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水泊梁山,108好漢
10
回覆列表
  • 1 # 萌二青年

    水滸傳中的梁山,出自柴進之口。

    林沖雪夜山神廟之後,無路可去,問柴進:‘若得大官人如此接濟,教小人安身立命,只不知投何處去?’

    柴進回答:‘山東濟州管下有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里,中間是宛子城、蓼兒窪。’

    現在就是屬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個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3.5平方公里。

  • 2 # 夜小紫

    梁山泊的前身是大野澤,《尚書·禹貢》曾載:“大野既儲, 東原底平。”在上古時代,這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湖泊之一。

    但到了後世,黃河改道導致大野澤的來水減少,逐漸乾涸,到了南北朝時期,大野澤的壽命就走到了盡頭。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黃河災害增多,頻繁改道決口,因為大野澤已經乾涸,沒有辦法起到蓄洪的作用,所以很多洪水在原來大野澤的北部匯聚,這個地方就叫做梁山。

    北宋時期,黃河一帶的水患也十分頻繁,洪水不斷蓄積,使得梁山泊的面積劇增,時人記載“八百里水泊”,大概也是由於自然災害頻繁,當地百姓謀生艱難,淪為盜寇者眾多,才有了後世的許多故事。

    如上圖所示,梁山位於水泊北部,由於水域廣闊,天然具有地利。

    而到了後世,八百里梁山泊逐漸消失了。這也是由於黃河的走向。

    兩宋之交曾發生了宋軍想要以水當兵攻擊金兵的事件,公元1128年,杜充掘開大堤,導致了黃河奪淮入海。

    在這之後,由於黃河河道不從此路透過,來水減少,梁山水泊日漸乾涸,到元代就徹底消失了。

    到我們如今,常常會對《水滸傳》的描寫產生疑惑,瞭解了整個過程就不會如此了。

  • 3 # 珞珈山的貓

    自作打油詩一首《水滸》贊曰:

    八百里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單好漢。

    替天行道不足信,情同手足是真言。

    水滸尚存草莽氣,山東忠義重如山。

    往昔如水去東流,今朝美名天下傳。《水滸傳》雖對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故事確實多有虛構,但是書中提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確有其事。

    在今天的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至今保留著梁山文化。位於梁山縣內東南方向的梁山上依舊保留著宋江等人的生活遺蹟。山寨練兵場等等。只是這梁山附近的水域面積早已經縮小了很多。這曾經號稱八百里的水泊梁山,現如今早已經不復昔日盛況。卻依舊保留著曾經的梁山眾兄弟之間的那種情同手足、大仁大義。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感受水滸文化,義薄雲天的那種英雄豪氣。宋江本為宋朝時期流竄于山東西南地區的一股草莽綠林。呼嘯山林,影響深遠,最後被國家所滅。

    為何曾經遼闊的八百里水泊,現如今變的小了許多。其實原因有二:其一,歷史上的梁山水泊也並沒有八百里之盛。這裡面有作者寫作手法在裡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彼時的梁山水泊也是浩瀚無垠,蜿蜒曲折,暗流湧動,正是因為如此,八百里水泊才構成了梁山的第一道軍事屏障。使得官軍也毫無辦法,縱使使出渾身法術,也只能望洋興嘆。其二,黃河之患。眾所周知,黃河在歷史上水患不斷,經常改道,這不僅僅害苦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百姓。經常飽受黃患困擾,更是直接對下游的湖泊水系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且不說曾經的四瀆之一濟水因黃河奪其道而永遠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南邊的淮河因黃河改道而失去了入海口。而黃河下游的梁山水泊因為黃河的飄忽不定,泥沙沉積而變的越來越小。同樣受其所害的還有南四湖和東平湖。倘若大家有時間,歡迎去山東濟寧水泊梁山一遊。感受一下山東地區的風土人情,豪爽義氣。

  • 4 # 趙燕雲

      《水滸傳》嚴格意義上不是施耐庵的原創作品,它有兩個藍本,其中一個就是宋無名氏所作的《大宋宣和遺事》(因與宋江起義年代相距較近,文中仍然有許多可信之處),該書中對《水滸傳》裡的許多事件,如楊志賣刀、晁蓋等八人智取生辰綱、宋江怒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等都有非常細緻而傳神的描寫。

      最為不同的是《大宋宣和遺事》中寫楊志等十二人是先到太行山樑山泊落草為寇,後與晁蓋、宋江合兵一處。

      這裡出現了一個地名“太行山樑山泊”。

      我們知道今天山西境內太行山是山東山西兩省之“山”的由來,那麼《大宋宣和遺事》和《水滸傳》中的梁山到底在哪兒?

      實則《大宋宣和遺事》裡所說的太行山是指山東泰山。唐宋金元明諸代一定範圍內都曾將“太行“或“太行山”當做泰山的別稱。梁山泊原來具體位置應在今日山東泰安的東平湖一帶。“梁山”當指今山東梁山縣內之梁山。

      梁山本名“良山”。《史記·梁孝王世家》有孝王“北獵良山”的記載。“良山”改為“梁山”也是在漢代,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因梁孝王遊獵而賜。梁孝王劉武是漢文帝之子,漢景帝之弟,封梁王(也是梁園雖好中的梁園的主人)。據說劉武遊獵良山,暴病而亡,遂葬於良山,山名即易為“梁山”,漢景帝還為之樹碑。

      《大清一統志》載:“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遊獵於此而名。”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也記載:“梁山,本名良山,漢梁孝王嘗遊獵於此,因改為梁山。”

      一說是因光武帝劉秀為避叔諱而改。西漢設壽良縣,劉秀為避其叔父劉良諱改壽良縣為壽張縣,良山亦易名“梁山”。《山東通志·山川》記述:“梁山考縣本名壽良,因光武帝避叔諱改名壽張,則山(良山)之改良為梁以此。”

      我個人傾向第一種。有興趣的可讀我的解讀水滸傳與宋朝的拙作《知宋--從水滸看宋朝犄角旮旯》(即將上市銷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林黛玉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