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土豆149022743

    你這個老師!過去叫秀才。看你才個當今老師!過有狀元!榜臉。還有談花!最後還有秀才。翰林院?就是當今的秘書!皇帝身太忙。有的是情叫他們發一道文張,一個皇好帝有哪麼閒嗎!軍情!民情。外交!一搬小是情交給他們?

  • 2 # 鄭國柱

    唐朝開始設立時,召集了具有各種才藝的彙集翰林院,以供為皇帝服務,這些人包括文學、經術、卜、醫、僧道、書畫、弈棋等方面的人才。

    這些人不是官員,只是陪侍皇帝遊宴娛樂,陪皇帝吟詩、作畫、下棋、談經論道等,翰林院也不是正式官署。

    到唐玄宗時,在翰林院之外又建學士院,給了這些文人學士官職,分為翰林待詔、翰林供奉兩種,後又統一改稱翰林學士,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命令和陪侍皇帝活動,翰林院成為專掌伎藝供奉的內廷機構。

    到唐德宗時,翰林學士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皇帝的顧問兼秘書官,與皇帝的距離更近了,為皇帝起草任免將相大臣、冊立太子、大赦令和征伐令等文告,常在內廷住宿值班,隨時聽從皇帝的調遣。

    到這時,翰林院成為正式的內廷機構,翰林學士也成為官員,由於接近皇帝,升職的機會就多了。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張九齡等都曾為翰林學士。

    唐朝後期,一些翰林學士升任為宰相。一些讀書人嚮往成為翰林學士,詩人王績有這樣的詩句:“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讀經和學武的目標是被朝廷詔命做官。

    五代時延續了翰林院制度。

    到宋朝時,翰林院仍是正式的官署,翰林學士仍負責制誥,掌管圖畫、弈棋、琴院等內廷娛樂供奉,下屬機構有御書院、圖畫院、書藝局、天文院、醫官院等。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金朝仍置翰林學士院。元朝時分設翰林兼國史院和蒙古翰林院,前者負責起草文誥、編纂國史,後者主要是譯寫文字,相當於蒙漢文編譯。

    明朝初置翰林院,負責制誥、修史、圖書等事。設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其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官,但都統稱翰林。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等,都曾是翰林。

    清朝沿襲明制,也設翰林院,掌院學生增為2人,滿、漢各1人。翰林官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升遷容易,重要官職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也由翰林官擔任。

    此外,清末對留洋歸來的學生酌情賜予進士出身或授官職,他們被稱為“洋翰林”、“洋進士”。

    歷朝翰林院集中了一批社會中地位最高計程車人群體,他們既從事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又參與、議論朝政,為給後世留下很多文化遺產。隨著清朝的覆滅,翰林院退出了歷史舞臺。

  • 3 # 古風散人

    “翰林”是文翰如林的意思,即文學才華之士薈萃所在。

    其名始於唐玄宗初年,凡以文學技藝供奉宮廷者,稱翰林待詔或翰林供奉。開元二十八年(740)又設翰林學士,選朝官中有詞藝學識者充任。翰林學士屬於差遣職位,不計官階,也無官署,只是輪留在宮內學士院住宿,備皇帝諮詢,代擬文書。安史之亂後,“深謀密詔,皆從中出”,翰林學士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宋朝翰林學士院與唐朝制度大體相仿,他官人院只稱直學士院,唯資歷最深者才正式授予翰林學士。宋朝翰林學士屬於正式官職。翰林院作為正式官署最早出現在遼朝的南面官中。元朝則稱翰林兼國史院。

    上圖李白,天寶初年為翰林供奉

    明代翰林院雜談

    明初翰林院有了較大發展,《明史.選舉志》上說:“翰林之盛,則前代絕無也。”明朝翰林院已綜合了唐、宋學士院及館閣官,與魏晉以降秘書監、著作郎等官的職能。

    上圖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探花及第,授翰林修撰。

    翰林院是朝廷專司筆札文翰之事的機構,因此翰林官皆為文學侍從之臣。具體執掌如下:

    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凡經筵、日講、修書之事,皆承受而統領之。

    侍讀、侍講掌講讀經史。

    《五經》博士各掌專經講義,以佐學士、侍讀和侍講。以後《五經》博士的頭銜也優給聖賢先儒(孔子、顏子、曾子、孟子等)後裔世襲,不治院事。

    典籍,掌勾輯圖書,以時什襲而藏之。

    侍書掌以字書侍上。

    待詔掌應對。

    孔目掌文移。

    史官掌修國史。

    上圖申時行,嘉靖四十一年(1562)狀元,大魁後授翰林修撰。

    成化以後,南北兩京的禮部尚書、侍郎,吏部的右侍郎,一般非翰林不任。六部尚書由翰林出身者,則兼翰林學士,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這就溝通了翰林文學之士與執政機構的關係,一方面可以保證執政部門組成人員的高文化素質,另一方面也為文學之士開闢了廣闊的仕途。

    另外,以輔導太子為職的詹事府暨春坊、司經局的官員,視品級必帶翰林官銜。詹事、少詹事帶學士銜,春坊大學士不常設,庶子、諭德、中允、贊善、洗馬,則帶講、讀學士以下修撰、編修、檢討等銜,這又溝通了未來君主與文學之士的聯絡。當新皇帝登極,這些文學之士就很快被起用,成為新皇帝閣部中的重要成員。

    國子監祭酒、司業例由翰林遷轉。

    翰林院是明朝科舉精英薈萃之地。明初翰林官皆由特簡或薦舉,以後逐漸被甲科進士所壟斷。明朝中後期及清朝,一般是廷試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授翰林院修撰、編修等官。二是館選,也就是從二甲、三甲進士中選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優者留翰林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茶烏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