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萊南創業小夥志傑
-
2 # 狗蛋視界
寄生(parasitism)即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係稱為寄生。主要的寄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1]在動物中,寄生蠕蟲特別重要,而昆蟲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專性寄生必需以宿主為營養來源,兼性寄生也能夠自由活動。 擬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類昆蟲大寄生物,它們在昆蟲宿主身上或體內產卵,通常導致寄主死亡。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
特點
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生物學概念
寄生物多樣性
⑴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繁殖,如病毒、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
⑵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生長,但不繁殖。
傳播方式
寄生物可以橫向傳播(在種群個體之間),或在少數情況下,以縱向傳播(從母體到後代)。橫向傳播或直接或間接,由傳播媒體或中間宿主做中介。有時候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經過另一種而“偶然”獲得。
對疾病的反應
脊椎動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後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這種反應有兩種明顯成份:
①細胞免疫反應,吞噬細胞(如白血細胞-T淋巴細胞)攻擊併吞沒病原體細胞。
②B-細胞免疫反應,以特定蛋白(或抗體)的生產為基礎,由B淋巴細胞結合到病原體表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樣病原體(或抗原),免疫記憶會快速生產特異抗體,提高免疫力。
植物和低等動物在受到感染後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沒有脊椎動物那樣複雜的特異性。例如,菸草植物的一片葉子被菸草花葉病毒感染後,會提高整個植物體的防禦性化學物質水平,從而增加對多種病原體的抵抗力。食草作用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起源和進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歷史上形成的生物之間在空間上和食物上的聯絡。寄生關係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絡發展到食物聯絡。先有簡單的共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共棲,不同程度的共棲為發展營養聯絡建立基礎。食物聯絡可能開始時只是一種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一方依賴於另一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係;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產物,發展為互利共生關係。
2、透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儲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一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採用其它營養方式,而只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 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只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係從上述共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產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共生關係。宿主和寄生物的協同進化可能有三種模式:
1、相互攻擊性模式
2、精明寄生性模式
3、早期互利型模式,宿主和寄生物都進化產生互利的特徵,以致能加強相互間的持續存在,這是一種由寄生向互利共生的模式發展。
引申
在動物之間、植物之間以及動物和植物之間都存在著寄生現象。寄生在宿主體內的稱體內寄生,寄生在宿主體表的稱體外寄生,根據寄生時間的長短,將寄生分類為永久性寄生和暫時性寄生。寄生現象透過營養關係可分為三類。一是專性寄生,即寄生物只能靠活的宿主生存。二是兼性寄生,分為兩種:一種是寄生物以腐生為主,兼營寄生;另一種是寄生物以寄生為主而兼營腐生。寄生生物從分類學的角度,包括病毒、支原體、細菌、立克次氏體、真菌、原生生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昆蟲、蜱蟎及寄生性種子植物(如菟絲子、桑寄生、槲寄生等)。在寄生性種子植物中,還可以分為全寄生和半寄生兩類,半寄生的種子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以製造有機物質,只從寄主攝取水分和無機鹽類,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寄生性植物常與寄主植物一起,形成立體的植被景觀。寄生是許多食物鏈關係中重要而複雜的環節,是生物類群長期協同演化的結果,其複雜性體現於寄生生物對寄主的依賴關係、多重利用等方面,後者如在寄生蜂的寄生生活中存在的重寄生或多重寄生現象,即一種生物是某種生物的寄生物,又同時成為另一種生物的寄主。
由於寄生物以宿主為寄居場所和營養來源,除少數寄生物對宿主較少危害甚至無害外,許多寄生物對寄主的生活造成危害性影響,但這種危害常不足以造成寄主個體的死亡。通常把由於寄生生物侵入而導致的疾病稱作寄生蟲病,寄生蟲學是研究寄生生物,即所謂的病媒生物的種類、形態、生活史、行為、危害情況、分佈及其與寄主相互關係的動物學的一個分支
回覆列表
寄生生物是微粒分解者、破壞者,它們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
比寄生物還小的生物有很多,它們是較大生物的營養源。寄生物則擔負的是平衡作用,它們可以與宿主完美共生,也可能以此破壞宿主。
如果寄生物全部滅絕,可能會發生災難性後果:宿主需要的某些機制,因得不到寄生物參與而發生紊亂;死亡生物體無法被分解,導致屍橫遍野;生物進化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生物生存有覆滅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