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壯筆談

    讓大壯來回答吧!

    中國古代沒有電話,他們通訊聯絡的方式主要是透過驛站、馬匹來實現,常有“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說。然而“伯樂常有,千里馬不常有”,馬匹跑的再快,長距離通訊也是需要時間的,儘管中間有換乘,有驛站補給,如果此時敵軍騎馬突襲,等皇帝接到揍報,有所部署,往往已經先丟了N多城池,或者已經被劍指都城。

    此時,烽火臺作為險一種重要的通訊補充方式就應運而生。透過提前在沿線每隔幾十裡建造一系列烽火臺,用士兵駐守,事先放置柴薪,一旦有外敵來犯,迅速點燃,可以起到及時報警的作用(當時沒有霧霾,不像現在,可以看清)!也可以一定程度依據烽火臺構築的防禦工事延阻敵軍程序!

    當然,烽火臺的烽火是不能隨意點燃的,周幽王就曾經為博美人褒姒一笑,上演“烽火戲諸侯”的古代版狼來了的故事,結果搭上了性命,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隨地亂放煙火是不行的。

    到了唐代,烽火報警制度延續下來,史料記載:唐中宗、唐高宗都支援烽火臺的修建,唐朝境內和邊境一度達到1萬座烽火臺,當時也叫峰燧。每座烽火臺間隔30裡,置帥一人,副一人,還有兵卒若干人。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護、修繕和報警。其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規定,烽炬的多少應根據入侵敵軍的多少決定。

    唐朝規定,設在關內的烽燧,還須在每日初夜,放烽一炬,報告平安,稱“平安火”。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八日,安祿山攻破潼關,烽燧吏卒皆潰,“無人復舉火”,更無人騎馬入長安報信,然至夜暮,“平安火不至”,唐玄宗見此,判斷潼關失守,立即率領後宮、官員鼠竄,在叛軍攻入長安前,已經逃到了咸陽以東的望賢宮!

  • 2 #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說起安史之亂,那真的是大唐之疼。特別是風流皇帝唐明皇對安祿山寵信有加,斷然沒有想到,安祿山竟然是如此待他!

    真正的可悲。可嘆!可氣!

    那麼安祿山在攻破潼關時,那時沒有通汛工具,又沒人騎馬報信,唐玄宗是如何得知又提前逃走的呢?!

    這得說到秦始皇了。

    自從秦始皇修築了萬里長城,這個偉大的壯舉也就發揮了他偉大的的作用。為了相互兼顧和報信,不但在長城上修有瞭望口,還有射箭的垛口,更有報信的峰火臺!

    試想那時沒有通訊工具,一旦發現險情和敵情,危機時刻,如何報警和報信呢?!

    聰明的人想出了好辦法!那就是在峰火臺上報警!

    這個方法,從修築好萬里長城後一直沿襲!

    一旦發現敵情敵況,或是敵人進攻,就在峰火臺臺上燒煙。就是堆集柴火也包括蒐集幹了的牛糞馬糞一起燒,這樣火又大,煙又高,給遠方的同僚報警!

    這樣附近的,遠方的一看就知道了軍情,或加強防守,或是馳來增援,非常的準時和高效,在那個時候確實是明智之舉!

    當然,這個燒煙,裡面有大有文章,也是含義多多!

    燒一堆代表什麼?挨著燒三堆又代表什麼?都是有規定的,這樣利於讓同僚看到立即採取措施!

    所以安祿山攻破潼關,唐明皇也是透過這樣的報信才提前逃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報到證怎麼辦理轉正定級?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