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看法,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理解。我聽到過不止一個老闆抱怨,雖然開出的工資越來越高,但是卻很難招到合適的員工,這裡有大量的空閒崗位卻沒人願意幹。而且,很多老闆根本不知道現在的人們在想什麼,批評考核對他們好像沒啥用,他們不願意加班加點,他們不想升職加薪,他們甚至一言不合就辭職。給你推薦一本書:《使命必達——百分之百實現目標的行為科學管理法》這本書首先為我們分析了這一現象——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口老齡化的形成,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正在不斷下降,很多崗位將越來越難招到新人。書中給的建議是,比不停的招新人更重要的是,要讓現有員工變得能幹。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事實證明,“只通過教育培訓,只改變員工的內在認識,就想提高行動力”是行不通的。行為科學管理法認為,真正創造價值、獲得結果的是人的行為,只有更多的去關注人的行為,讓人們持續的做出正確的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也是《使命必達》這本書提供的核心認知。本書作者石田淳是日本“行為科學管理法”的開創者,該方法不涉及任何精神理論,而是聚焦人的行為,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員工快速成長。到目前為止,石田淳出版了《帶人的技術》、《從行動開始》等數本管理類暢銷書籍,並且已經為600多家公司和上萬名商界精英提供了諮詢和培訓。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事情“做不好”的原因只有兩個——“不知道如何行動”和“不知道如何堅持”,下面要介紹的工具,都是在從 “方法”和“堅持”這兩方面入手,為提高行動力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案。一、運用“MORS法則”,讓行為更具體我們已經知道了,事情“做不好”的第一個原因是“不知道如何行動”。換言之,很多事情做不好,是因為指令非常的抽象,讓人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去做。很多指令經常是這樣的,諸如:大家要努力工作、我們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請簡單調查一下A公司的情況等等。這些類似於口號式的命令,背後的邏輯是“要讓大家自己去思考需要採取的行動”,這就導致了行為的迷茫。行為科學中的“MORS法則”,也被稱為具體性原則,介紹了可以讓行為更具體的四個維度: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見面時好好打招呼是很好的行為,但是到底怎麼做才算是好好打招呼了呢?我們可以把它分解成四個步驟:1.面帶微笑;2.正視對方;3.聲音洪亮,保證5米外也能聽到;4.點頭示意。你看,微笑、眼神、聲音、點頭,這些動作非常的明確,完全符合可計量、可觀察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人都熟悉了這四個步驟,那麼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的判斷出誰的打招呼方式是合格的,誰的是不合格的,進而每個人也都可以做到“好好打招呼”了。“MORS法則”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可以說所有涉及到行為的事情,都可以用它進行“行為分解”——諸如如何操作機械裝置、如何填寫報表、如何穿戴勞保用品,甚至如何進行行為檢查等,都可以具體的表達出來。把這些具體的行為固化下來,形成手冊,全員學習,這就解決了“不知道該怎麼行動”的問題。二、使用“ABC模式”,讓行為持續堅持事情“做不好”的第二個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堅持”。行為科學用“ABC模式”來解釋堅持行動的原理:“ABC模式”告訴我們,是先決條件A導致我們做出了行為B,是行為的結果C保證了行為B的持續進行。拿吃飯舉例子:我們之所以會有吃飯的這個行為,是因為有先決條件A——感到了飢餓,而我們吃飯帶來的結果是不餓了,正是這個“不餓了”的結果C保證了吃飯的行為B可以一直被持續。但是,比如洗澡這個行為帶來的結果是更餓,所以我們感覺到餓的時候一般不會去洗澡。“ABC模式”在理論層面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堅持去做一件事。事實上,在具體應用的時候需要我們關注的行為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多多益善的行為”,也就是為了完成目標需要增加的行為;第二種是“多餘行為”,也就是不創造價值的浪費行為,比如上班期間的閒聊等等;第三種叫做“對立行為”,是指那些做了會阻礙目標實現的行為。很明顯,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就要增加多多益善的行為,同時減少多餘行為和對立行為。三、建立“整體薪酬回報”機制,提高行為自覺性在一個組織裡面,我們很容易就能區分 “能幹的人”和“不能幹的人”,兩者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是否自覺的工作”。一種是“不得不工作”,另外一種是“內心驅動想要工作”,兩者的效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別。提高行為自覺性的關鍵,還是要從行為的獎勵或者結果入手,這和上面介紹的“ABC模式”是一致的。但是,促進行為獎勵的手段未必只是金錢。為了更有效的提高行為自覺性,保證目標的達成,我們必須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獎勵機制,這種機制就被稱之為“整體薪酬回報”機制。目前流行的“整體薪酬回報”機制包含六個要素,可以分別用字母A到字母F表示。其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字母A(Acknowledgement),感謝和認可——也就是當發現好的行為之後,一定要及時的認可、感謝和提出表揚。我們可以用“PST分析法”來判斷表揚的方式是否合理:“整體薪酬回報”機制中的另外五個要素分別有:字母B(Balance)兼顧工作和生活,比如可以提供靈活的考勤和年休假作為獎勵;字母C(Culture)企業文化和組織氛圍,比如資訊是否公開透明,是否允許自由表達意見等;字母D(Development)發展機會,比如獎勵參加培訓學習和研討班;字母E(Environment)完善勞動環境,和字母F(Frame)對具體行為的明確指示。《使命必達》為我們講解了行為科學管理法的三大利器——“MORS法則”、 “ABC模式”和“整體薪酬回報”機制。有效的運用這些方法,就可以讓大家既能實施行動,也能做到堅持,讓現有員工變得能幹。
按照傳統的看法,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理解。我聽到過不止一個老闆抱怨,雖然開出的工資越來越高,但是卻很難招到合適的員工,這裡有大量的空閒崗位卻沒人願意幹。而且,很多老闆根本不知道現在的人們在想什麼,批評考核對他們好像沒啥用,他們不願意加班加點,他們不想升職加薪,他們甚至一言不合就辭職。給你推薦一本書:《使命必達——百分之百實現目標的行為科學管理法》這本書首先為我們分析了這一現象——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口老齡化的形成,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正在不斷下降,很多崗位將越來越難招到新人。書中給的建議是,比不停的招新人更重要的是,要讓現有員工變得能幹。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事實證明,“只通過教育培訓,只改變員工的內在認識,就想提高行動力”是行不通的。行為科學管理法認為,真正創造價值、獲得結果的是人的行為,只有更多的去關注人的行為,讓人們持續的做出正確的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也是《使命必達》這本書提供的核心認知。本書作者石田淳是日本“行為科學管理法”的開創者,該方法不涉及任何精神理論,而是聚焦人的行為,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員工快速成長。到目前為止,石田淳出版了《帶人的技術》、《從行動開始》等數本管理類暢銷書籍,並且已經為600多家公司和上萬名商界精英提供了諮詢和培訓。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事情“做不好”的原因只有兩個——“不知道如何行動”和“不知道如何堅持”,下面要介紹的工具,都是在從 “方法”和“堅持”這兩方面入手,為提高行動力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案。一、運用“MORS法則”,讓行為更具體我們已經知道了,事情“做不好”的第一個原因是“不知道如何行動”。換言之,很多事情做不好,是因為指令非常的抽象,讓人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去做。很多指令經常是這樣的,諸如:大家要努力工作、我們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請簡單調查一下A公司的情況等等。這些類似於口號式的命令,背後的邏輯是“要讓大家自己去思考需要採取的行動”,這就導致了行為的迷茫。行為科學中的“MORS法則”,也被稱為具體性原則,介紹了可以讓行為更具體的四個維度: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見面時好好打招呼是很好的行為,但是到底怎麼做才算是好好打招呼了呢?我們可以把它分解成四個步驟:1.面帶微笑;2.正視對方;3.聲音洪亮,保證5米外也能聽到;4.點頭示意。你看,微笑、眼神、聲音、點頭,這些動作非常的明確,完全符合可計量、可觀察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人都熟悉了這四個步驟,那麼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的判斷出誰的打招呼方式是合格的,誰的是不合格的,進而每個人也都可以做到“好好打招呼”了。“MORS法則”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可以說所有涉及到行為的事情,都可以用它進行“行為分解”——諸如如何操作機械裝置、如何填寫報表、如何穿戴勞保用品,甚至如何進行行為檢查等,都可以具體的表達出來。把這些具體的行為固化下來,形成手冊,全員學習,這就解決了“不知道該怎麼行動”的問題。二、使用“ABC模式”,讓行為持續堅持事情“做不好”的第二個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堅持”。行為科學用“ABC模式”來解釋堅持行動的原理:“ABC模式”告訴我們,是先決條件A導致我們做出了行為B,是行為的結果C保證了行為B的持續進行。拿吃飯舉例子:我們之所以會有吃飯的這個行為,是因為有先決條件A——感到了飢餓,而我們吃飯帶來的結果是不餓了,正是這個“不餓了”的結果C保證了吃飯的行為B可以一直被持續。但是,比如洗澡這個行為帶來的結果是更餓,所以我們感覺到餓的時候一般不會去洗澡。“ABC模式”在理論層面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堅持去做一件事。事實上,在具體應用的時候需要我們關注的行為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多多益善的行為”,也就是為了完成目標需要增加的行為;第二種是“多餘行為”,也就是不創造價值的浪費行為,比如上班期間的閒聊等等;第三種叫做“對立行為”,是指那些做了會阻礙目標實現的行為。很明顯,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就要增加多多益善的行為,同時減少多餘行為和對立行為。三、建立“整體薪酬回報”機制,提高行為自覺性在一個組織裡面,我們很容易就能區分 “能幹的人”和“不能幹的人”,兩者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是否自覺的工作”。一種是“不得不工作”,另外一種是“內心驅動想要工作”,兩者的效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別。提高行為自覺性的關鍵,還是要從行為的獎勵或者結果入手,這和上面介紹的“ABC模式”是一致的。但是,促進行為獎勵的手段未必只是金錢。為了更有效的提高行為自覺性,保證目標的達成,我們必須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獎勵機制,這種機制就被稱之為“整體薪酬回報”機制。目前流行的“整體薪酬回報”機制包含六個要素,可以分別用字母A到字母F表示。其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字母A(Acknowledgement),感謝和認可——也就是當發現好的行為之後,一定要及時的認可、感謝和提出表揚。我們可以用“PST分析法”來判斷表揚的方式是否合理:“整體薪酬回報”機制中的另外五個要素分別有:字母B(Balance)兼顧工作和生活,比如可以提供靈活的考勤和年休假作為獎勵;字母C(Culture)企業文化和組織氛圍,比如資訊是否公開透明,是否允許自由表達意見等;字母D(Development)發展機會,比如獎勵參加培訓學習和研討班;字母E(Environment)完善勞動環境,和字母F(Frame)對具體行為的明確指示。《使命必達》為我們講解了行為科學管理法的三大利器——“MORS法則”、 “ABC模式”和“整體薪酬回報”機制。有效的運用這些方法,就可以讓大家既能實施行動,也能做到堅持,讓現有員工變得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