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果病害發生,出現紅色症狀的病害有四個:我看更像一,僅供參考一是瘡痂病症狀:病莖表面出現不規則的磚紅色壞死斑或鐵鏽壞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徑0.2cm,後期病斑成片生長形成長2~15cm,寬2~5cm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嚴重時直接傷害到肉質莖,危及整個植株生長。該病多發生在植株中部較老節的兩稜中間,後期可見到過度生長的木栓化病斑,幼嫩莖節不發病。病原:為細菌引起。二是炭疽病症狀:病斑初期為紫褐色,直徑約為0.5~2cm的散生、凹陷小斑;後期擴大為圓形或稜形病斑,繼而可連成片造成肉質部乾枯,病斑上散生黑色小點。病原:為炭疽菌。三是枯萎病症狀:植株莖節失水退綠變黃萎蔫,隨後逐漸乾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症狀最早出現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節上,起初是莖節的頂部發病,然後向下擴充套件。潮溼情況下,病株上生有粉紅色黴層。病原:初步鑑定為尖胞鐮刀菌。四是潰瘍斑症狀:初為紅色的針尖大小病斑,散生於莖表皮下,後發展成直徑約為0.5~1.5cm的桔紅色斑點,病斑圓形,略突起。病原:病原為一種真菌。防治技術:1、減少田間病源最主要的是清除病殘體,發病的莖節可結合疏枝剔除,並且將病殘體集中燒燬或深埋;如發現炭疽病、軟腐病和莖枯病的植株應立即截除病斑並集中銷燬。其次是清除株行間的雜草。2、加強水肥管理一是避免漫灌和長期噴灌。漫灌會使根系長期處於缺氧狀態而死亡;噴灌使果園的空氣溼度增大,利於病害發生。杜絕漫灌和長期噴灌是防止瘡痂病和枯萎病的最有效途徑,最好採用滴灌技術。二是起壟栽培,起壟栽培既可防止水淹,又可促進根系生長。三是施足基肥,適時追肥,最好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3、化學防治防治炭疽病、莖枯病和枯萎病可採用波爾多液、施寶克、施保功、克菌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代森錳鋅、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和石硫合劑等進行噴霧,一般每隔15~20天噴一次,共噴2~3次。防治瘡痂病、軟腐病和潰瘍斑可用銅大師、絡氨銅、琥膠肥酸銅、農用鏈黴素、代森銨、氯黴素和石硫合劑等進行噴霧,一般每隔1~5~20天噴一次,共噴2~3次。為了防止病原產生抗病性,儘量採用生物防治和栽培技術措施,減少農藥使用量,噴藥時做到有針對性用藥,採取多種藥劑輪換使用。
火龍果病害發生,出現紅色症狀的病害有四個:我看更像一,僅供參考一是瘡痂病症狀:病莖表面出現不規則的磚紅色壞死斑或鐵鏽壞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徑0.2cm,後期病斑成片生長形成長2~15cm,寬2~5cm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嚴重時直接傷害到肉質莖,危及整個植株生長。該病多發生在植株中部較老節的兩稜中間,後期可見到過度生長的木栓化病斑,幼嫩莖節不發病。病原:為細菌引起。二是炭疽病症狀:病斑初期為紫褐色,直徑約為0.5~2cm的散生、凹陷小斑;後期擴大為圓形或稜形病斑,繼而可連成片造成肉質部乾枯,病斑上散生黑色小點。病原:為炭疽菌。三是枯萎病症狀:植株莖節失水退綠變黃萎蔫,隨後逐漸乾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症狀最早出現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節上,起初是莖節的頂部發病,然後向下擴充套件。潮溼情況下,病株上生有粉紅色黴層。病原:初步鑑定為尖胞鐮刀菌。四是潰瘍斑症狀:初為紅色的針尖大小病斑,散生於莖表皮下,後發展成直徑約為0.5~1.5cm的桔紅色斑點,病斑圓形,略突起。病原:病原為一種真菌。防治技術:1、減少田間病源最主要的是清除病殘體,發病的莖節可結合疏枝剔除,並且將病殘體集中燒燬或深埋;如發現炭疽病、軟腐病和莖枯病的植株應立即截除病斑並集中銷燬。其次是清除株行間的雜草。2、加強水肥管理一是避免漫灌和長期噴灌。漫灌會使根系長期處於缺氧狀態而死亡;噴灌使果園的空氣溼度增大,利於病害發生。杜絕漫灌和長期噴灌是防止瘡痂病和枯萎病的最有效途徑,最好採用滴灌技術。二是起壟栽培,起壟栽培既可防止水淹,又可促進根系生長。三是施足基肥,適時追肥,最好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3、化學防治防治炭疽病、莖枯病和枯萎病可採用波爾多液、施寶克、施保功、克菌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代森錳鋅、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和石硫合劑等進行噴霧,一般每隔15~20天噴一次,共噴2~3次。防治瘡痂病、軟腐病和潰瘍斑可用銅大師、絡氨銅、琥膠肥酸銅、農用鏈黴素、代森銨、氯黴素和石硫合劑等進行噴霧,一般每隔1~5~20天噴一次,共噴2~3次。為了防止病原產生抗病性,儘量採用生物防治和栽培技術措施,減少農藥使用量,噴藥時做到有針對性用藥,採取多種藥劑輪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