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九四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是最忠實於原著小說《三國演義》。至於好看與否就看各人自己的欣賞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者”,“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臺製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導演,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張光北、洪宇宙主演,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
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共分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戰》(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戰》(65—77集)、《三分歸一》(78—84集)五大部分。著重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這種鬥爭發展成為連線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衝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
正面評價
尊重原著 主題鮮明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去蕪取菁、刪繁就簡,成功地展現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原著中膾炙人口的段落以及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都在劇中或以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動的細節,讓觀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讚歎、感慨、惋惜、落淚;隨著人物命運的演變及悲劇的結局而領悟人生的哲理。(周金華評)
電視劇的導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擁劉反曹”的基本思想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從多方面開掘劇作的意蘊。此外,對三國時期歷史的評述,對三國時代精神的再現,還是對統治者和黑暗社會的揭露,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明君賢相、國家和平統一的渴望,在電視劇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張宗偉評)
表演精湛 人物生動
《三國演義》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卓有成就,不僅各類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而且主要角色都個性生動、色彩鮮明。(電影網評)[1] 電視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黃忠、趙雲、姜維等。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誇張,甚至籠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電視劇則把他們還原為人,使他們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再加上演員精彩的創造,使劇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實可信,栩栩如生。(周金華評)
藝術成就高歷史感強
電視劇《三國演義》製作的精良,構思的獨特,劇中極具滲透力的文化氣息以及那份似乎是渾然天成的大氣磅礴,使人歎為觀止。(電影網評)
編導從全劇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設計、音樂、歌詞的創作以及歷史氛圍的營造,都追求一種豪放、雄健、古拙、悲壯的藝術風格,這種美學風格,與東漢、三國時代的美學風貌是相一致的。《三國演義》電視劇恰當地體現了這一美學風貌。對白採用原著中較為淺顯的文言,保留了原著對話語言的精煉、生動、傳神,也與全劇的藝術風格相和諧。音樂風格古樸、典雅、凝重,與全劇的風格渾然一體。歌詞蘊藉、典雅,有漢魏樂府五言詩的風韻和人生哲理的況味。(周金華評)
美術、服裝、化妝造型、燈光、道具,一直到總剪輯,都在原著的“電視化”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歷史氛圍的營造,還有場景的設計,都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曾慶瑞評)
負面評價
戰爭戲不盡如人意
對於千軍萬馬的交戰,編導注意了陣勢的佈置與變化、指揮聯絡的方式等等,對幾大戰役的決戰場面拍得很有氣勢;也有不少交戰場面流於一般,缺乏特點,甚至顯得馬虎;至於許多交戰場面只有將領的廝殺,眾多士兵卻只是搖旗吶喊,不合古代戰爭的實際,則是因為受制於小說原著而不得已。總的來說,戰爭場面既有超越小說之處,也有未能充分傳達小說韻味之處。(沈伯俊評)
馬上交戰的場面可謂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打得精彩的並不多見。相對而言,第52集“奪佔西川”中張飛與馬超的激戰,倒是比較真實、緊張、好看的。可惜多數馬上開打的設計顯得招式呆板,節奏緩慢,激發不起人們的觀賞激情。(鍾藝兵評)
部分情節改編不足
改編者的辛勤努力,使劇情曲折合理、搖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富於情致,藝術感染力超越了小說而獲得較大成功。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編者只是用電視語言簡單地演繹小說情節,就顯得比較單薄,感染力不強。(沈伯俊評)
在風格上過分強調“寫實”,使得劇作對原著空靈、浪漫的傳奇風格表現不大充分,比如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就不如原著傳神。(張宗偉評)
演員更換過於頻繁
電視劇中有些角色甚至是重要角色,幾次更換演員,影響觀眾的情緒。趙雲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電視劇中卻用了三位演員扮演,第二位演員比第一位演員更年輕,觀眾看了經常懷疑這是不是趙雲。東吳魯肅本是忠厚長者,第一位演員演得很成功,不料也更換了,觀眾很難將兩個魯肅聯絡在一起。還有魏延、姜維等角色,也是如此。後來的演員未必不如前者,但一經更換,觀眾對角色的印象就會模糊了。
最早的九四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是最忠實於原著小說《三國演義》。至於好看與否就看各人自己的欣賞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者”,“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臺製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導演,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張光北、洪宇宙主演,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
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共分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戰》(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戰》(65—77集)、《三分歸一》(78—84集)五大部分。著重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這種鬥爭發展成為連線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衝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
正面評價
尊重原著 主題鮮明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去蕪取菁、刪繁就簡,成功地展現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原著中膾炙人口的段落以及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都在劇中或以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動的細節,讓觀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讚歎、感慨、惋惜、落淚;隨著人物命運的演變及悲劇的結局而領悟人生的哲理。(周金華評)
電視劇的導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擁劉反曹”的基本思想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從多方面開掘劇作的意蘊。此外,對三國時期歷史的評述,對三國時代精神的再現,還是對統治者和黑暗社會的揭露,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明君賢相、國家和平統一的渴望,在電視劇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張宗偉評)
表演精湛 人物生動
《三國演義》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卓有成就,不僅各類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而且主要角色都個性生動、色彩鮮明。(電影網評)[1] 電視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黃忠、趙雲、姜維等。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誇張,甚至籠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電視劇則把他們還原為人,使他們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再加上演員精彩的創造,使劇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實可信,栩栩如生。(周金華評)
藝術成就高歷史感強
電視劇《三國演義》製作的精良,構思的獨特,劇中極具滲透力的文化氣息以及那份似乎是渾然天成的大氣磅礴,使人歎為觀止。(電影網評)
編導從全劇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設計、音樂、歌詞的創作以及歷史氛圍的營造,都追求一種豪放、雄健、古拙、悲壯的藝術風格,這種美學風格,與東漢、三國時代的美學風貌是相一致的。《三國演義》電視劇恰當地體現了這一美學風貌。對白採用原著中較為淺顯的文言,保留了原著對話語言的精煉、生動、傳神,也與全劇的藝術風格相和諧。音樂風格古樸、典雅、凝重,與全劇的風格渾然一體。歌詞蘊藉、典雅,有漢魏樂府五言詩的風韻和人生哲理的況味。(周金華評)
美術、服裝、化妝造型、燈光、道具,一直到總剪輯,都在原著的“電視化”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歷史氛圍的營造,還有場景的設計,都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曾慶瑞評)
負面評價
戰爭戲不盡如人意
對於千軍萬馬的交戰,編導注意了陣勢的佈置與變化、指揮聯絡的方式等等,對幾大戰役的決戰場面拍得很有氣勢;也有不少交戰場面流於一般,缺乏特點,甚至顯得馬虎;至於許多交戰場面只有將領的廝殺,眾多士兵卻只是搖旗吶喊,不合古代戰爭的實際,則是因為受制於小說原著而不得已。總的來說,戰爭場面既有超越小說之處,也有未能充分傳達小說韻味之處。(沈伯俊評)
馬上交戰的場面可謂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打得精彩的並不多見。相對而言,第52集“奪佔西川”中張飛與馬超的激戰,倒是比較真實、緊張、好看的。可惜多數馬上開打的設計顯得招式呆板,節奏緩慢,激發不起人們的觀賞激情。(鍾藝兵評)
部分情節改編不足
改編者的辛勤努力,使劇情曲折合理、搖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富於情致,藝術感染力超越了小說而獲得較大成功。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編者只是用電視語言簡單地演繹小說情節,就顯得比較單薄,感染力不強。(沈伯俊評)
在風格上過分強調“寫實”,使得劇作對原著空靈、浪漫的傳奇風格表現不大充分,比如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就不如原著傳神。(張宗偉評)
演員更換過於頻繁
電視劇中有些角色甚至是重要角色,幾次更換演員,影響觀眾的情緒。趙雲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電視劇中卻用了三位演員扮演,第二位演員比第一位演員更年輕,觀眾看了經常懷疑這是不是趙雲。東吳魯肅本是忠厚長者,第一位演員演得很成功,不料也更換了,觀眾很難將兩個魯肅聯絡在一起。還有魏延、姜維等角色,也是如此。後來的演員未必不如前者,但一經更換,觀眾對角色的印象就會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