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一場決定蘇德戰場命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另一場決定非洲戰場格局的阿拉曼戰役也即將拉開帷幕。這兩場幾乎同步進行的戰爭,在程序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均以“閃擊戰”開始,雙方進入對峙,最後德軍撤退。
這些相似的背後,大多數朋友都會認為德國的失敗要歸咎於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但很少有人知道,德軍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希特勒戰略上的錯誤和瞎指揮。換句話說,蘇德戰爭爆發前沒有拿下非洲,迫使英國投降是最大的敗筆。
德國在橫掃西歐後,就剩下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了。此時,讓希特勒倍感驕傲的是,他擁有了在當時實力最強的軍事力量。波蘭一個月滅亡,法國也不戰而降,就連叫囂死不投降的英華人也被趕回了老家。
在他看來,只要徹底封鎖島國,憑藉德軍強大的實力,倫敦投降是遲早的事情。這種戰略構想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從整個二戰程序來看,如果英國投降,無論是入侵蘇聯或者幫助墨索里尼進攻埃及,都將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但他卻沒有做到徹底封鎖,給英華人留下了一絲生機。
首先,德國海軍實力不如老牌的海洋帝國。皇家海軍的實力在當時的歐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是最強的。雖然德國的陸軍和空軍實力很強,但海軍的發展相對滯後。實力不濟,自然不敢貿然出動,也就有了大不列顛空戰,雙方在空中進行鏖戰,但德國海軍始終不敢露頭。
空軍的比拼,曾一度讓島國軍隊有些吃不消。雖然德軍潛艇的“狼群戰術”戰績頗豐,但依然無法完全阻擋美國的援助物資運抵倫敦。更何況英國對非洲的控制,確保了蘇伊士運河的安全,這條物資生命線成為他們頑強到底的根本。
其次,重視程度不高。義大利攻擊北非失利,向德國求援。希特勒爽快答應的背後,其實就是看清了地中海對英倫三島意味著什麼。一旦佔領北非,不僅可以徹底掐斷英國的生命線,逼其就範,而且還可以在側翼對蘇聯進行威脅。
於是,他選派了能征善戰的隆美爾前往北非,目的就是要奪得地中海的控制權,但僅僅派出了不到3萬的精銳,連同被打蒙的7萬意軍,向埃及和蘇伊士運河進攻。相對英國來說,丘吉爾十分重視北非戰局,在國內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不斷派出共計20多萬的遠征軍。
當然,英軍的前期表現確實差強人意,在隆美爾的打壓下不斷地後退。這些,都讓希特勒想當然地認為埃及指日可待,也就沒有派更多的兵力和裝備,把軍事準備的重心放在了東線。
但隨著美國的大力支援和皇家海、空軍不斷地對德軍補給線進行打擊,隆美爾的腳步終於停了下來,雙方形成對峙,不得不進行消耗戰和陣地戰,最終沒有徹底斬斷英國賴以生存的蘇伊士運河,給盟軍反攻非洲留下了最後的前進基地。
一是,德軍的恩尼格碼機可以說是當時最先進的密碼系統,它擁有複雜的演算法結構和加密措施,不易仿製和破解,一度成為德華人的驕傲,他們對自己的這項發明很有信心。殊不知,英國透過多年的研究,早已掌握這套密碼系統。
之所以沒能從一開始就將德意聯軍趕出非洲大陸,這是因為按照希特勒的戰略部署,先穩定非洲局面,而後伺機進攻埃及。這些情況,倫敦的情報機關第一時間就掌握了,於是英軍依然採取進攻態勢,並沒有進行必要的防禦準備。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隆美爾面對這樣一個完全可以自由發揮他軍事才能的機會,怎肯輕易放過?於是,常常是有令不止、不按常理出牌,主動出擊。也就是說,倫敦所得到的情報並不是準確的資訊,也就有了隆美爾所向披靡的戰績。
二是,義大利軍隊的糟糕表現掩蓋了洩密帶來的後果。德意兩軍彼此誰也看不上誰,在德軍眼裡,意軍就是“打醬油”,逢戰必敗的“豬隊友”。往往戰場上的失敗,他們都會歸咎於義大利人,卻很少有人關注密碼是否安全。
更何況是聯合作戰,彼此的不信任轉移對密碼洩密的關注。例如:非洲軍團的海上補給線是由義大利海軍負責,而油料供應是德國負責。於是,每當海上運送的補給遭到攔截時,就會出現相互埋怨和推諉的現象,甚至隆美爾認為是義大利內部的叛徒出賣了情報。
自認為是軍事天才的希特勒自接管軍事指揮後,憑著一腔妄想,要麼拼命進攻、要麼玩命死守,全然不按合理的戰術進行有效的戰鬥。非洲戰場也是一樣,當隆美爾順利攻佔託布魯克港後,又一次干涉軍事指揮,讓其無所適從。
同時,越來越糟糕的後勤,以及越來越長的補給線,讓隆美爾有了一絲擔憂,有了撤退的意願,但遭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反對,在他們看來,只要不停地攻擊,埃及勢在必得。為了穩住他,急忙給其增派部隊和給養,但實際上,運抵的總數並不多。
阿拉曼戰役開始不久,雖然非洲軍團給對手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但自己的損失也不小。於是,隆美爾故伎重演,下令撤退,眼看部隊已經脫離接觸,可以安全撤退時,正為兵敗斯大林格勒而惱怒的希特勒,一紙電報硬是逼著非洲軍團重返戰場,錯過了保全有生力量的最佳時機。
當然,盟軍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德軍內部出了問題。蒙哥馬利在強大後援的支援下,與對手打起了一戰時期盛行的“塹壕戰”、“陣地戰”,客觀上確實消耗了德意聯軍的實力,但從戰術角度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如果有的話,也就是十分重視對對手情報的分析。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
1942年10月,一場決定蘇德戰場命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另一場決定非洲戰場格局的阿拉曼戰役也即將拉開帷幕。這兩場幾乎同步進行的戰爭,在程序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均以“閃擊戰”開始,雙方進入對峙,最後德軍撤退。
這些相似的背後,大多數朋友都會認為德國的失敗要歸咎於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但很少有人知道,德軍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希特勒戰略上的錯誤和瞎指揮。換句話說,蘇德戰爭爆發前沒有拿下非洲,迫使英國投降是最大的敗筆。
德軍的實力被過於高估。德國在橫掃西歐後,就剩下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了。此時,讓希特勒倍感驕傲的是,他擁有了在當時實力最強的軍事力量。波蘭一個月滅亡,法國也不戰而降,就連叫囂死不投降的英華人也被趕回了老家。
在他看來,只要徹底封鎖島國,憑藉德軍強大的實力,倫敦投降是遲早的事情。這種戰略構想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從整個二戰程序來看,如果英國投降,無論是入侵蘇聯或者幫助墨索里尼進攻埃及,都將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但他卻沒有做到徹底封鎖,給英華人留下了一絲生機。
首先,德國海軍實力不如老牌的海洋帝國。皇家海軍的實力在當時的歐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是最強的。雖然德國的陸軍和空軍實力很強,但海軍的發展相對滯後。實力不濟,自然不敢貿然出動,也就有了大不列顛空戰,雙方在空中進行鏖戰,但德國海軍始終不敢露頭。
空軍的比拼,曾一度讓島國軍隊有些吃不消。雖然德軍潛艇的“狼群戰術”戰績頗豐,但依然無法完全阻擋美國的援助物資運抵倫敦。更何況英國對非洲的控制,確保了蘇伊士運河的安全,這條物資生命線成為他們頑強到底的根本。
其次,重視程度不高。義大利攻擊北非失利,向德國求援。希特勒爽快答應的背後,其實就是看清了地中海對英倫三島意味著什麼。一旦佔領北非,不僅可以徹底掐斷英國的生命線,逼其就範,而且還可以在側翼對蘇聯進行威脅。
於是,他選派了能征善戰的隆美爾前往北非,目的就是要奪得地中海的控制權,但僅僅派出了不到3萬的精銳,連同被打蒙的7萬意軍,向埃及和蘇伊士運河進攻。相對英國來說,丘吉爾十分重視北非戰局,在國內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不斷派出共計20多萬的遠征軍。
當然,英軍的前期表現確實差強人意,在隆美爾的打壓下不斷地後退。這些,都讓希特勒想當然地認為埃及指日可待,也就沒有派更多的兵力和裝備,把軍事準備的重心放在了東線。
但隨著美國的大力支援和皇家海、空軍不斷地對德軍補給線進行打擊,隆美爾的腳步終於停了下來,雙方形成對峙,不得不進行消耗戰和陣地戰,最終沒有徹底斬斷英國賴以生存的蘇伊士運河,給盟軍反攻非洲留下了最後的前進基地。
過於相信自己的密碼。一是,德軍的恩尼格碼機可以說是當時最先進的密碼系統,它擁有複雜的演算法結構和加密措施,不易仿製和破解,一度成為德華人的驕傲,他們對自己的這項發明很有信心。殊不知,英國透過多年的研究,早已掌握這套密碼系統。
之所以沒能從一開始就將德意聯軍趕出非洲大陸,這是因為按照希特勒的戰略部署,先穩定非洲局面,而後伺機進攻埃及。這些情況,倫敦的情報機關第一時間就掌握了,於是英軍依然採取進攻態勢,並沒有進行必要的防禦準備。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隆美爾面對這樣一個完全可以自由發揮他軍事才能的機會,怎肯輕易放過?於是,常常是有令不止、不按常理出牌,主動出擊。也就是說,倫敦所得到的情報並不是準確的資訊,也就有了隆美爾所向披靡的戰績。
二是,義大利軍隊的糟糕表現掩蓋了洩密帶來的後果。德意兩軍彼此誰也看不上誰,在德軍眼裡,意軍就是“打醬油”,逢戰必敗的“豬隊友”。往往戰場上的失敗,他們都會歸咎於義大利人,卻很少有人關注密碼是否安全。
更何況是聯合作戰,彼此的不信任轉移對密碼洩密的關注。例如:非洲軍團的海上補給線是由義大利海軍負責,而油料供應是德國負責。於是,每當海上運送的補給遭到攔截時,就會出現相互埋怨和推諉的現象,甚至隆美爾認為是義大利內部的叛徒出賣了情報。
希特勒的瞎指揮導致徹底失敗。自認為是軍事天才的希特勒自接管軍事指揮後,憑著一腔妄想,要麼拼命進攻、要麼玩命死守,全然不按合理的戰術進行有效的戰鬥。非洲戰場也是一樣,當隆美爾順利攻佔託布魯克港後,又一次干涉軍事指揮,讓其無所適從。
同時,越來越糟糕的後勤,以及越來越長的補給線,讓隆美爾有了一絲擔憂,有了撤退的意願,但遭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反對,在他們看來,只要不停地攻擊,埃及勢在必得。為了穩住他,急忙給其增派部隊和給養,但實際上,運抵的總數並不多。
阿拉曼戰役開始不久,雖然非洲軍團給對手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但自己的損失也不小。於是,隆美爾故伎重演,下令撤退,眼看部隊已經脫離接觸,可以安全撤退時,正為兵敗斯大林格勒而惱怒的希特勒,一紙電報硬是逼著非洲軍團重返戰場,錯過了保全有生力量的最佳時機。
當然,盟軍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德軍內部出了問題。蒙哥馬利在強大後援的支援下,與對手打起了一戰時期盛行的“塹壕戰”、“陣地戰”,客觀上確實消耗了德意聯軍的實力,但從戰術角度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如果有的話,也就是十分重視對對手情報的分析。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