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卿媽媽

    寶寶的排洩問題,一直是兩代人爭論的焦點之一。老一代人總是會認為新生兒越早的進行把屎把尿鍛鍊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很多老人甚至從你的娃一出生起就開始“噓噓”~還有隨著把尿成功的歡呼聲。

    年輕父母總會為孩子的身體考慮,覺得過早的進行把屎把尿會影響孩子脊柱發育,還是希望順其自然。兩代人為此爭論不休。

    把屎把尿的壞處

    1、導致憋尿反射不足或者缺失

    在如廁訓練問題上,除卻生理方面的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十分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可以接受如廁訓練,使得孩子感到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有所把握,是自己的主人。如果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提前訓練,不僅會給家長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更會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造成傷害。傳統的把尿,有時會使孩子髖骨損傷,或者遺留尿頻的毛病。

    寶寶要到2~3歲時尿道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才會發育成熟,這是控制便尿的基礎。很多父母都明白,提前練坐對脊椎發育不好,其實把屎把尿也是一樣的道理啊,是在提前練習還沒完全發育好的肌肉群。

    也許有媽媽會說,我家6個月不到就可以固定時間把屎把尿了啊。這個其實真不值得炫耀,這是由於多次強化訓練後,寶寶有了條件反射而已。他們完全不懂根據尿意排洩,而是在等父母把的動作或者是“噓噓”聲來小便。而這樣提前訓練發育還未成熟的肌肉,會導致憋尿反射不足甚至缺失。換句話說,就是寶寶無法學會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撒尿拉屎,而是要靠外界的提醒才可以進行。

    2、大了反而容易頻繁尿床

    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孩子,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較早開始主動告知便尿,較早開始會使用坐便器,或蹲下尿尿。

    這是因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另外孩子大了再尿床,父母會容易責怪,怎麼越大越尿床了?這又進一步增加寶寶的心理負擔,從而進入一個惡性迴圈。

    寶寶多大可以訓練自主如廁?

    寶寶自主如廁的成功訓練完全取決於身體和情感上準備就緒,並沒有很確切的時間。多數孩子在2歲時會表現出對“自己上廁所”的興趣,但也有部分孩子要等到2歲半甚至更大。在這件事上可是急不得的。過早開始訓練,可能導致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學會。

    如何正確有效地訓練寶寶排洩?

    1、 最初幾周,讓孩子(不必脫衣服)坐在兒童專用坐便器上,告訴他坐便器的知識,比如坐便器的用途以及何時使用它。

    2、 當寶寶心甘情願坐在坐便器上之後,家長可以取下尿布試著讓寶寶坐在坐便器上方便。

    3、 當孩子適應坐便器之後,可以把寶寶尿布上的排洩物扔到坐便器裡,這樣可以讓寶寶更深入地理解坐便器的意義。

    4、準備一個可愛的坐便器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個方便而可愛的坐便器會讓寶寶更願意在有尿的時候主動去找坐便器,或者告訴大人。還會讓寶寶慢慢學會自己脫褲子提褲子,學會控制自己準確坐上坐便器的動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這些能力的提高,還會增強寶寶的自信。市面上賣的坐便器有很多種,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愛好來選擇。一種不喜歡就換一種試試。

    5、還有一個廣泛適用的辦法,就是大人上廁所的時候讓孩子進來“觀摩”。小孩子都是從模仿中學習的,尤其喜歡模仿大人的做法,做起來覺得自己很厲害的感覺。告訴寶寶,“媽媽想小便了,要去廁所,坐在馬桶上,然後噓噓,然後起來提褲子,然後沖水。”很多寶寶會僅僅因為喜歡沖水而喜歡使用馬桶的。

    寶媽提示

    以下幾點可以用來判斷寶寶是否準備好可以自我控制排便:

    1、對馬桶、坐便器或穿內褲感興趣;

    2、能聽懂你的指令並乖乖的照做;

    3、想上廁所時,能用語言、面部表情或其他姿勢來表達;

    4、能保持兩小時以上屁屁乾爽;

    5、在尿布上尿溼或便便後會抱怨不舒服;

    6、已經學會拉下和提起褲子的動作;

    7、能在坐便器上坐下和起立。

  • 2 # 豆子愛陽光

    把我身邊的事情分享給你,我鄰居的孩子現在應該8個月吧,今天下午我們做在一起聊天,不一會寶寶就把他媽媽的衣服尿溼了,媽媽把孩子遞給婆婆,婆婆接過孩子就開始嘮叨,媳婦不給孩子把尿,結果媳婦哭著跑過來和婆婆吵來起來,我們在一旁勸架的時候才明白為什麼媳婦要和婆婆吵架,原來是因為奶奶從兩個月就給寶寶把尿,導致寶寶現在一把尿就會拉臭臭,他們帶寶寶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把尿造成的,被醫生給指責了一通,回家後奶奶還是不相信醫生的話,還是要給寶寶把尿才會把媽媽氣的情緒失控。

    把尿的危害有很多,首先把尿易導致脫肛,對一歲以下的孩子進行把尿訓練,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鬆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粘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俗稱就是脫肛,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的程度,就很容易引發肛裂。

    其次,一歲前把尿會導致寶寶不能自主地排尿,失敗的排尿訓練,在一歲前有很多,後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據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據把尿這個動作來反射性的排尿,而不是生理性的需求了,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為憋尿而苦惱。

    另外,如果家長頻繁的給孩子把尿,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容量小,憋不住了,反而容易尿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 1980號檔案收費標準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