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經介入戴醫生
-
2 # 惠大夫在江湖
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心臟搭橋手術和支架手術相比,其預後效果和病變的型別、手術的操作和術者的技術等因素密切相關。換言之,在術者水平技術一致的前提下,其預後好壞與否,主要是和病變的型別相關。
冠心病又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主要是因為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性狹窄,而導致心肌缺血的一類疾病。在手術治療方面,主要包括心臟支架植入手術和搭橋手術。
心臟支架植入手術是由心內科完成的,是一種微創手術,不需要開胸,而搭橋手術是由心外科醫生完成的,是一種需要開胸的有創手術。不難理解,從患者層面,很多患者願意選擇微創的心臟支架手術,因為創傷較小。
然而,對於一些複雜的特殊情況的血管病變來說,心臟支架手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說,嚴重的左主幹+三支病變,多支鈣化性病變等,如果行心臟支架手術的話,可能會出現支架數量過多、支架貼壁不良等問題。
所以,在專業層面,醫生會根據特殊的評分系統來評估,哪一種手術方式對患者來說,能更加獲益,包括費用方面。
總而言之,冠心病患者應該選擇哪一種術式,應該由醫生根據病變情況而定。一些搭橋手術患者的預後很好,效果並不亞於心臟支架手術,所以,也不必恐懼開胸手術。
-
3 # 羅民醫生
吃藥——支架——搭橋,這是冠心病治療在臨床上預設的優先順序!
為什麼第一選擇是吃藥?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一旦患病就意味著終身服藥,這是必要條件,不以是否做介入手術而改變。
冠心病的致病因素不僅多,而且還複雜,必須透過藥物控制各種危險因素:
抗血小板凝聚藥物——預防血栓形成
硝酸酯類藥物——減輕心臟負荷
β受體阻滯劑——降低心率和保護心臟
調脂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降低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為什麼優先做支架而非搭橋?
雖然心腦血管疾病目前低齡化趨勢明顯,但在臨床上看,高齡患者依然佔據多數,對於高齡患者來說:安全是最關鍵的。
搭橋手術是開胸手術,創傷大、恢復慢、危險性高。
支架手術是微創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危險性低。
手術後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嗎?不管是支架還是搭橋,都是急救手段,而非治療手段,術後可能會使症狀緩解或消失,但並不意味著痊癒。
後期效果如何看的不是手術,畢竟兩者手術指徵各不相同,是否定時服藥、是否戒菸戒酒、是否規範飲食...這些都是影響因素。
所以正規流程是這樣的:先看是否冠脈狹窄程度、有無心肌缺血,然後決定是否繼續服藥控制,然後根據血管情況和身體條件,決定是否可以做支架和搭橋,最後透過飲食和藥物繼續控制,這樣才是完整的治療流程。
回覆列表
腦科也和心臟一樣可以放支架,也有搭橋的搞法。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如何恢復大面積缺血組織的供血。
醫生很喜歡這個比喻:心臟(大腦)就像一個房子,有門,有水路,有電路。冠心病(腦梗塞)就是水路堵了,介入醫生也常自嘲為“管道工”。
什麼是放支架? 就是透過一種特殊的輸送系統把支架放到血管裡面,把血管撐開。
搭橋是如果區域性狹窄比較嚴重,或有其他病變,不適合做支架,跳過病變部位,用人工的血管或者其他部位的自身血管把病變兩邊重新連結起來。
那哪種方法比較好呢?其實是各有短長,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一種方法絕對好,就不會存在另外一種方法。
籠統地說,現在放支架與搭橋手術,病人遠期存活率相似。
支架的優點在於操作方便、微創,就面板一個針孔,在一定程度上能重複進行,對醫生的操作水平相對沒有要求那麼高,但術後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另外心絞痛症狀復發需要再次介入治療的相對較多。
而搭橋手術後症狀復發的相對較少,但手術創傷較大,手術風險高,對醫生的操作要求高,搭橋一般只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後其他部位的血管仍然可能在狹窄,重複手術幾乎不可行。
所以到底怎麼選擇,還是需要專業的醫生綜合評估。
現在對於冠心病的治療,心血管界有一個一般規矩,那就是:“能吃藥的不放支架,能放支架的不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