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隸書的創造者為秦代程邈。
程邈,宇元岑,起初在一個縣衙裡當獄吏,後來因事得罪秦始皇,被幽禁於雲陽獄中。當時,由於中央政權集中,文書繁多,許多軍中急事往往因篆字難以速成而被延誤。程邈深知這是當務之急,早年他就發誓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傾注於文字的改革,因而他雖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悉心鑽研大小篆的書法。每一字他都用不同字型寫上數百個,然後從中選取最滿意的一個。經過十年精思苦索,他終於簡化了大小篆,創制出三千多個美觀實用的隸書。
《子游殘碑》
01隸書為什麼叫隸書
據《漢書·藝文志》和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代因官獄事多,文字冗繁,開始使用隸書,以趨簡約。這種比較簡約的字型,可能由程邈加以蒐集整理。它在秦代作為一種輔助字型,與小篆並行,至漢代遂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
隸書之名源於東漢,相對於篆書來說,它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髮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秦統一天下,李斯推出小篆作為天下一統的文字。對於專心研究著一種書寫簡便的字型的程邈很是不削一顧。李斯始終認為,那種輔助小篆而存在的,流行於社會底層的隸書是下里巴人的東西,不能與陽春白雪的小篆相提並論。但,當時訟案太多時,贏政整日疲憊於文案,見到那種快捷、方便、明辨的字型,產生好感也是自然的。問題是,如何來對待這件事, 贏政並不粗暴。
李斯想杜絕隸書,但他做不到!除了他個性中的軟弱,實施難度大是主要原因。贏政圖便捷,有趙高袒護,姚賈也不時告誡李斯:文字是符號,一種可見的語言。舊時販牲口的動剪子剪出的字,山貨販子畫下的簡捷的符號,都是一種文字。便捷社會流通的文字,就是需要陝捷書寫,官場與下層一些特定場合的記錄,如何能相提並論呢?姚賈告誡李斯,滅了程邈,還有陳邈、李邈、王邈,結果只會害了自己,不如許他存在,更襯托出小篆的高雅、優美、莊重、富麗。何樂不為?加之李斯明白贏政不是不贊成他的書同文,而是要補充不足。這是好事,自己也沒有阻撓的必要。於是,這種便捷於民間,流行於小吏的文字,便流行了起來,被稱為“隸”書!
《熹平石經》
02由篆到隸,由畫轉寫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
在中國書法史上,隸變構成一個重大書法文化事件,它橫亙春秋戰國到漢末整個上古書法史——其餘波甚至知道初唐才漸平息。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一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一用筆的侷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
前人稱篆書筆法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橫平豎直,均勻圓潤。字的結體規矩嚴謹,較少變化,可謂“畫字”。隸書則不然,它的點劃分明,粗細有致,波畫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用筆有方有圓,或方圓兼濟。結體或險峻跌宕,堅挺雄健,或秀麗工整,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意氣飛揚,可謂千變萬化,各臻其極。它在篆書直、曲筆畫上增加撇捺鉤挑點形成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被譽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由“畫字” 轉為寫字,是今文字之祖。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衛恆《四體書勢》
秦隸和漢隸,秦隸指的是戰國、秦到西漢初期的隸書,又稱之為古隸。我們通常所說的漢隸, 是指西漢武帝時期至東漢時期的隸書。
秦代隸書被稱之為古隸、秦隸。字型還帶有濃厚的篆書意趣,形體上又與篆書已經明顯不同,由長方變正方或扁方,強調橫畫。書寫時中側鋒並用,提頓分明,使轉流動,收筆露出磔意。依靠省略、假借、合併部首等快寫手段來破壞和肢解原有的漢字結構和用筆方式,並在變化中形成自己的規律。
到了兩漢才是隸書真正的成熟時期,它取代了篆書成為漢代最主要的書體。隸書在漢代受到厚葬之風的影響,碑刻成為隸書的主要載體,同時,摩崖刻石,包括一些簡牘帛書也是非常的盛行,所以在這個時期,湧現出大批優秀的作品。
然,魏晉以後,隸書的發展已沒有太多的餘地,在標準化樣本隸書《熹平石經》的影響下, 體態大小一律,橫平豎直,工整而且規矩,點劃拘謹刻板,蠶頭燕尾和波磔挑法千篇一律,基本上都在往工整規矩的路上滑行。
直至明末清初,由於金石考據之風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銘漸多,在書法界形成了碑學的革新浪潮。由於碑學的崛起,因而篆隸日益為世人所重,書法紛學漢碑,出現了一批精擅隸書的高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契機,促成了隸書在清一代的枯木逢春,使清代隸書成就超越唐、宋,成為繼漢隸後的又一高峰。
相傳隸書的創造者為秦代程邈。
程邈,宇元岑,起初在一個縣衙裡當獄吏,後來因事得罪秦始皇,被幽禁於雲陽獄中。當時,由於中央政權集中,文書繁多,許多軍中急事往往因篆字難以速成而被延誤。程邈深知這是當務之急,早年他就發誓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傾注於文字的改革,因而他雖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悉心鑽研大小篆的書法。每一字他都用不同字型寫上數百個,然後從中選取最滿意的一個。經過十年精思苦索,他終於簡化了大小篆,創制出三千多個美觀實用的隸書。
《子游殘碑》
01隸書為什麼叫隸書
據《漢書·藝文志》和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代因官獄事多,文字冗繁,開始使用隸書,以趨簡約。這種比較簡約的字型,可能由程邈加以蒐集整理。它在秦代作為一種輔助字型,與小篆並行,至漢代遂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
隸書之名源於東漢,相對於篆書來說,它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髮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秦統一天下,李斯推出小篆作為天下一統的文字。對於專心研究著一種書寫簡便的字型的程邈很是不削一顧。李斯始終認為,那種輔助小篆而存在的,流行於社會底層的隸書是下里巴人的東西,不能與陽春白雪的小篆相提並論。但,當時訟案太多時,贏政整日疲憊於文案,見到那種快捷、方便、明辨的字型,產生好感也是自然的。問題是,如何來對待這件事, 贏政並不粗暴。
李斯想杜絕隸書,但他做不到!除了他個性中的軟弱,實施難度大是主要原因。贏政圖便捷,有趙高袒護,姚賈也不時告誡李斯:文字是符號,一種可見的語言。舊時販牲口的動剪子剪出的字,山貨販子畫下的簡捷的符號,都是一種文字。便捷社會流通的文字,就是需要陝捷書寫,官場與下層一些特定場合的記錄,如何能相提並論呢?姚賈告誡李斯,滅了程邈,還有陳邈、李邈、王邈,結果只會害了自己,不如許他存在,更襯托出小篆的高雅、優美、莊重、富麗。何樂不為?加之李斯明白贏政不是不贊成他的書同文,而是要補充不足。這是好事,自己也沒有阻撓的必要。於是,這種便捷於民間,流行於小吏的文字,便流行了起來,被稱為“隸”書!
《熹平石經》
02由篆到隸,由畫轉寫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
在中國書法史上,隸變構成一個重大書法文化事件,它橫亙春秋戰國到漢末整個上古書法史——其餘波甚至知道初唐才漸平息。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一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一用筆的侷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
前人稱篆書筆法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橫平豎直,均勻圓潤。字的結體規矩嚴謹,較少變化,可謂“畫字”。隸書則不然,它的點劃分明,粗細有致,波畫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用筆有方有圓,或方圓兼濟。結體或險峻跌宕,堅挺雄健,或秀麗工整,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意氣飛揚,可謂千變萬化,各臻其極。它在篆書直、曲筆畫上增加撇捺鉤挑點形成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被譽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由“畫字” 轉為寫字,是今文字之祖。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衛恆《四體書勢》
秦隸和漢隸,秦隸指的是戰國、秦到西漢初期的隸書,又稱之為古隸。我們通常所說的漢隸, 是指西漢武帝時期至東漢時期的隸書。
秦代隸書被稱之為古隸、秦隸。字型還帶有濃厚的篆書意趣,形體上又與篆書已經明顯不同,由長方變正方或扁方,強調橫畫。書寫時中側鋒並用,提頓分明,使轉流動,收筆露出磔意。依靠省略、假借、合併部首等快寫手段來破壞和肢解原有的漢字結構和用筆方式,並在變化中形成自己的規律。
到了兩漢才是隸書真正的成熟時期,它取代了篆書成為漢代最主要的書體。隸書在漢代受到厚葬之風的影響,碑刻成為隸書的主要載體,同時,摩崖刻石,包括一些簡牘帛書也是非常的盛行,所以在這個時期,湧現出大批優秀的作品。
然,魏晉以後,隸書的發展已沒有太多的餘地,在標準化樣本隸書《熹平石經》的影響下, 體態大小一律,橫平豎直,工整而且規矩,點劃拘謹刻板,蠶頭燕尾和波磔挑法千篇一律,基本上都在往工整規矩的路上滑行。
直至明末清初,由於金石考據之風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銘漸多,在書法界形成了碑學的革新浪潮。由於碑學的崛起,因而篆隸日益為世人所重,書法紛學漢碑,出現了一批精擅隸書的高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契機,促成了隸書在清一代的枯木逢春,使清代隸書成就超越唐、宋,成為繼漢隸後的又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