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痞哥999

    亞健康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但現有資料顯示,亞健康狀態更青睞中年人。多數調查資料表明,31~50歲是亞健康狀態的高發年齡。據報道,亞健康狀況在 30〜59歲的人群中達到了 70%左右,其中在企事業管理人員、白領階層和某些特殊行 業的人群中發生率更高。

    天津市一項針對3568例亞健康人群的調查顯示,30〜49歲年 齡段者佔亞健康狀態總人數的69。 7%。城市中,40歲以上的白領階層,緊張綜合徵、 慢性疲勞和心腦血管及代謝方面有所異常的情況最為突出:有人調查某大報社百餘名 40歲以上的記者、編輯,發現70%的人存在著高血脂傾向,近3/4的人有脂肪肝傾向。

    在競爭激烈的企業家和科技精英中,此類情況更為嚴重。 上海市有高階職稱的中年知 識分子,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某醫學院的調查竟發現,該校102名40歲以上的 高階知識分子中,僅2人勉強屬於健康者,剩餘的人都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

    這 些人群中的亞健康,約85%起因於不良社會壓力及心理問題。中年是人一生中的鼎盛時期,事業上處在“承上啟下”的地位,生活中處於“上 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可亞健康卻偏愛中年人,這是由於中年人正處於人生的轉折期和分水嶺,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都較大,自身內外存在著各種危機。

    1。 引起中年人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1) 社會及心理因素。當今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職場競爭日趨激烈,各類職業人群中的中年人,不僅是社會的棟樑、單位裡的骨幹,更是家庭的支柱,其肩負的責任遠遠超過了其他年齡段。

    中年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決定了他們的心裡必須一直承受高壓,有調查指出,中年人中45%的人感到工作、生活壓力過大,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生活不甚滿意,還有35%的人無知心朋友談心。 對事業前途的擔憂、人際關係的複雜和生活中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使心理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都會給機體帶來一系列不良反應。

    (2) 生理因素。中年人在生理上要經歷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更年期,身體各 種功能由成熟逐漸轉向衰退,器官開始老化,社會適應能力逐漸下降,維持人體內環 境穩定的內分泌及生殖系統均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因而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植 物神經功能紊亂,甚至可引發某些疾病,或提早衰老。

    此時若仍按年輕時的習慣處理 事情,往往力不從心,身體的負擔無形之中加重,長此以往,即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如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情緒不佳、煩躁、失眠、健忘、頭暈、心悸、胸悶等。

    雖然 這時候人體沒有器質性病變,但也不是健康狀態,研究亞健康的專家們一致認為,更 年期的種種表現是典型的亞健康狀態。 (3) 家庭因素。中年人也是諸多矛盾的集結點,他們在家庭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 在父母面前,要做孝順的兒女;在愛人面前,要做賢妻或良夫;在子女面前,要做好父親、 好母親。

    他們不但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別人,這是一個以奉獻為主的時期。而這時候, 如果婆媳關係或夫妻關係不和、父子或母子關係緊張,或遭遇喪偶、離異等重大家庭 變故,會進一步加重其心理負擔,從而導致亞健康狀態的發生。

    (4) 個人習慣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帶來諸多問題,有調查表明,中年人中 有不良嗜好的(如吸菸、酗酒等)約佔男性總數的55%,經常熬夜而又缺乏體育鍛煉 的約佔60%,這些不良嗜好都能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干擾機體的生物節律,產生全身疲乏、失眠、頭暈、頭痛等不適感。

    而經常鍛鍊、生活有規律的被調查者則大多處於 良好的身心狀態。(5) 觀念因素。許多中年人只注重健康與疾病這兩種明顯的標誌,而容易忽視兩 者間的“亞健康”狀態。許多中年人保健意識不強,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健康狀況,自 以為身體還挺好,盲目樂觀,不注意鍛鍊,甚至為了工作長期加班加點,以至於身體 經常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

    只會工作而不會休息,身心必然會疲憊不堪。長此以往, 必然使身體得不到恢復,減少機體的能量儲備,促使重要器官提前老化,導致各種不 適症狀的出現。還有些中年人感到不適時仍不及時就醫,直到症狀明顯時才去匆匆就醫, 但是又難以自覺地堅持遵醫囑治療,以至於失去了寶貴的治療機會。

    我們身邊不乏許 多因患病而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英年早逝的例子,這些足以給中年人敲響警鐘。肩 負事業、家庭重任的中年人千萬不要小覷亞健康狀態。2。 預防對策(1) 社會各界應對中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給予充分的關注,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 和生活環境。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定期組織體檢,做到對疾病的早期發現。 領導要多體 貼下屬,及時解決他們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使其有良好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 到工作中去。(2) 中年人要敢於面對現實,加強自我保健意識。

    中年人應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和 所處的生理期有充分的瞭解,學會自我調節,注意放鬆身心,不壓抑自我的感受,保 持良好的心境。 同時應本著對社會、家庭和自我負責的態度,去除不良嗜好,養成良 好的生活習慣。

    學會勞逸結合,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每週至少有2次體育鍛煉,每2 周至少有1次戶外活動。另外,和家人保持良好的感情溝通也是十分必要的。(3 )—旦發現自己已處於亞健康狀態時,應積極尋找癥結所在,及時採取有效措施。

    “健康一亞健康一疾病”三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我們要促進健康,糾正亞健康, 治療疾病,力爭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廚小福貴中甜酸苦辣四味的魚的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