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載,源自元末被封為甘肅行省 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 爾丁歸附明朝後封為土司,並被派駐碾伯巴州米拉溝一帶(今 青海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後人世襲其職,及第四世土司也 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傳十七世。光緒二十 一年(1895年),其家族參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義。第二年,土司稱號被廢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冶氏自 稱數代已為回族,而不再稱維吾爾族。另據《賽典赤家譜》載: “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 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定鼎金陵,增為十 姓:日閃、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屬賜 姓。冶姓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冶姓 分佈
據載,源自元末被封為甘肅行省 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 爾丁歸附明朝後封為土司,並被派駐碾伯巴州米拉溝一帶(今 青海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後人世襲其職,及第四世土司也 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傳十七世。光緒二十 一年(1895年),其家族參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義。第二年,土司稱號被廢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冶氏自 稱數代已為回族,而不再稱維吾爾族。另據《賽典赤家譜》載: “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 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定鼎金陵,增為十 姓:日閃、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屬賜 姓。冶姓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據 載,源自元末被封為甘肅行省 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 爾丁歸附明朝後封為土司,並被派駐碾伯巴州米拉溝一帶(今 青海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後人世襲其職,及第四世土司也 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傳十七世。光緒二十 一年(1895年),其家族參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義。第二年,土司稱號被廢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冶氏自 稱數代已為回族,而不再稱維吾爾族。另據《賽典赤家譜》載: “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 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定鼎金陵,增為十 姓:日閃、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屬賜 姓。冶姓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冶姓 分佈
據載,源自元末被封為甘肅行省 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 爾丁歸附明朝後封為土司,並被派駐碾伯巴州米拉溝一帶(今 青海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後人世襲其職,及第四世土司也 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傳十七世。光緒二十 一年(1895年),其家族參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義。第二年,土司稱號被廢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冶氏自 稱數代已為回族,而不再稱維吾爾族。另據《賽典赤家譜》載: “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 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定鼎金陵,增為十 姓:日閃、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屬賜 姓。冶姓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