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歐成聊股
-
2 # 擒史皇
而可樂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傳到中國了,並且那個時候喝可樂感覺是一種很開心的事情,也是一種很有面子的事情,因為三塊錢算是挺貴的。
不過可樂不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能看到可樂界的兩位大佬還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並且如今在芬達也挺火的,而且這些可樂換過很多包裝,也一直是走在時尚領域的前沿的,還換過很多明星代言,請的也都是如今最火爆的,他們看起來真的挺土豪的。
但是我們看看他們的價格,卻還是三塊錢,並且就算是新出的芬達也是三塊錢的樣子,在有些地方甚至是2.5元也能買到芬達,這個價格可以說很划算了,但是就只賣三塊錢,經濟學中都有講。如果你將你掙的錢都存起來,那麼差不多七年後,你會發現,他的價值只是七年前的一半了。
如今的經濟不斷增長,所以物價也漲得很快,而什麼可樂卻沒有漲價了?並且也總是有人說,可口可樂的配方世界上只有三個人知道,所以,這可樂還是挺有價值的一樣美食啊。
其實可樂不漲價也是因為可樂的造假本身就很低,當然,所有的盈利最後都是為了能掙錢,而如今的可樂價格便宜,三塊錢一瓶,是大家都能消費的,我們也發現,可樂升級一般是在包裝上面動手腳,口味一直是原來的口味。
而三塊錢這個定價雖然便宜,但是可樂早已平民化,不是以前那個國外天天吹噓的食物了,價格便宜,銷售的產量也會越大,不漲價也是因為這個吧。
-
3 # 未泯雙瞳
其實如果真的瞭解可口可樂,你會發現可口可樂從進入中國以來,售價非但沒漲,反而還降價了,不談最早1927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可口可樂進入新中國的時間是1978年與中糧達成合作一直至今。1981年4月份,可口可樂在北京投產,當時的售價是0.45元一瓶,且是現在幾乎見不到的200ML玻璃瓶包裝的可口可樂,而198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37元/年。如果以201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年核算,從購買力角度核算,可口可樂在2019年的售價比38年前單瓶降低了7.24倍。
為什麼可口可樂能夠做到多年來不漲價,首要原因是其單位成本非常低要知道在今時今日,一切物價都在飛漲的時候,有一件消費品多年來卻從未漲價,這是一件看似很神奇的事。但其實對於快消品來說,尤其是飲料來說,足夠低的單位成本才能夠獲取較大利潤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事。可口可樂的主要原料是水、二氧化碳、白砂糖、焦糖色、磷酸等,從這些配料中我們能夠得知,這些都是工業生產極易獲取和加工的原料,生產成本自然非常低。
有資料顯示,可口可樂每500ML飲料的(不算包裝)成本大約只在0.07元左右,而包含包裝費用在內的成本一瓶的成本也不過在0.3元左右。當然對於快消品公司來說,貴的從來都不是產品,而是物流、營銷、渠道以及各種辦公成本,但足夠低的生產成本確是保障毛利潤空間的基本條件。從這個角度說,國內很多飲料的成本是要高於可口可樂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內飲料現在越賣越貴的原因。
可口可樂今天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銷量+渠道的立體地位做快消品,即便你零成本,一瓶也只能賺極少的利潤,以可口可樂為例,即便產品是白來的,你最多也才賺3元/瓶。所以大家都明白,快消品企業最重要的就是銷量,作為財富500強之一,可口可樂擁有全球48%的飲料市場佔有率。也就是說全球近一半的飲料市場被可口可樂公司壟斷,這也使得其每年生產和銷售的飲料銷量巨大,從而可以實現在全球各個地區建廠和生產的要求,因為只要有足夠的需求,那麼投資建廠就必然有足夠的回報。
而與全球巨大的銷量對應的,是可口可樂已經滲透到全球每個角落的銷售渠道,小到每個街角的副食店,大到每一個綜合性商超、機場、火車站、商業場所,只要有飲料銷售的地方,你就不會見不到可口可樂。可以說,如果有一個地方只有某一種飲料在銷售,那麼幾乎就會是可口可樂。可以說可口可樂的銷售觸角已經伸向了所有能夠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
巨大的銷量可以讓可口可樂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售價長時間銷售,因為足夠大的出貨量使得每一瓶產品在非生產成本外攤薄的成本極低。如果每一瓶可口可樂的生產成本是0.3元,那麼可能加上物流、營銷、渠道以及各種開支,每一瓶的可口可樂成本也才0.5元左右,那麼3元錢的售價已經能夠提供非常充足的利潤了。
多年不漲價其實是可口可樂真正強大的表現,用售價建立足夠強大的壁壘,使得其更大不可替代很多人可能覺得,雖然可口可樂賣3元/瓶的售價已經非常便宜,但以今時今日可口可樂的品牌力即便漲價只要幅度不太大也依然不會影響其地位且能夠獲取更多的利潤,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其實可口可樂不這麼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其巨大的市場份額使得他能夠站在這個售價巋然不動,但其他品牌卻很難做到,越來越高的物流、渠道、人工等各方面成本讓其他飲料品牌無法將售價壓制到3元/瓶甚至更低,因為其它品牌沒有那麼大的銷量導致成本無法像可口可樂攤薄的如此低,所以越賣越貴,而與此同時,可口可樂卻保持著3元/瓶的售價不動,這就是使其建立了最大的競爭壁壘“售價”。當最經典的飲料以最便宜的售價長期保持供應,當然就能夠保持銷量的長期穩定,即便全球飲料市場飽和甚至因為很多人因為健康原因開始減少飲料的購買,也都沒能對可口可樂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被減少需求的大都是其它品牌,人們只要還在喝飲料腦海中首先出現的還會是“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的消費群體是多樣化的,但作為快消品必須是每個人都能消費的雖然可口可樂的消費群體是部分階層不分收入的,甚至股神巴菲特就是可口可樂最大的粉絲,但作為快消品你的售價必須足夠低才能夠獲取足量市場。美國近年來肥胖率越來越高,被很多人認為是垃圾食品攝入過量,糖分攝入過大,這其中不能不說可口可樂功不可沒,因為窮人大多消費不起高階食品,使得工業化加工的食品廣受歡迎,因為這些食品既便宜又好吃(喝)。但畢竟全球大多數人都是窮人,資本的過度集中也使得類似可口可樂的產品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當全球99%的資產集中在1%的人手中時,大眾消費得起的大眾化產品才是市場最大的需求。所以可口可樂深得人心,好喝加便宜就是王道。
品牌化基礎上,真正讓可口可樂實現增長的,會是那些新的產品線可口可樂目前產品線眾多,真正保持在3元售價的就是最經典的飲料系列,可口可樂、雪碧、芬達以及對應的無糖版本。但其實,可口可樂推出的諸多新品和其它子品牌在銷售的產品售價各有不同,這些產品雖然銷量總體而言沒有經典系列多,但卻很好的補充了可口可樂的產品多樣性以及提高其利潤空間的作用。
目前可口可樂在全球擁有超過160種飲料,覆蓋碳酸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水產品、功能性飲料等,還包括以可口可樂系列為基礎的可口可樂系列飲料,包括健怡、高纖、咖啡可樂等等,這些也都幫助可口可樂品牌拓展了市場並且變相拉高了客單價。
相信作為飲料業巨頭,掌控者大量市場份額的可口可樂未來還會通過其強大的品牌實力繼續創造子品牌及擴充套件其產品線,但經典的普通可口可樂將依然一如既往的保持在低價位銷售很久很久。
-
4 # 吃女
首先 可樂這個飲料我敢打賭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根本沒認清 即使是多個科學事實證明可樂是很健康的很安全的飲料 但是還是有很多瞎子寧願不看這些事實也要去信那些媒體的狗屁謠言 就這麼說吧 可樂不會殺精(這謠言太可笑了) 不會造成骨質疏鬆(這謠言更搞笑 每天要喝一百罐可樂才會造成骨質疏鬆 不信的請去查)可樂說白了就是加氣的糖水 甚至含糖量根本沒某些狗屁博主發的視訊那麼高 請問哪個糖水加熱了水蒸發了不是大片糖漿的?太可笑了吧 所以中國可樂為什麼會被造謠
因為那時候可樂壟斷了中國飲料市場 就跟肯德基漢堡包一樣壟斷市場 所以媒體就造謠來降低這兩樣的市場佔有率 漢堡包快餐的謠言造的更狠更噁心 這裡請大家自己查去
中國媒體已經噁心到這種地步了 中國群眾又是一群專家說什麼就是什麼的傻子(這次肺炎也是這樣) 導致可樂的市場率並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在中國想象的那樣高 雖然每個商鋪都有可樂 但是其他地方還是非常不健康卻沒有被造謠的奶茶 各種亂七八糟的飲料居多
可口可樂全世界的需求量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 中國這裡卻在緩慢的下滑 這是可悲的
-
5 # 財經多知道
嘿,巧了,我職業生涯的初期就和可口可樂有很深的淵源。正好可以講講這個話題。當然,由於保密協議,我沒辦法說出太細節的東西,主要只能解讀一下公開資料。
大家都可以翻開自己的可口可樂配方表,上面清晰的列明瞭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因為畫面太糊,我來翻譯一下
由“可口可樂”商標持有人可口可樂公司授權以下裝瓶廠出品:中糧可口可樂飲料(山東)有限公司。
實際上就是可口可樂拿著商標,授權給加工廠(中糧可口可樂山東、可口可樂裝瓶商東莞等工廠)加工可樂,再通過可口可樂與中糧或者其他合作伙伴的合資公司(例如中糧可口可樂山東等)對外進行銷售。
所以,你只看可口可樂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你會發現他的毛利很高,而且幾乎也不受到價格漲跌、成本上升的影響:因為他是收品牌費的,你可以把他當做廣告公司。當然這個品牌費可能不直接體現為品牌費,名字可能是“原液材料”、“技術使用費”、“諮詢費”等等。
然後各家可口可樂裝配商公司和銷售公司,他們的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不公開的,所以你並不能知道成本上升對他們有什麼影響。不過,據我所知,的確日子是不好過的。但是有幾個辦法可以緩解成本上升的危機。
(1)成本優化
這個詞有很廣泛的含義,包括但不限於
1、部分朋友提到的,容量變小,600ml變成550ml再變成500ml。這部分可以節約液體和外包裝的成本
2、降低包裝用量,實際上包裝(瓶胚、塑膠模、瓶蓋)等成本可能佔到總成本一半以上。你會觀察到最近幾年可口可樂的瓶子越來月薄,這就是成本優化的結果
3、固定生產線滿負荷生產,在過去可口可樂銷量可能不大。一條一億元的生產線每年沒有飽和運作,只生產1億瓶可樂,現在飽和生產10億瓶,攤到每一瓶的生產線折舊費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
4、土地、廠房的攤銷完成。可口可樂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國公司,大部分土地、廠房可能都是在20、30年前完成,在今天大部分的廠房已經摺舊完畢,折舊壓力大幅度降低
5、削減人工,不斷改善自動化水平,減少使用工人。同時降低福利待遇,在1990年代進可口可樂工廠可以說福利很好,現在只能說非常一般了。
(2)收入優化
其實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可口可樂這幾年也在不斷推出新產品比如冰露山泉、雅哈咖啡、水動樂等等,這也是為了提升裝瓶商收入。
以上就是可口可樂(品牌方)以及可口可樂裝瓶商廠家為什麼不漲價也能過下去的原因。希望對您有幫助
-
6 # 超級自駕遊
這個問題問的,在日化領域,你們可能都不太清楚,它的製造成本特別低,最大的成本應該就是宣傳成了,飲料也是如此,可樂賣三塊錢,你知道都是由什麼製造而成,其實特別的簡單,就是食品新增劑,還有水攪和起來,做過生產的都知道,一個瓶蓋應該在一分錢到三分錢之間,一個塑料瓶,成本應該在一毛錢左右,那點飲料,我估計也就是一毛錢左右的成本,三毛錢墊底。
賣三塊錢,都是十倍以上的純利潤,這個純利潤是指毛利,再加上營銷成本,渠道成本,差不多賣三塊錢,因為可口可樂,執行的還是代理制,那麼每一層都要剝皮,賣到三塊錢也差不多,關鍵是每天的銷量那麼大,想一想利潤是多少?
去過歐洲的朋友,都清楚,那邊的礦泉水要比可樂貴得多,一瓶礦泉水至少幾美元,或者幾歐元,而可樂最便宜,為什麼,因為那邊的淡水資源,更昂貴,再次說明,可樂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想一想是不是如此?
還有日化產品,你說一筒牙膏,它的成本是多少,全部的包裝,再加上牙膏,不會超過五毛錢,這是他的純成本,再加上製造成本等等,也不會超過七八毛錢,然而他們卻賣多少錢,現在少說都是十塊以上,甚至十幾塊20幾塊,有些直銷品牌,更凶,一桶牙膏能賣到三四十,良心,什麼是良心,絕對的暴力行業,任何的概念都不能掩蓋,日化行業的暴利,包括飲料之類的等等。
-
7 # 老徐說事999
這些不難理解,就拿汽車輪胎來講,
現在價格跟十幾年前差不多,有些比那時候還便宜,
不是成本沒有增長,而是利潤空間在降低,
十幾年前做這行的少,利潤高,現在做的多了,
都在拼價格降低利潤,但是車多了,
總體上還能生存,就像以前喝可樂的人少,
現在條件好了,喝可樂都能喝起了,銷量大了,
雖然利潤低了,整體總的利潤還可以。
其實,終端供應價格一直再漲,只能說終端零售利潤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一般來說飲料利潤大部分再50%左右,
但是可口卻越來越低。去年5月,
浙江區域要求500ml版本零售價漲到3.5元
但是地下食雜店卻不動銷了,都去買3元600ml的百事了,
無奈大部分地區依舊3元在賣。而且現在競爭越來越大,
再者現在的可樂感覺沒有以前口感醇厚了,
以前和幾口那個氣往上衝很爽,現在一瓶喝完都不會,
除非是一口氣喝完,感覺沒以前烈了,
以前瓶子看起來完全不透明,
現在同樣的條件下看起來暗紅色有點小透明,
應該是暗地裡節約成本了吧。
其實是漲了,只是漲幅不大。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而已。
容量縮了,記得以前不管是百事還是可口可樂都是600ml一瓶的,
現在容量只有500了。十年前價格是2.5元,
現在是3元。所以還是漲了…………
-
8 # 老王說品牌
可口可樂長期保持500ml瓶裝,3元每瓶不漲價,背後是有重大戰略目的做支撐的。
1.將可樂的平均毛利率保持在一個穩定水平,可以遏制潛在競爭對手進入。一旦提價,可能會拉高可樂毛利,導致資本擁入,出現其他可樂品牌,對可口可樂來說是不利的。
2.用3元價格帶,牽制替代品,即其他飲料。如果其他飲料比如說康師傅紅綠茶漲到4元每瓶,可能會因為價格高,消費者自動來選擇可樂。也有可能,礦泉水漲到3元每瓶,會把礦泉水的消費者引導到可樂上面來。所以,可口可樂不動價格,其他品牌也不敢輕易動價格。其他品牌如果漲價,可樂不漲,其他品牌漲價是不明智的。
3.如果漲價,一般不會直接在老產品上動價格。方法很多:比如說,減少容量,價格不變,也是在變相漲價。另外就是,推出新包裝,主打“無糖”或者其他價值概念,來提價。
4.可樂的原材料其實挺簡單的,汽水+焦糖+塑料瓶。 這三個原材料成本確實挺低廉的,過了十多年漲幅也不大,沒有很嚴重的影響到生產成本,所以可樂沒有考慮漲價。
關注老王,帶你深度洞察品牌背後的策略!
-
9 # 老韭菜不想被割
十幾年來,我們周身接觸到的商品似乎都在漲價,一個包子的價格翻了5倍,一頓早飯從2元變成了10元,通貨膨脹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讓人們認為商品價格的上漲才是理所應當,漲價充斥了我們的生活,成了一種自然現象。反而有些不漲價的東西,倒顯得不那麼自然,既然漲價的邏輯顯而易見,那麼造成有些商品不漲價的原因是什麼呢?研究其中的機理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典型的“不漲價”商品就是可樂,我們可以輕鬆的找到生活中價格翻了5倍的商品,但可樂僅僅從2.5元漲到3.5元,十幾年時間漲幅僅40%,相對而言可謂非常之厚道,但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方面,兩大可樂都具備不漲價的能力。
可樂可以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而且可樂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使得成本結構中人力佔比很少,因此人力成本的大幅提升對其影響並不顯著,售價也就可以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不僅如此,可樂的原料成本也非常低,如下圖所示:
在一瓶售價3元的可樂中,最主要原材料——糖漿的成本僅0.3元,糖在幾百年來大型熱帶種植園的普及下變得非常的便宜。由圖可知,僅售三元錢的可樂仍有五毛錢利潤。
另一方面,可樂的價格提升受競爭因素的制約。
可樂市場是雙寡頭市場,由於市場參與者少,且產品無差異化,單方任何的調價行為都可能遭至另一方的反擊,因此,可樂的價格維持著市場競爭的均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古諾均衡。通過競爭,雙方便能知悉對方的銷量和定價,從而都可以制定最優產量來使各自的利潤最大化。
在這種均衡之下,低價格和微薄的利潤形成行業的護城河,將大部分競爭對手阻擋在行業之外,而少數的巨頭則依賴於規模生存下來,獲得尚屬可觀的總量利潤。新的品牌由於規模小,很難做到同樣低價,也就難以實現盈虧平衡,最終只能退出。
當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家公司都已經具備了非常大的規模,成本也被壓到儘可能的低,但也只獲得有限的利潤。如果有公司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做不到相同數量級的規模,沒辦法把單位成本降到像可口可樂和百事一樣低,就幾乎不可能賺到錢。
因此,這個行業有著非常高的競爭壁壘,壁壘來自於微薄的利潤率,行業中的兩大玩家就是靠著規模賺錢。
反之,如果把價格提高,短期是能看到利潤率的提高,但新的競爭對手就會不斷進入,隨著價格戰的開啟,產品的價Grand SantaFe來越低,利潤率也越來越低,最終又會實現新的均衡。
低價是可樂的優勢,現在奶茶、果汁等飲料越來越多,可樂漲價也會讓消費者減少可樂消費。導致可樂無法激進提價。
可樂公司其實有非常強烈的漲價慾望。歷史上,可口可樂公司曾經為了既想漲價又不想耽誤自動售貨機的生意,喪心病狂地製造出0.75美分的硬幣——雖然沒有成功。
而過去十年裡,中國大陸的一般瓶裝可樂容量從600毫升降到了500ml,含糖量也降了,這其實也是變向漲價了。
總而言之,你看到的可樂、芬達、冰紅茶們三元錢的價格,是市場上的飲料巨頭們充分博弈的結果。
-
10 # 鹹蛋超人OL
我是一個影視領域,實在對這個不瞭解。可樂十幾年前就是這樣的包裝。經過變化包裝加工會有變化,但是配料肯定會便宜一些。所以才會一直不漲價吧。
回覆列表
目前可樂市場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所壟斷。可樂10年不漲價並不是生產可樂的成本不漲,而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管理層的高明,如果漲價了,也許今天壟斷可樂市場的不一定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了。
雖然可樂價格能保持10年不漲,但是通過可以通過規模經濟來實現降低成本的效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比如生產10000瓶可樂需要一年的時間,總成本為10000元,其中固定成本為5000元,可變成本為5000元。那麼一瓶可樂的成本為1元,其中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分別為0.5元。
那麼用一年的時間生產20000瓶可樂需要的總成本並不是10000元,而是15000元。那麼為什麼生產一萬瓶可樂需要10000元的成本,生產20000瓶可樂則需要15000元的成本費呢?這就是重固定成本行業的特性。
而可樂是標準的重固定成本行業,完全可以通過規模經濟效應來達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目標。所以這是可樂10年不漲價,照樣賺錢的原因之一。
資本是逐利的,哪裡有賺錢,熱錢就會跑向哪裡。大家應該都知道,在10年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進入中國市場之後,中國產可樂也盛行起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娃哈哈公司的非常可樂,但是今天已經見不到他了。而其根本原因來源於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管理層的運營能力。
因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作為成熟的可樂企業,一瓶3元的價格是完全可以創造利潤的,但是作為後來進入市場的其他品牌可樂一瓶3元的價格可不一定盈利,最好的結果是保本。
所以兩家可樂企業相互之間預設都不漲價,那麼所有的外來競爭者全部會被淘汰。而國內的冰紅茶也是採用這樣運營策略,所以到目前為止冰紅茶市場份額最大的仍然是娃哈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