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世紀繪畫特徵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時代,因此,其繪畫藝術亦與宗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眾所周知,歐洲基督教之神學觀念對人本主義和現實生活採取一種否定的態度,從而使本應反映人和現實生活的一切藝術都成為了基督教及其神學的奴僕,因此,藝術為基督教服務是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重要特徵,繪畫藝術亦然。其次,基督教教堂是歐洲中世紀人民生活以及靈魂寄託的場所,從而使得教堂建築成為了這個時期藝術發展的重心,在這個時代,雕塑、繪畫、工藝美術一般從屬於建築藝術,亦因此成為了建築藝術的從屬品。這個時期的繪畫形式,多以壁畫、鑲嵌畫和彩色玻璃窗畫為主。總之,其藝術風格重在表現,也就是去反映基督教徒對教義和宗教故事的虔誠態度。可見,歐洲中世紀的繪畫藝術特徵多表現為不注重真實空間的描繪以及真實的色彩關係,而更多地強調色彩的象徵性,喜歡運用寓意象徵的手法來表現人們對宗教的虔誠。此特徵也反映了其不同於由古希臘羅馬奠定的西方繪畫寫實的傳統,亦可以說,此寫實傳統於中世紀遭到了破壞,同時從中世紀繪畫題材上講,其題材十分單一,表現的主要為宗教題材之繪畫。至於歐洲中世紀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由於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因此,這些國家的畫家們就將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築――清真寺的各類植物及幾何圖案裝飾上面了。
二、中世紀宗教繪畫
在德國自然神話派中湧現出許多學者對宗教均有自己的看法,如麥克斯・繆勒提出了“自然神話說”,而英華人類學家泰勒對於宗教有著相反的看法,他提出了“萬物有靈論”。無論哪種學說,我們可以從各種起源論中得出這樣一種結論:宗教和藝術都產生於原始人類對自然中不可解釋現象的矇昧性,這些看法均是源於原始人類在自身力量之外對異己力量猜測的表現,這些表現跟人類的觀念、想象、情感、意願等相關。同時也體現了在生產力低下之狀態下,人們特別渴望一種力量幫助他們戰勝生存困難,基於這點,我們找到了宗教和藝術有著共同的文化根基之處。假設原始人沒有對“超自然力量”意念的渴望,就不會有超凡的宗教之神,也就不會出現圍繞宗教之神產生討論的理性神學和宗教哲學;最後,也就不可能出現把“超自然力量”還原為自然力量的現代科學精神。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展示人類精神世界的文化現象,基督教是在展示人類精神文明虛幻和超凡的精神品質的背景下出現的,它直接切入到人類生存的終極命運層面上,是對人類精神層面的思考和感悟。
中世紀(一般認為其時代為約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通常也認為是歐洲歷史上的封建時代(主要是西歐)。
一提及中世紀,我們很快就想起17、18世紀文藝復興學者對它的定義“黑暗的時代”。彷彿這一千多年給我們留下的就是殺戮、禁慾、黑死病,諸如此類。是的,從羅馬城的人口在不斷銳減這一事實來看(公元前5世紀,至少有80萬人口;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時期,大約有60萬人口;公元419年,“羅馬之劫”之後,30~50萬人口;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時期,不超過三萬人),當時的歐洲的確是民不聊生。轉過頭,我們再來看藝術,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是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和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至於繪畫和雕塑藝術,過了希臘羅馬時期,到這個時候彷彿就開始急轉直下,沉入沒流。
那我不禁要問,中世紀身前是輝煌燦爛的希臘羅馬,身後是偉大進取的文藝復興,為什麼單單這一千年出現了詭異的斷層?為何人們的審美出現戲劇化的改變?希臘人成熟的造型技巧也一夜之間蒸發?從前的希臘藝術家以及他的繼承者們都去了哪裡?
有一幅繪畫是公元5世紀的一位羅馬皇后墓室鑲嵌壁畫,畫面中的這位基督鼻樑高聳,雙眼深邃,典型的希臘青年形象,他身穿羅馬袍,手拿基督教的標誌性十字權杖,身邊的羊群,山坡的刻畫十分生動且富有很強的立體關係,人物與背景的關係顯得真實自然。此時的基督教剛剛得到羅馬官方的認可,本身還在不斷的認識和定義自我。宗教畫家們也因無程式可以遵循,只好從他們的先人那裡繼承希臘羅馬的藝術審美和技巧。所以這幅畫不但沒有宗教的神秘莊嚴,反呈現一派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
而到了公元6世紀,有另外同樣的一幅鑲嵌畫,作品圖解的是福音書中的故事,基督用5個餅和2條魚給5000人吃了頓飽飯。基督站在畫面的中間,身著象徵高貴的紫袍,表情莊重祥和,門徒們均勻的站在其左右,人物的表情雷同。這幅畫相較於上一張作品而言刻板而且平淡,既沒有運動感也缺少表情刻畫。時間不過才過了一個世紀而已,緣何希臘羅馬的榮光就差不多消失殆盡。
早期基督教信徒們對於用何種態度對待為上帝造像進行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一部分人反對造像,他們認定為上帝造像和過去希臘人為宙斯製作雕像沒有區別。而以格列高尼大主教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文章對識字的人能起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起什麼作用”,充分肯定繪畫在宗教宣傳中的地位。在中世紀宗教藝術的發展中,後一部分人最終戰勝了前者,繪畫藝術得到了承認。但以這種方式承認的藝術類型,顯然是受到限制的藝術,他們承認了繪畫的認識和教化功能,卻完全否定了其藝術性。“如果要為格列高尼的目的服務,就必須把故事講的儘可能地簡明,凡是可能分散對這一神聖主旨注意力的,就應該被省略。一開始,藝術家們還是在使用羅馬藝術中發展成功的敘述方式,但是慢慢的就越來越注重於事物的核心精義所在。”
一、中世紀繪畫特徵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時代,因此,其繪畫藝術亦與宗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眾所周知,歐洲基督教之神學觀念對人本主義和現實生活採取一種否定的態度,從而使本應反映人和現實生活的一切藝術都成為了基督教及其神學的奴僕,因此,藝術為基督教服務是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重要特徵,繪畫藝術亦然。其次,基督教教堂是歐洲中世紀人民生活以及靈魂寄託的場所,從而使得教堂建築成為了這個時期藝術發展的重心,在這個時代,雕塑、繪畫、工藝美術一般從屬於建築藝術,亦因此成為了建築藝術的從屬品。這個時期的繪畫形式,多以壁畫、鑲嵌畫和彩色玻璃窗畫為主。總之,其藝術風格重在表現,也就是去反映基督教徒對教義和宗教故事的虔誠態度。可見,歐洲中世紀的繪畫藝術特徵多表現為不注重真實空間的描繪以及真實的色彩關係,而更多地強調色彩的象徵性,喜歡運用寓意象徵的手法來表現人們對宗教的虔誠。此特徵也反映了其不同於由古希臘羅馬奠定的西方繪畫寫實的傳統,亦可以說,此寫實傳統於中世紀遭到了破壞,同時從中世紀繪畫題材上講,其題材十分單一,表現的主要為宗教題材之繪畫。至於歐洲中世紀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由於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因此,這些國家的畫家們就將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築――清真寺的各類植物及幾何圖案裝飾上面了。
二、中世紀宗教繪畫
在德國自然神話派中湧現出許多學者對宗教均有自己的看法,如麥克斯・繆勒提出了“自然神話說”,而英華人類學家泰勒對於宗教有著相反的看法,他提出了“萬物有靈論”。無論哪種學說,我們可以從各種起源論中得出這樣一種結論:宗教和藝術都產生於原始人類對自然中不可解釋現象的矇昧性,這些看法均是源於原始人類在自身力量之外對異己力量猜測的表現,這些表現跟人類的觀念、想象、情感、意願等相關。同時也體現了在生產力低下之狀態下,人們特別渴望一種力量幫助他們戰勝生存困難,基於這點,我們找到了宗教和藝術有著共同的文化根基之處。假設原始人沒有對“超自然力量”意念的渴望,就不會有超凡的宗教之神,也就不會出現圍繞宗教之神產生討論的理性神學和宗教哲學;最後,也就不可能出現把“超自然力量”還原為自然力量的現代科學精神。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展示人類精神世界的文化現象,基督教是在展示人類精神文明虛幻和超凡的精神品質的背景下出現的,它直接切入到人類生存的終極命運層面上,是對人類精神層面的思考和感悟。
中世紀(一般認為其時代為約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通常也認為是歐洲歷史上的封建時代(主要是西歐)。
一提及中世紀,我們很快就想起17、18世紀文藝復興學者對它的定義“黑暗的時代”。彷彿這一千多年給我們留下的就是殺戮、禁慾、黑死病,諸如此類。是的,從羅馬城的人口在不斷銳減這一事實來看(公元前5世紀,至少有80萬人口;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時期,大約有60萬人口;公元419年,“羅馬之劫”之後,30~50萬人口;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時期,不超過三萬人),當時的歐洲的確是民不聊生。轉過頭,我們再來看藝術,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是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和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至於繪畫和雕塑藝術,過了希臘羅馬時期,到這個時候彷彿就開始急轉直下,沉入沒流。
那我不禁要問,中世紀身前是輝煌燦爛的希臘羅馬,身後是偉大進取的文藝復興,為什麼單單這一千年出現了詭異的斷層?為何人們的審美出現戲劇化的改變?希臘人成熟的造型技巧也一夜之間蒸發?從前的希臘藝術家以及他的繼承者們都去了哪裡?
有一幅繪畫是公元5世紀的一位羅馬皇后墓室鑲嵌壁畫,畫面中的這位基督鼻樑高聳,雙眼深邃,典型的希臘青年形象,他身穿羅馬袍,手拿基督教的標誌性十字權杖,身邊的羊群,山坡的刻畫十分生動且富有很強的立體關係,人物與背景的關係顯得真實自然。此時的基督教剛剛得到羅馬官方的認可,本身還在不斷的認識和定義自我。宗教畫家們也因無程式可以遵循,只好從他們的先人那裡繼承希臘羅馬的藝術審美和技巧。所以這幅畫不但沒有宗教的神秘莊嚴,反呈現一派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
而到了公元6世紀,有另外同樣的一幅鑲嵌畫,作品圖解的是福音書中的故事,基督用5個餅和2條魚給5000人吃了頓飽飯。基督站在畫面的中間,身著象徵高貴的紫袍,表情莊重祥和,門徒們均勻的站在其左右,人物的表情雷同。這幅畫相較於上一張作品而言刻板而且平淡,既沒有運動感也缺少表情刻畫。時間不過才過了一個世紀而已,緣何希臘羅馬的榮光就差不多消失殆盡。
早期基督教信徒們對於用何種態度對待為上帝造像進行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一部分人反對造像,他們認定為上帝造像和過去希臘人為宙斯製作雕像沒有區別。而以格列高尼大主教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文章對識字的人能起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起什麼作用”,充分肯定繪畫在宗教宣傳中的地位。在中世紀宗教藝術的發展中,後一部分人最終戰勝了前者,繪畫藝術得到了承認。但以這種方式承認的藝術類型,顯然是受到限制的藝術,他們承認了繪畫的認識和教化功能,卻完全否定了其藝術性。“如果要為格列高尼的目的服務,就必須把故事講的儘可能地簡明,凡是可能分散對這一神聖主旨注意力的,就應該被省略。一開始,藝術家們還是在使用羅馬藝術中發展成功的敘述方式,但是慢慢的就越來越注重於事物的核心精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