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芒小果

    一、讓孩子產生“我是不好的”的自我認識

    當家長指責訓斥孩子的時候,他就像一個法官,代表了權威和正義,不容頂撞和冒犯,訓斥的話句句刺耳錐心,比威脅的威力還大。訓斥而不是支援和幫助,本身就是拒絕,不僅僅是關上門,是從門內拖到門外,再關上門。

    孩子難免會“犯錯”,我們這裡先排除掉孩子本沒錯,而是家長小題大做或者雞蛋裡挑骨頭,或者把只要沒聽我的,只要與我想的、要求的不一樣就算錯等情況排除。假設孩子言行確實不當,違反了紀律或社會規範,給他人造成不便或冒犯、侵犯了他人。如果我們帶著預防孩子變壞的目的去看孩子,我們會滿眼看見的都是孩子的錯。很多人都知道,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批評孩子的具體行為而不是孩子本人,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且不說我們能否做到,就算做到了,總是批評指責,孩子動輒得咎,那麼也同樣會令孩子感到自己本人的被評判,是自己本人不對、不好,一旦形成了“我是不好的,我總是犯錯,我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等自我概念,就是永遠地給自己判了刑,不能翻身。

    二、孩子會變得畏縮、猶豫,不敢嘗試

    指責和訓斥並不能給孩子以真正的幫助。假設孩子確實言行不當,訓斥只是用非常激烈的形式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予以批判,至於什麼才是恰當、正確的言行呢?怎樣做才是對的呢?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才是真正地幫助孩子,讓孩子明白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如何處理。訓斥和指責是破壞性的,而建設性的、正向的是:教導、傳授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瞭解自己言行的前因後果,從而從過失中總結教訓並習得新的方法。

    總是被指責和訓斥的孩子會變得畏縮、猶豫,不敢冒險嘗試新的領域,因為怕會犯錯。這樣的人生不舒展、不開心,如果別人的生命如蓬勃生長、茂盛生長的花草樹木,那麼總被指責的孩子的生命就像是被鹽水漬過的蔬菜,萎縮、定型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行為上的猶豫、畏縮源於犯錯的恐懼,更源於內心的不自信,總被訓斥的孩子沒有自尊可言,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沒有自信,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信任;惶惶不安,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接納。

    訓斥和指責,意味著拒絕、不接受、不許可。長期下來,孩子都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可以被接受、值得父母愛的。沒有自尊和自信的人會不自覺地討好別人,不斷地為自己的言行解釋或道歉。也有的人會變得“強勢”起來,總是挑別人毛病,看別人的缺點,指責和訓斥別人特別拿手,因為在他的人生經驗中,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讚許、認同、認可、表揚、誇獎,而且他會認為把別人的缺點和毛病告訴他是為了他好,為他負責。這樣的態度和行為怎麼能搞好與他人的關係?

    經常被指責和訓斥,孩子被逼得只有一條路可走,倒也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績,例如,讀書可能會比較好,能順利地升學、畢業找工作,雖然孩子並不快樂,而且性格上會有上述缺陷。

    三、孩子會養成自責的習慣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他會時時事事進行自我反省:我剛才是不是說錯話了?剛才那事是不是做得不對?一個人如果總是把精力放在向後看上,他怎麼可能把向前做得好呢?總是被訓斥的孩子長大後很少能有成就。自責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將首先想到是由誰來負責、認罪,而不是去解決問題。自責的人會被別人很平常的話惹惱,所謂惱羞成怒。他會將周圍的人視為盯著他、評判他的人,而不是同事、鄰居、不相干的路人。越是自責的人越不容易大大方方地承認錯誤,反而找種種理由和藉口推卸責任,有時其狡辯會讓人覺得無理取鬧。自責的人也容易責備他人,就像渾身被毒液浸過一樣,刻薄成性、牙尖嘴厲、心懷惡意,總把人往壞處想,毒害著別人也毒害著自己。

    四、隱形的責備更容易讓孩子感到被貶低

    現在的家長,尤其是受過教育、愛看親子育兒書籍的家長,已經很少用憎恨的語氣訓斥孩子了吧?不過,各種隱性的指責和責備還是很多的。我常常聽見家長糾正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好,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大一點的孩子就會說媽媽嘮叨、煩人。對於媽媽來說,這可能是關心,是提醒,怕孩子出錯,沒有什麼問題呀?但仔細想一下,這樣做的前提就是認定孩子會出錯,孩子是無能的、笨拙的、易犯錯誤的,因此不能信任,必須不斷提醒。孩子會非常敏感地體察到我們自己都沒有覺察的這個前提,孩子感到厭煩,除了太過嘮叨限制他之外,也有這個層面的反抗,“行了,你怎麼知道我不會?”“別說了,我早知道了。”這些話背後是一種請求:請相信我能做好吧!

    還有一種隱形的責備是在家長傳授、教導孩子的時候,我聽見不少家長在給孩子講道理或做一件什麼事的時候,語氣格調中有一種強烈的暗示,就差說出口了:“怎麼樣?你不會吧?”“瞧,這樣才對,你想錯了吧?”“哎,你怎麼這麼笨,連這個都沒有想到?”孩子對這些沒說出口的話是感受得到的。

    本來孩子對家長就是仰視的態度,在家長面前孩子是弱小的、幼稚的、沒見過世面、沒知識沒本領,所以孩子才會那麼謙虛,那麼熱誠,那麼信賴地向家長討教。家長是有責任、有義務去教導孩子的,而且是要以孩子能聽懂的方式讓孩子真正領會、學會。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雖然人類共同的弱點之一是好為人師,但當一個好老師可不簡單,光我們自己像領導作報告一樣或背書一樣照本宣科,結果孩子沒聽懂,那我們還是沒教好。

    有的家長是很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而自豪的,這個自豪有的時候不恰當地流露出來,就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對自己的抬高和對別人的貶低——孩子更容易感受到這種貶低、責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車沒力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