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通史
-
2 # 暢想古聖今賢
都以李世民當皇帝后的史書為俱,楊廣也黑 李淵也黑 李建成李元吉也黑 照唐史的寫法逆向思維 復甦當皇帝 就必須殺胡亥一樣 不是每一個奪位的皇帝都囚父 弒兄殺弟 淫弟媳的 連起居注都篡改的人 完全以唐史為依據揣測李建成是不是少幾分意思
-
3 # 鄉村野居的二超
李世民在當時的情況下要麼兵變上位,要麼等太子齊王找由頭弄死自己。權利還是死亡,這還用的著猶豫嗎?李世民當時手下有謀士有戰將,全不是省油的燈,南征北戰打下大唐大部江山,能打江山不能坐江山,憑什麼?李世民早有上位之心,底下人也是不斷慫恿,畢竟李世民上位他們的利益才能最大化。要是等李建成繼位,秦王這批人輕則罷黜重則丟命。有人說李世民可以帶兵出走另建朝廷,可是不論是南北朝還是東西朝,這都是分裂,分裂就會有無盡的戰爭。當時的國力民力都已到了竭盡,已經耗不起了,更何況北方突厥已經崛起,內耗必然帶來外患,再說了,李世民既然有機會當大一統的皇帝,為什麼要搞分裂呢。當時痛下殺手死倆兄弟(兄弟情分早就盡了,絕對的敵人沒商量了),總比以後戰場上死數以萬計計程車兵百姓強吧。
-
4 # 奕天讀歷史
李世民是自己想做皇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還要掌握主動權,除了發動玄武門之變,沒有其他選擇。
如果李世民沒有當皇帝的野心,那麼他最初的選擇應該是讓功給李建成。
讓李世民威望達到頂峰的四大戰役,李世民自己去打一兩場就可以,其他的主動讓給李建成去就可以了。
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就不用受封天策將軍,設天策府自置官署了。李世民沒有功高蓋主,不自置官署,對李淵和李建成都沒有威脅,就不用發動玄武門之變了。
李世民此時的不爭,很可能讓李建成走到了功高蓋主的位置,遭到李淵的疑忌。李建成很有可能還沒繼位,已經讓李淵給廢了。
李世民此時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位繼承人,那麼就以不爭而得了。
但也有可能,李建成也裝的非常的溫良恭順,把功勞都轉到了李淵頭上,說是因為李淵部署得當,保障充分,自己借了天威,才能取得大勝。李建成本來就是太子,這時對李淵倍加的順從,並且推掉新的封賞,會讓李淵倍加的信任。
李世民此時就只能做自己的秦王,慢慢淡出唐朝廷了。
從歷史上的爭位過程看,李淵和李建成都不忍殺掉李世民的,原本也沒必要,只是他們沒想到李世民會發動政變。
當然,歷史事實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後,打了四次大戰,讓自己的功勞達到了李淵封無可封的地步。
李世民成了天策將軍,並且自置官署,有了自己的官員、軍隊,成了一個小朝廷。
這種情況下,就是三大集團之間的對抗了,天策府、太子府、皇帝。李淵和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打壓是必然的。
李淵在時,李世民還有存在的必要,李淵用他來平衡李建成的勢力。如果李淵死了,李建成登基,那麼李世民作為他的對頭和牽制勢力,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必然會把李世民的軍權和自置官署的權力收回。之後,李建成很可能找一個藉口賜死李世民。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主,是不會讓這種能事情發生,天策府的諸位將領和謀士也是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的,所以,玄武門之變在此時是必然發生的了。
-
5 # 愛之育之
沒有選擇,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不是生,就是死,有生無死,有死無生。
生在帝王之家,為求皇位,無所不用其極,其殘酷性、排他性非百姓所能想象,帝王之家,沒有親情,只有帝緣。
誰影響帝緣,誰可能影響帝緣,或認為你未來會影響帝緣,皆當丟命,該殺。
沒有奪位行動,沒有奪位想法,沒有任何雜念,只求貪生延命,但是他認為你是危脅就立刻讓你消失,並斬草除根,決無親情。
不是李世民亡,就是李建成亡,沒有共贏,只有獨嬴。
先下手為王,後下手遭殃。
#凌遠長著#
回覆列表
看了不少問答,我覺得大家好像忽略了一個危險的訊號,下文詳述。李世民當時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從行動方式上來說,也只有玄武門內行事最為方便,代價最小,直接帶人到太子府衝鋒?自求領軍拒敵或外放?想都不要想,到那種程度,李淵是不會再放兵權給李世民了。相信李世民的智商也不會僅因事發緊急就突然跌落到那種水平。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有一個大家所熟知,但卻被無視的訊號。出征增加戰功,無非是保全面子而已,皇位鬥爭可不止這些光鮮皮毛,所以魏徵早就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無論是出於不想擔負同室操戈、無德弒弟的惡名也好,盲目自信缺乏獅子搏兔的認真謹慎也罷,一直以來以來,他都沒有真正採用直截了當的手段,直接滅除李世民,而在這一次,李建成很明顯的感覺到了緊迫感,又或者已經厭倦了這種貓抓老鼠的無聊遊戲,真正要雷霆一擊。
所以應題,李世民沒有其他選擇,即便躲避送行,也會面臨雷霆一擊,因為作為當事人的他,已經深切明瞭,這次李建成會採取最直接的方式除掉他。這個訊號聯絡到最近一段時間,自己的羽翼陸續被“拔除”,造成最終李世民不再玩那些“宮鬥”戲碼,真正要以命搏命。
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在僅僅有極少私兵和忠粉的情況下;
在還需要賄賂門官才能達成必要條件的情況下(風險極大,極有可能反水,畢竟太子招牌比他耀眼);
最後行事也沒有必勝把握,即風險係數極大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兵變。
皇位之爭已經發生了質變,李世民面臨的不再是流於表面的鬥爭,而是不抗爭只不過是死法不同的保命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