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愛地人

    董鼕鼕的創作並不“中國風”?

    董鼕鼕和陳曦總共為《扶搖》創作了五首歌曲。

    從釋出莫文蔚的主題曲《扶搖》,到徐佳瑩的片尾曲《一愛難求》,很多觀眾都對他們的創作提出了一個疑問:這是“中國風”?為什麼感覺不到“中國風”的強和烈?

    毫無疑問,作為一部大型的古裝劇,《扶搖》在OST的創作上,必須有“古風”。這和創作自由沒什麼關係,況且創作自由和限制,從來也都是一對親兄弟。比如你要是用純粹的Trap、Hip-Hop,或者Michael Jackson和James Brown那種Motown風格,去做《扶搖》的配樂……是不會有人誇你創新的。

    但同樣是必須用到“中國風”,董鼕鼕和陳曦在《扶搖》裡創作的歌曲,確實和之前大部分標誌性的“中國風”有點不同,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人會質疑這種“中國風”,聽起來“不正宗”。

    那麼說到“中國風”,你又會想到什麼?

    大部分的歌迷幾乎會有一種本能反應:比如編曲被民樂包圍,歌詞是唐詩宋詞,聽起來就有一種小橋流水或金戈鐵馬感覺的音樂。

    對吧。

    “中國風”究竟是什麼?

    不能否認大家所認知的那些約定俗成的“中國風”作品,不是“中國風”。

    但“中國風”這個概念,並不是有著嚴格邊界的,也並不是因為經典的傳播,就必須以經典的形態作為標準。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同一種配方、同一種製作、同一種加工、同一種味道,那麼“中國風”就和批次生產的流水線產品沒有任何區別。“中國風”不會有發展,音樂也不會有發展。

    說得虛一點,“中國風”其實是一種氣質,是一種可以區分現代感的氣質,一種偏傳統、偏古典的氣質復刻。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別說漢唐明清,就連民國長啥樣都不知道,很多時候,“中國風”其實就是一種想象力驅動下的創造。而每個人經歷與閱歷的不同,也決定了他們理解中的“中國風”不同,比如有的書生、有的市井、有的江湖、有的隱士、有的神怪。

    所以,《滄海一聲笑》是“中國風”,《東風破》也是“中國風”;《卷珠簾》是中國風,《鐵血丹心》也是“中國風”,還有現在你已經聽不懂的竇唯……同樣可以是“中國風”。

    《扶搖》的“中國風”叫內在美

    “中國風”是可以偏外在的,也是可以偏內在的。其實,董鼕鼕和陳曦為《扶搖》所創作的歌曲,無疑就是內在美的“中國風”。

    以《扶搖》裡一頭一尾兩首歌曲《扶搖》和《一愛難求》為例,它們強調的不是“中國風”形式的外在結構,而是追求一種人物內在型格。也可以這麼說,《扶搖》和《一愛難求》唱的都是扶搖本人。

    莫文蔚所唱的《扶搖》,就是那個“何以歷滄桑而明媚,自心中無有掙扎,扶風搖曳,自如縱橫”的扶搖。而徐佳瑩演唱的《一愛難求》,又是一個“夢為心囚,賜我愛著,半生著落”的扶搖。前者像是自傳,後者像是剪影,一首重演人生,一首刻畫愛情。

    值得一提的是,陳曦老師所填的歌詞,絕對不是那些新古典、甚至偽古典主義。古樸的文字間,有長卷、有近景,有壯闊、有內心……不服不行。

    至少,聽到莫文蔚和徐佳瑩這兩首歌曲,可以真正透過音樂,感受到扶搖本人,甚至還可以捕捉攝像鏡頭無法進入的內心死角。當音樂可以復刻扶搖本人,你還說這種音樂不是“中國風”,那這樣的邏輯,就無論如何說不通。

    同樣的,無論是徐佳瑩還是莫文蔚這兩位新老金曲天后,還是演唱《血如墨》的實力唱將張碧晨,她們在演唱上也並不是以某種“中國風”的行業標準去演唱。莫文蔚那種淡淡的灑脫,徐佳瑩那種細膩的訴說,張碧晨那種無畏的投入,更是歌手本人特點與劇中人互動、互換的結果。

    千萬不要說莫文蔚、張碧晨和徐佳瑩,唱得像她們自己就不是“中國風”了,其實古人是人,現代人也是人,時代不同,真性情卻是相通的。一首歌曲只有感情是真實的,它才是一切的基礎。至少《扶搖》、《一愛難求》和《血如墨》,都是活生生的歌曲。

    窗外有古風,內在真性情。

    《一愛難求》的風還在吹

    很多人覺得徐佳瑩的《一愛難求》,在創作和編曲上,“中國風”的風量不夠大。其實有時候判斷一首曲目,是不是“中國風”,並不是比笛子、琵琶、古箏的比例高不高,也不是看它到底有沒有用五聲音階去創作。

    比如竇唯的《豔陽天》,“子曰”樂隊的《第一冊》,可以瞭解下。這兩張專輯,都是用搖滾三大件來演繹民俗化“中國風”的經典專輯。另外像劉歡老師用多利亞調式改編《卷珠簾》,同樣也是這個道理。不一定融入傳統樂器,同樣能夠給你一種很中國的接地氣,這恰恰就是“中國風”的更高境界。

    不過,董鼕鼕老師的配備還是蠻全的。在歌迷於《扶搖》劇組官微上苦苦一求琵琶古箏版的同時,他還真就把劇裡出現的琵琶古箏版補進了OST原聲大碟裡,其他還包括女聲哼鳴版、大提琴與樂隊版,以及浪漫的鋼琴版。

    這樣一來,《一愛難求》就成了一首開放式的創作作品,你聽到了它的旋律,卻不知道它有多少個版本。

    無獨有偶,《一愛難求》的流傳,也讓它在網際網路平臺受到追捧。而這一次,《一愛難求》的被追捧方式也很高階。不僅僅是翻唱和短影片,很多古箏、琵琶愛好者,都紛紛將這首歌曲改成古箏版和琵琶版,並上傳到網路。

    曲還是那個曲,當樂器變換之後,你會發現《一愛難求》哪裡還是一首流行歌曲,分明就像是失傳多年的古曲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首相宣佈將於6月7日辭職,英鎊為何短線拉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