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唇下痣心上人戰
-
2 # 使用者804765234815
還流傳有這樣的傳說。話說清朝初年,有名廚師姓許,他最擅長的就是做醬雞、燻腸和烤腸,那味道,怎一個“香”字了得。當時人們就把這三樣命名為“烏鎮三珍”。據說附近的百姓為吃這三樣,每天會排幾十米長的隊。
後來,許廚師覺得給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單幹,這樣來錢也快,還可以將自己的手藝全都發揮出來。於是開了一家無名小店,稱為“許官醬雞店”,所售醬雞稱之為“許雞”。
吳語裡“許”和“死”同音,那“許雞”豈不就是“死雞”了。“許雞”如此暢銷,招來很多同行嫉妒的目光,他們開始大肆拿“死雞”做文章,硬說店主為了牟利,常貪圖便宜收購病雞,以次充好,欺騙顧客。
明人不做暗事,許廚師可不買賬,自己沒做虧心事,也沒有必要擔心什麼。因所開的作坊和店堂設在應家橋北堍下岸,宰殺活雞時都在隔壁“大橋洞”上操作,很多人會圍觀。謠言傳開後,他依然如故,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發生這件事後,許廚師覺得品牌形象很重要,就將“許雞”改為“五香醬雞”,店號改名“三珍齋”。習慣成自然,大家叫慣了兩個字,覺得“五香醬雞”非常拗口,於是就簡單稱之為“醬雞”。所以,在烏鎮,你說其中一個詞,大夥都知道,三珍齋有醬雞,醬雞就是三珍齋的。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花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幹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熟的雞肉,這就是叫花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