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時燒錄

    醫者治病救人,被人尊敬,而醫者的“至高者”太醫們,更多的卻是卑躬屈膝,如履薄冰!

    古代太醫們的煩惱

    成為太醫,是一個醫者嚮往的高度,能成為太醫的醫師均是當世是大醫,當世之大儒,太醫代表著當時的醫學界的最高水平,醫術精湛,起死回生。

    但是古代的醫師成為太醫後,大多數都醫術水平倒退,甚至成為酒囊飯袋,什麼病都治不好,最多的場面就是被人呵斥,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個是太醫們普遍的煩惱,大家都知道,古時的中醫治病大都是用藥,而這個“用藥”則有很多的講究,藥有藥性,有的時候生病的,藥性大一些可以治好病,就是用猛藥醫,但是同時風險也大,如果稍有不慎,真的因為自己用藥過猛給治死了,那麼自己是要被問責陪葬的。

    所以,大多數的太醫最後往往選擇的都是溫性的用藥,這樣一來雖然治不壞,但是同時也很有可能治不好。

    古代太醫如何給宮中女性治病

    皇宮之中皇帝只有一個,但是其後宮佳麗卻有三千,所以,太醫們常常服務的物件不是皇帝,更多的是這些妃子們,但是這樣一來不但沒有使太醫們放的了輕鬆,反而更加的緊張,小心翼翼。

    大家都知道,古時“男女授受不親”,尤其是皇帝的女人,更是碰不得,看都不可以被人多看一眼。所以,在古時誕生了一種專門為皇帝的女人看病的方式“懸絲診脈”。

    太醫們透過一根長長的細絲一端拴在妃子們的手腕處,然後將其扯出簾外,太醫們則在簾子外診脈。但是,這樣一來就大大的降低了行醫的準確度,因為古代中醫看病救人靠的是“望聞問切”,四種方式相結合,才能準確的看清一個人得的是什麼病,現在只剩下了半個“切”,能看好病才怪呢!

    所以,太醫們為了能夠為妃子們看好病,事先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問問其身邊貼身的宮女等人,妃子們近期是什麼症狀等等啊!這個便是“問”,但是很多時候宮女們並不能百分之百的回答,因為妃子們有很多禁忌,更是有很多宮中的隱秘,所以,這又相當於半個“問”。

    至於能否“望”、“問”則完全看運氣了,有時候可以遠遠的望上一眼,能夠“問”到也看你的鼻子靈不靈,不過最多也就是半個。所以太醫們只能靠四個半個的“望聞問切”給妃子們看病,只能能看成什麼樣,則看太醫們的技術了。

    給皇宮之中的女子看病是一個技術活,不僅僅考研太醫們的專業技能,同時也很考驗他們的情商與智商。其實給宮中女子看病也看這個女子的身份與地位,往往地位越高的女子的病越難看,麻煩事越多,而地位低一些的反而沒有那麼多的說道,病還好治一些。

  • 2 # 鄧海春

    在古代,受限於落後的技術條件以及科學水平,醫學的發展較為緩慢。而且成為大夫也並不像中舉那樣,能夠光耀門楣,平步青雲,所以學醫的人並不多。古代很多人沒有機會看病因為可能方圓幾十上百里都沒有可靠的大夫。又或者是沒有錢看病,因為很多藥材的價格特別昂貴,所以窮人們根本病不起。在以前那種知識不共享的時代,醫術的傳承更是尤為艱難,如果哪裡能有一個靠譜的大夫的話立馬就會被百姓們奉為神醫。但其實有一個地方,聚集了許多技術精湛,而且富有經驗的大夫們,那就是皇宮之中的太醫院。

    可是太醫不好當,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宮這種複雜的地方工作,除了太醫本身的技術一定要好不能出錯以外,宮中的規矩也是極其森嚴的。要是一不小心說錯了話,做錯了事,不管得罪的是皇帝還是其他有身份的人,都很可能換來一個身首異處的結局。在古代有一種說法:翰林院的文章,太醫院的藥方。意思其實就是說,在太醫院的工作無論是風險還是技術難度或者重要性,都與翰林院的刀筆手們差不多。太醫院將太醫從九品到六品都劃分好了等級,不同等級的太醫負責給不同身份的人看病,能夠給皇帝或者受寵的妃子看病的肯定是太醫中最強的那幾個。

    而其中,尤其以皇后和妃子們的病最不好看。首先給這些人看病就必須跪著,十分不利於診斷,而更重要的是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大家知道中國的醫術分為望聞問切四步,這些都是要求醫者與患者近距離接觸的,但事實上太醫們根本就不能對妃子等皇宮女眷們有任何近距離的接觸。電視劇中太醫與妃子單獨相處,敘舊,甚至更親密行為的場面根本不可能發生。但是病始終還是要治的,太醫們就用一種懸絲診脈的方法來進行遠距離的無接觸診斷。大家在一些影視劇中可能也見過,就是由宮女太監們取一根紅線,一頭綁在娘娘妃子們的手上,一頭穿過遮擋用的簾子,由太醫拿在手中,來感知細微的震動進行診斷。

    我們不禁會感慨於那個時期太醫們的技術之高超,能利用這種近乎於神技的方式看病。但真相卻並不是這樣,沒有人有這種聽起來就匪夷所思的能力。這只是一種形式主義,是太醫們自己心照不宣的一種掩飾的手段。而他們真正獲取患者資訊,然後進行診斷的方法和途徑其實非常簡單。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機靈的太醫們往往會用錢來買通娘娘或者妃子們身旁的宮女和太監,讓他們代為觀察患者平時的表現。這些整日裡伺候著主子的下人們,會把他們記錄下的所有資訊都提供給太醫們,然後太醫憑藉著多年的行醫經驗進行分析,得出診斷結果,然後對症下藥。所以所謂的懸絲診脈其實只是走個過場,是用來掩人耳目的手法而已。

  • 3 # 小四影片剪輯

    一丶中間必須隔著一層東西,比如紗巾或者屏風,醫生需要透過紗帳來觀察病人的病情,然後“對症下藥”

    二丶手腕上綁了一根紅繩。

  • 4 # 陸棄

    話說古代皇宮裡危險係數最高的職業莫過於太醫了!因為太醫給皇帝、皇子、公主以及後宮的妃嬪們看病時,這些人可都是天生貴胄,稍有不慎可是要輕則免職重則掉腦袋累及身家性命。

    給皇帝和王子們看病還好,可以透過把脈,察言觀色,在經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後施治,但是給後宮皇后妃子以及公主們看病那就非常考驗施治的醫官了,在古代講的是男女授受不親,更何況是後宮中帝王的女兒們和妃嬪。

    於是太醫給皇宮的女性看病時,通常會用一根絲線一端搭在女性的脈搏,另一端放在太醫的手上,太醫透過這種懸絲診脈來為其診斷病情。其實這只是矇騙手段,太醫真正要治病還是要望聞問切察言觀色。

    後宮女性病人不讓看不讓摸,只能透過貼身服侍的僕人來了解病人的情況,這是非常考驗太醫的情商和智商,情商就是要婉轉的問出病人的一些身體不舒服的地方,而後宮隱私太多,許多問題問了也未必能夠得到有效回答,甚至問了不該問的還會被問罪;智商是在言談舉止中,發現微小的細節,這時候只能根據自身多年的行醫治病經驗然後才能準確的辯證病情,最終才能對症下藥。

  • 5 # 於左

    皇宮中的女性,可以分為普通的宮女和皇帝的妃嬪。這裡我們以明代為例,來看看太醫如何給皇宮中的女性治病。

    第一,如果是普通的宮女得了病,應該是進入內安樂堂。

    明代的宮苑裡有一種安樂堂,相當於醫院,專門收治患病的太監,大概有幾十個太監負責管理,位置在北安門裡。另外還有一處內安樂堂,專門用來收治生病的宮女。

    兩處安樂堂的醫生大概就是普通醫生,不會是太醫。他們給宮女診病、治病,和民間醫生給普通的女性治病差不多,不會有太多的禁忌。

    如果安樂堂的病人僥倖被治好了,他們還是回去做太監或者宮女,如果不幸死掉了,就從這裡直接送往西直門外,那裡有一處淨樂堂,在那裡火化。喪事所用的殮具和木柴都由官方負責。

    第二,如果是皇帝的妃嬪生病了,當然不會送往內安樂堂,而是由太醫診治,會有一些禁忌。

    中醫診治的手段是望、聞、問、切,其中聞和問的部分,都不必直接與女病人見面,比如可以向病人身邊的侍者或者她的男人詢問相關的病情,用藥的經歷和效果等等。但是,望和切是中醫診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無法替代。

    比如明末小說《明珠緣》中,客氏在宮中與魏忠賢久別重逢,觸動情思,一下子病倒。於是出宮,回家調養。魏忠賢自稱會診治,前去為她治病。

    雖然是小說家言,我們從下面的描述當中,多少能看出當時富貴人家的女子如何看病。丫頭把魏忠賢請進臥室,丫鬟“揭開帳子,見印月(客氏)朦朧星眼,面色微黃,懨懨一息”。又“掀開被,捧出手來。進忠沒奈何,也診了診脈”。

    客氏是明熹宗的乳孃,地位很特殊。如果換成宮中的女官,請太醫看病時,大概和客氏差不多。如果是皇帝的妃子或者皇后,禁忌可能要嚴格得多,也會有不少管事的太監、女官在場。但說到底,需要的時候,太醫終究要給病人號一號脈,望一望氣色、舌苔之類的,不會搞什麼懸絲診脈的鬼把戲。畢竟,治病、救命要緊,這種時候還要考慮禁忌,那是傻瓜。

    第三,給宮中女性治病,風險更大一些。

    《明史》記載,永樂年間太子妃張氏曾經有十個月沒有來經,別的太醫都認為是懷孕。但張妃一直腹部脹痛。

    明成祖朱棣派自己最信任的太醫盛寅去給張氏診視,皇太子朱高熾親自陪同。盛寅診脈之後,準確說出張氏的病症,張氏遠遠聽到他的描述,忍不住說:“醫言甚當,有此人何不令早視我?”

    盛寅並不認為張氏是懷孕,所以開出一副破血劑,皇太子大怒,把藥方丟到一邊。張氏的病越來越嚴重,幾天之後,皇太子只好又把他找來,盛寅堅持原來的判斷和藥方。

    這一次,朱高熾讓太子妃服藥,但把盛寅在東宮裡關了三天,只要張氏出了問題,便要處置他。好在張氏服藥之後,血下數鬥,病情迅速好轉,盛寅這才沒事。

    從這個例子來看,太醫盛寅為太子妃把過脈,而且彼此之間可以對話,但似乎省掉了“望”這個環節,彼此之間有帳子或者屏風隔開。而且診斷和藥方等等,都要得到皇太子等人的認可,過程比較複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怎麼減肚子上的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