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漢高祖劉邦殺了功臣嗎,就連史記都沒記載劉邦殺過一個功臣,也不知道“劉邦屠戮功臣”的說法是從哪來的——他殺的其實不是功臣而是爭霸天下的對手,也就是題中所說的諸侯王。這些傢伙後來都是造反而被劉邦在戰場上幹掉的,那個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還逃入匈奴,與匈奴聯軍攻漢,這樣的“功臣”或者叫“諸侯王”,不殺就沒天理了——那麼那些諸侯王為什麼要造反呢?九江王英布說得很明白:我也想當皇帝。天下皇帝只能有一個,於是從相愛相助到相殺,劉邦笑到了最後。  

     劉邦真心想殺的一個功臣就是雍齒,最後也沒下手,還不得不封雍齒為食邑兩千五百戶的什邡侯,這個雍齒比劉邦還長命,一直活到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最後還得了個追認的諡號叫肅侯。劉邦還想殺而沒殺成的功臣就是樊噲,那是板上釘釘的呂后一黨,就是因為樊噲手握重兵威懾劉姓諸侯,才有了諸呂之亂。要是劉邦殺了樊噲,呂后就作不起妖,樊噲不死,周勃和陳平也沒那麼容易拿下呂祿呂產。  

    劉邦分封的諸侯王在開創基業也得時候是有功的,但是有功不代表他們就有為非作歹的特權。如何對待功臣,一直是開國之君面臨的難題:這些人出生入死戰功赫赫,本應高官厚祿,但是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讓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國,那肯定會是一團糟。但是不給這些功臣一官半職,他們又會很失落,這種失落的結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橫行鄉里魚肉百姓。

    人們說漢高祖濫殺功臣和諸侯王,總是拿韓信來說事兒,但是卻不知道這裡面有三個大問題:第一,韓信是劉邦殺的嗎?第二,韓信該不該殺?第三,韓信是劉邦的臣子嗎?

    第一點很好解釋,韓信之死,是蕭何策劃呂后動手,而劉邦當時正領兵在前線打造反的陳豨呢,回來後聽說老婆把韓信幹掉了,還感到很韓信很可憐呢。

    第二點韓信該不該殺?結論是該殺,因為陳豨造反就是韓信指使的,並且準備趁劉邦出征京城空虛而搞個後院起火,估計是準備連老朋友蕭何也一起幹掉的,所以蕭何才能狠下心來先把他做掉了。

    第三點就是韓信到底算不算劉邦的臣子,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就有些麻煩了,以為韓信雖然曾經被劉邦拜為大將,但是也曾趁火打劫逼著劉邦承認他“齊王”的既成事實,而那時候劉邦是“漢王”,兩人的地位實際是一般高的,甚至和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的地位也不一樣,畢竟那時候項羽還是“盟主”,還算劉邦名義上的領導。

    其實總歸算起來,加上齊王韓信,劉邦分封的諸侯王也就是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前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這幾位。

    除了張耳死後讓兒子張敖接了班,然後劉邦把張敖降成了侯爵(部下想謀殺劉邦),其餘的人數不多,咱們可以一一來盤點一下。

    那個梁王彭越,原本是劉邦的盟友(不是屬下),大漢一統天下,成了梁王,但是這個梁王很不聽招呼,劉邦打陳豨,讓他帶兵支援,他就假裝有病而坐山觀虎鬥,後來乾脆想造反,被劉邦抓起來扔給了司法部門,司法部門一審訊,還真有這事兒,就按法律把他殺了。

    至於淮南王英布,他原本就是項羽部將,也從沒把劉邦放在眼裡,後來真的造反了,兩軍對陣的時候,還明確告訴劉邦:“我就是想當皇帝!”

    前燕王臧荼,那也是真的起兵造反了,沒打過劉邦而被殺。後燕王本來是劉邦發小兒,但是陳豨造反的時候,他不幫著劉邦幫陳豨,這樣的人自然任何一個皇帝都饒不了他。而且這個盧綰後來居然跑到匈奴去了,是自己病死的,跟劉邦沒啥關係。

    韓王信不是齊王韓信,他是個漢奸,他的封國都城被匈奴包圍後,就跟匈奴勾搭上了,後來乾脆起兵造反(估計是仗著有匈奴撐腰),兵敗後直接逃到匈奴,還多次率軍攻打漢朝,代相陳豨造反就是他攛掇的,他是在領著匈奴兵攻打漢朝的時候,被將軍柴武給砍了。

    長沙王吳芮老老實實地當他的長沙王,劉邦跟本就沒動他,他的王國傳承了四代,直到他的玄孫吳差(吳著)沒有後代,長沙王才變成了漢景帝的兒子劉發。

    終於把異姓王說了個遍,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來,只要不造反,異性諸侯王也能安然無恙,而那些起兵造反的,實際上是有資格並有行動來跟劉邦爭奪天下的,劉邦剿滅他們,實際是統一戰爭的延續。在他們眼裡,自己並不是劉邦的臣子而是敵人和對手,當然劉邦也可以這麼認為。

    那麼我們就可以回到問題的核心了:你說劉邦濫殺諸侯王,那麼他殺的那些諸侯王該不該殺?他們都起兵造反了,還不趕緊剿滅殺掉,難不成要把大漢江山拱手相讓?就是讓,也不能讓給做了漢奸和匈奴帶路黨的盧綰和韓王信呀……

      

  • 2 # 筆不意馳

    史盲

    殺忠臣的是他媳婦,他兒子,他孫子。

    唯獨不是劉邦。

    再說那也不是忠臣。

  • 3 # 厚土高天識君

    和劉邦同時被封王的英布,彭越,韓王信,魏王豹等諸侯王和劉邦是同級別的,不存在上下級關係,比如英布,彭越,背叛項羽,與劉邦是合作關糸,不是投降劉邦。項羽被滅後,劉邦集團,無論地盤兵力,聲望都在眾諸侯王之上,劉邦登基稱帝,這些諸侯王非常擁護,服從漢朝中央政府節制,但是劉邦對這些有地盤,有兵馬的諸侯王非常不信任,如鯁在喉,如芒在背,造項羽反成就帝業的劉邦,賊人有賊心,總擔心別人造他的反。韓信的死,讓這些異姓諸侯王看到了自己的下場,惶惶不可終日。所以劉邦只需要舉報資訊,不求真偽,便可發難剿滅某諸侯王,確切的說是劉邦逼反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些能征善戰的諸侯王,是漢朝潛在的隱患,就算劉邦活著沒反,死後必反,“七王之乩”就是.例子。從蒼生的利益出發,劉邦是正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吃麻辣燙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