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鬧鬧媽媽的母嬰圈

    很多寶寶都會對某一樣物品具有一定的依戀,很多成人也會有,而且成人的這種現象都源於童年。

    不管是玩具還是布娃娃或者是媽媽的手等等都是孩子不安、焦慮和尋求安全感的一種體現,人在缺乏某種心理補償時,在有意識或下意識中,往往會找一個替代物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

    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過度擔憂,更不要採取過激的行為,比如強制拿走寶寶的玩具。這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心理壓力,更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長應該嘗試瞭解孩子,思考是否由於陪伴孩子過少,讓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安全感。找到問題所在,再採取合適的辦法,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另外依賴外物只是個階段性的情況,耐性的等待他成長就好了,隨著寶寶的年紀增長,內在的安全感建立的越來越好,內心越來越強大,就會自然擺脫對外物的依賴。

    推薦一本書《阿文的小毯子》,這個繪本講的就是缺乏安全感的阿文走到哪都帶著他的小毯子,爸爸媽媽和他商量,剪下一塊給阿文做手絹帶到學校,阿文帶著這塊手絹慢慢的適應了新的生活。

  • 2 # Dora木子媽咪

    首先給出明確答案:特殊癖好是什麼?或許作為父母是多慮了,寶寶所謂的“特殊”癖好大多兩種情況造成,一是身體營養不均衡缺乏某種元素;另一種就是養成的一種不好的習慣。這兩種情況在寶寶成長的某一階段,都有可能發生,不用擔心。接下來, Dora幫您詳細回答。

    首先,先說說怎麼戒掉特殊的癖好

    特殊癖好有很多種,舉個例子:啃指甲,這一是一種常見的特殊癖好。造成這種原因的情況不外乎三種:缺乏微量元素(缺鋅等)、肚子有蛔蟲、精神緊張或單純是一種壞習慣。這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到底是哪種原因造成,但Dora認為,只要正常喝奶及飲食正常,大多孩子是精神緊張或養成了啃指甲的壞習慣造成。這時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注,用正確的辦法加以糾正。

    比如要告訴寶寶啃指甲會讓指甲裡的細菌吃到肚子裡,小肚子會痛,可以買相關的繪本,或是找一下相關的動畫來給寶寶看,更能生動形象的說服寶寶。當然一定要幫助寶寶打理好指甲,讓其乾淨整潔。如果是更小的寶寶還不太能聽懂大人的話,可以把薑汁塗一點在寶寶的手指上,當寶寶啃指甲的時候,就會吃到姜的味道,這樣反覆幾次,他覺得手指可能就是這個味道,就不會去吃了,久而久之,就會戒掉啃指甲的毛病。

    所以說,特殊癖好這件事一定要弄清楚“源頭”然後對症處理就好,作為父母無需太過擔心。特殊癖好大多是寶寶表達問題的另一種方式。

    再說說玩具白天黑夜從來不脫手的問題

    Dora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如果是單一的玩具,證明寶寶非常喜歡這個玩具,怕別人搶走它。這樣的話父母就可以順勢而為讓玩具陪伴它,可以給玩具做個“小床”。晚上睡覺的時候告訴寶寶,玩具也困也要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覺,玩具睡覺了,第二天才有精神和寶寶一起玩。於是寶寶慢慢就學會與心愛的玩具相處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喜歡抓著玩具,不管是什麼玩具一拿上就不脫手。那就說明寶寶心理缺乏安全感,或是感到孤獨,覺得沒人和他玩,只有玩具是他的好朋友。那麼家長就要從自身找原因,多陪伴寶寶(少玩手機),陪伴寶寶做遊戲、一起吃東西、一起散散步或是在小區裡找其他小朋友做遊戲,這樣讓寶寶覺得他不是孤單的,除了玩具他還有爸爸媽媽和小夥伴很愛他並願意和他做朋友,他才能放下玩具,重新找到自信。有句話Dora說的很棒“我陪你長大,你才能陪我變老”是不是!

  • 3 # 楊楊爸親子驛站

    從兒童行為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有戀物癖好,說明孩子正處於完全依戀階段,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有偏執心理問題,可能與孩子吵,或打孩子,強行扔掉孩子依戀的物品,這些過激行為都是不對的,要理性看待戀物癖好,正確引導孩子。

    01 家長的過激行為不聰明

    孩子戀物,說明物品對孩子有特殊的意義,可能是精神寄託,可能是探索需求的安撫,也有可能代表著一種安全感。

    家長是否發現,孩子戀的物品,多是從小就使用的物品,孩子拿這些物品時會安靜,心理上會放鬆,神情上很滿足。

    如果家長在不瞭解孩子成長心理的情況下,擅自處理了孩子的物品,強行戒掉孩子戀物的情況,反而會加重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可能會給幼童留下心理陰影。

    02 家長多關注、多陪伴孩子,建立孩子-家長依戀關係,戀物癖好自然會戒掉

    在嬰幼兒成長過程,家長的無條件的擁抱、愛撫,會讓寶寶感覺到很有安全感,讓寶寶真切的體味到有父母在,就有關注與關愛,就有安全感,做什麼事都很自信。

    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定點上床,睡前講故事,給寶寶哼哼催眠曲,讓孩子在美妙中安心入睡後,家長再離開,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不會對物品有過度依戀了。

    如果孩子單戀某一物品,那就給孩子多準備幾個相同的或類似的物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好比孩子又多了幾個好朋友,自然而然的不能對其中的某一個過度依戀了。

    還有就是平時陪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讓孩子動起來,眼界開闊了,心情好了,吃飯睡覺想的都是白生髮生的快樂事,自然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戀物了。

    上面就是我給題主的建議,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孩子是禮物,家長用心呵護培養,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認知體系,幫助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 4 # 生命不只詩與遠方

    不知道寶寶現在多大了,如果不到兩歲就隨他吧,只要這個小癖好沒有什麼危險性,不會造成不良後果也可以接受。小孩兒如果有兩歲以上,能聽懂大人講道理可以嘗試給他戒掉。

    我家小孩今年已經三歲了,之前也有個小癖好就是吃手,初為人母沒有經驗,以為每個小孩兒過了口欲期都會自己戒掉吃手的習慣。然而事與願違,她每次瞌睡來了,或者心情不好哭鬧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把大拇指伸進嘴裡,然後就像吃奶似的吮吸起來。剛開始不懂,覺得吃手能讓她快速入睡也挺好的,但是實際影響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只有熟睡了才能把手從嘴裡拿出來,淺睡眠的一翻身又把手放嘴裡了,時間長了大拇指都吃出了繭子,冬天還皸裂了。 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說小孩兒吃手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這點我並不認同,因為我家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我身邊,每次睡覺我都跟孩子奶奶輪流陪睡,家裡氛圍也很和諧,缺乏安全感似乎不太可能。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兩年,終於她快三歲了,我把她送到幼兒園,每次哭每次午睡都避免不了吃手,直到我偶然發現一本書“我不在吃手了”,我給她讀了這本書,書裡把吃手會造成的後果講得很可怕,給她讀第一次的時候,我看她一臉的驚恐,我又擔心給她心理留下陰影,又安慰她說只要不再吃手了,就不會造成可怕的後果。結果很滿意,當晚開始她就不吃手了,淺睡眠的時候把手放嘴裡,我就給她拿出來然後說不能吃手了,她自己就放棄了。

    當孩子有不良癖好需要糾正的時候,我們萬不能採取強制性措施,最好是編個故事讓她從心理上認可不能再繼續這個壞習慣,強制措施只會讓孩子心理受傷害還很難達到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尤度目前已經替換漢密爾頓,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