油脂望塵莫及的,種植油棕只需所有產油作物農田面積的6.6%,產出卻能達到38.7%(來源:歐洲棕櫚油聯盟)哥倫比亞目前也在大力推進棕櫚油的生產,將之前種植古柯等非法作物的土地用來開發棕櫚種植園。不過,想追上亞洲的產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棕櫚油已經非常普及,它不僅是許多快速發展中的行業都是很好的原料,也是發展中國家完美的出口產品,還是全球化經濟中完美的商品。富有的消費者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來變現,而發展中的經濟體也很樂意用廉價勞動力和寶貴的雨林換取經濟增長。
馬來西亞和印尼兩國是世界範圍內棕櫚油產量增長的“主要推手”。
其中,有85%的棕櫚油產自馬來西亞和印尼。棕櫚油讓兩地的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並不是沒有代價——環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勞工權利和人權也屢受侵犯。在印尼,為了擴大種植園的面積,成片成片的森林被燒燬,是其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頭號“貢獻者”。棕櫚油一方面帶來了經濟利益,另一方面也摧毀了蘇門答臘虎、蘇門答臘犀牛和蘇門答臘猩猩唯一的棲息地,現在當地特有的動物瀕臨滅絕。
然而,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在“助紂為虐”,他們不知道自己使用的產品中含有棕櫚油。棕櫚油調查組織(Palm Oil Investigations)列出了200種含棕櫚油的常見食品和個護用品,但是這些產品只有10%在成分中提到了“棕櫚”。
棕櫚油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來的?
棕櫚油“流行化”的過程沒有什麼創新,只是它在對的時機出現,恰好適應了各個行業的需要,於是生產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同時,棕櫚油產量大國把它作為脫貧的救命稻草,而國際金融機構把它視作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國際貨幣組織甚至大力倡導馬來西亞和印尼多生產棕櫚油。
隨這棕櫚油產業逐漸擴張,環境保護主義者和綠色和平等環保機構開始提高公眾的意識,讓他們瞭解棕櫚油產業對環境影響及其碳排放量。雖說棕櫚油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生產的,但還是有好幾個組織對生產者作了“可持續生產者”的認證。於是,反棕櫚油的潮流就此掀起:去年4月。英國連鎖超市Iceland就承諾,在2018年底前,實現自有品牌的產品“零棕櫚油”;同年12月,挪威也禁止進口生物燃料。
消費者的意識終於覺醒之際,棕櫚油已經悄然滲透整個消費者經濟,很難徹底根除。上一段中宣誓的超市Iceland就發現自己的承諾是根本無法實現。他們沒有撤掉自有產品中的棕櫚油,反而把含棕櫚油產品上的自己的品牌標記撤掉了。
要靠消費者去主動鑑別哪些產品含有棕櫚油,甚至棕櫚油的產地是哪裡,需要他們在這方面有超強的意識。而僅僅靠西方消費者提高意識,無法對整個產業產生影響,因為歐美國家的消費需求僅佔全球的14%,而來自亞洲的需求超過50%。
巴西森林毀滅敲響警鐘後的20年間,消費者的行動確實延緩了毀滅發生的速度,但仍不能止毀滅的步伐。
“西方消費的棕櫚油佔全世界的比例很小,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根本不在乎。要說改變現狀,也沒有動力。”——Neil Blomquist
棕櫚油之所以能滲透全球,主要有5個原因:
1. 在西方,它是不健康油脂的替代物。
2. 生產者保持其價格低廉。
3. 它替代了個護產品中使用的較貴的油脂。
4. 因為價格低廉,在亞洲烹飪中使用廣泛。
5. 隨著亞洲國家逐漸發展,消耗的脂肪量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棕櫚油。
加工食品行業的新寵兒
棕櫚油的普及是從加工食品行業開始的。1960年,科學界提出“飽和脂肪可能提高心臟病風險”,隨後,食品行業,包括聯合利華,就開始用植物油製造的人工黃油來製作食品。但30多年後,科學界又發現,人工黃油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反式脂肪(部分氫化植物油),危害比飽和脂肪更大。於是,聯合利華的董事會就決定拋棄人工黃油。
換油決定來得很突然,15個國家的20家工廠接到指令,要立刻移除600多種混合脂肪中的氫化植物油,用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油類來替代。
在歐盟棕櫚油協會開始之前,RSPO歐洲部門的負責人承認,“很少有企業實現(可持續認證的最高標準),因為供應鏈太長太複雜。” RSPO的認證體系在環境保護主義者眼中,算是最穩健的一個,也鼓勵生產者使用經過RSPO認證的油。不過,在得到認證的棕櫚油中,有一半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可持續”:除非消費者願意為認證棕櫚油支付更高的價格,否則現狀不會有什麼改變。
再進一步說,對棕櫚油的追蹤,最多隻是到加工的步驟,沒有深入到其種植出處。 印尼 NGO 聯盟Eyes on the Forest在2016年報告中提到,“(僅僅)追蹤到加工步驟,在耗費時間金錢的同時,還不能解決非法產品進入供應鏈的問題。”
想要遏制棕櫚油生產造成森林破壞還有一個方法——提高單位產量。如果每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話,自然就不需要擴大種植園了。馬來西亞棕櫚油董事會基因小組的負責人,辛格(Rajinder Singh)透過識別與高產相關的特殊基因,以選出產量高的油棕,將產量不高的樹都淘汰掉。現在種植園產量最高的可以達到每公頃6到7噸。但是辛格說,“有些樹的產油量可以達到其他樹的兩倍。” 每棵油棕的生產力年限大概25到30年,到時候就可以用產量較高的種來取代。
然而,就算產量翻一番,也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到2050年,棕櫚油需求量會翻兩番。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換用別的油脂,只會加速森林的破壞,因為棕櫚油的單位產量是其他油脂望塵莫及的,種植油棕只需所有產油作物農田面積的6.6%,產出卻能達到38.7%(來源:歐洲棕櫚油聯盟)哥倫比亞目前也在大力推進棕櫚油的生產,將之前種植古柯等非法作物的土地用來開發棕櫚種植園。不過,想追上亞洲的產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棕櫚油已經非常普及,它不僅是許多快速發展中的行業都是很好的原料,也是發展中國家完美的出口產品,還是全球化經濟中完美的商品。富有的消費者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來變現,而發展中的經濟體也很樂意用廉價勞動力和寶貴的雨林換取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