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楚丘黎小滿
亦力把裡這個地方對於以農立國的明朝來說得不償失,成本太大。那個地方到處都是荒漠,無法耕種,西域諸國對明朝不構成威脅,完全臣服明朝,所以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一直實行藩屬朝貢各自為政的體系。西域諸國是獨立的國家。
自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以來兩漢加曹魏政權以及西晉晉武帝200年,唐朝安西都護府100年都是苦心經營,消耗巨大的財力、人力、物力,靠對西域以外貿易稅收維持。都護府類似於今天的俄羅斯下的自治共和國,各國主權獨立,可以稱王,實際上由中央派官員和軍隊共同管轄。
最後的是清朝。說清朝有先見之明或維護領土完整或有戰略眼光完全是睜眼說瞎話。若不是準噶爾汗國威脅康熙皇帝的皇位說不定清朝疆域不如明朝大。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擴張領土完全是為了自己屁股下的椅子,消滅實在或潛在威脅,派官員去管理,睡得踏實。準噶爾汗國部落完全從地球上消失了。
-
3 # 金色的羊1
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原王朝最大的危脅始終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從春秋戰國到清朝的康雍乾三朝長達近三千年之久,農耕經濟的中原王朝不是以騎射見長的遊牧民族對手所以深受其害,既使在某些時段佔據優勢但仍然無治徹底根治這一頑疾,所以各個中原王朝防禦的重點基本上都是北方。西域地區由於人口稀少經濟極端落後大多數時間對中原都是採取一種臣服的狀態,對方已經服軟向自己稱臣納貢了還打他幹嘛。
-
4 # 論史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國力達到極盛,但是卻仍然沒有收復西域。
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說明了其中一個原因。自明太祖朱元璋驅除蒙古勢力於漠北,蒙古依然保有很強大的實力,並時時南下威脅明朝北部邊防的安全,這也就促使明太祖六次北伐驅除蒙古勢力。而在明成祖朱棣時代,從永樂八年到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五次親征塞北打擊瓦剌和韃靼勢力,前兩次調動了50萬軍隊,第三次調動了40萬軍隊,最後兩次是30萬軍隊,可謂是傾明朝舉國之力。事實上到第五次北征,明朝已經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可見,明朝為了對付北虜之患已經竭盡全力,根本不可能分兵西域。
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我們再來看看明朝在九邊的兵力分佈,資料來源於隆慶年間的《九邊圖說》,在足額的情況下,遼東鎮94693名、薊鎮109390名、宣府鎮151452名、大同鎮135778名、山西鎮58526名、延綏鎮80196、寧夏鎮71693名、固原鎮71918名、甘肅鎮91571名,軍隊人數合計有86萬人之巨,而明之九邊主要就是承擔防禦北部蒙古的重任,也是明朝主要軍事力量的投放地,北部邊患如此強大,更不會顧及西域了。
(此書值得擁有)
第二、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政治重心朱元璋時期是在南京,而明成祖朱棣時期政治重心在北京就再也沒有變動,而北京直接面臨蒙古威脅,尤其是明成祖將大寧衛內遷,造成了“宣、遼隔絕”,北部邊防形勢更加嚴峻,而明朝在西北方向由於距離遙遠,邊患較小,自然就顧及不到西域。對於這一點明朝的刑部郎中高岱寫過一篇《興復哈密》,對這個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道出了明朝對西北方向的無奈。
國家都燕,視甘肅已遼絕,於哈密何有?夫不能近保五百里之大寧,復千里之東勝,而欲援萬里外之哈密,豈理也哉!第三、在永樂時期,掌控西域的是東察合臺汗國,當時也正處於強盛期,明朝對付北方蒙古已經傾盡全力,當然不會再去攻擊一個強鄰,來一個兩線作戰。
東察合臺汗國,《明史》稱其為別失八里國。自黑的兒火者汗奠定領土規模後國力穩步發展,在洪武二十四年就開始嚮明朝入貢。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回訪,黑的火兒汗居然以賞賜不厚為由,扣留了明朝的正使,可見其從實力上來說已經有一定的底氣。
徹(寬徹)等即至,王以其無厚賜,拘留之。敬、鉦二人得還。而在永樂元年其子沙迷查干繼位,汗國得到進一步發展,沙迷查干繼位後一面對明朝通貢結好,一面向西方的帖木兒后王發動戰爭,意圖收復撒馬爾罕,更突出了當時的東察合臺汗國實力不容小覷。這在《國榷》和《明史》中都有記載。
別失八里國入貢,請兵服撒馬爾罕。諭止之。四、東察合臺汗國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牽制瓦剌的效果,符合明朝的國家利益,在永樂時期也算是天然的盟友。
就比如說永樂三年,哈密的忠順王安克帖木兒被瓦剌迤北可汗鬼力赤毒死,東察合臺汗國汗王沙迷查干為了防止地處交通要道上的哈密被瓦剌控制,決定發兵征討,得到了明成祖的讚賞。
庚辰,賜別失八里王沙迷查干。初,哈密安克帖木兒為鬼力赤毒死沙迷查干問其罪。上義之。以上四點,就是明成祖朱棣時期不向西域擴張的原因。歸根結底,既沒這個實力,也沒這個必要。
回覆列表
朱棣沒有派軍隊收復西域,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得不償失。明朝時的西域,水資源的不合理運用,大部分已經成為沙漠和戈壁灘,不適合農耕文明的明朝,收復西域得不償失。
第二,難以久守。當時明朝和蒙古的分界線大致是長城,蒙古雄居明朝的北部,如圖所示,就像一把刀插入明朝與西域之間,一旦發生戰爭,蒙古進攻河西走廊,很容易切斷明朝和西域的聯絡,即使收復西域,也難以長久維持。
第三,沒必要。明朝對外交通,有更加安全的海上絲綢之路,沒必要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通西域,與其發展陸上貿易,不如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