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狂喜淡墨a
-
2 # 中國書法大課堂
隸書在書法史上地位怎樣?從秦漢古隸、漢碑隸、漢簡帛隸分論之?在你的提問中, 書法術語稱謂欠妥,需要糾正,以免讀者對"隸書"概念產生誤解。
就此話題,一起來了解幾個書法術語概念:
1、隸書,又稱佐書,漢字書法“五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之一,源於春秋戰國,興於秦,盛於漢。
2、秦代隸書,稱“秦隸”。
3、漢代隸書,稱“漢隸”。
4、漢代以前的隸書,稱“古隸”,其中包括:目前已發現的楚帛、楚簡、秦簡。
5、漢代的隸書也稱“今隸”。
6、漢代隸書多由碑刻傳於後世,所以“漢隸”通常又稱“漢碑”。
7、簡書,在東漢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只能把漢字書寫在絲織品、木片或竹片上面,這些用來寫漢字的木片、竹片統稱:“簡”;把“簡”上面的文字稱:“簡書”。
8、漢代的簡書稱:“漢簡”,文字多以今隸草寫形式表現,稱"漢簡",不稱“漢簡隸”。
9、秦代的簡書稱:“秦簡”,文字多以古隸草寫形式表現。稱“秦簡”,不稱“秦簡隸”。
10、帛書又稱繒書。是指在東漢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在絲織品上面書寫的漢字。春秋戰國稱絲織品為“繒”;漢代稱絲織品為“帛”;所以把書寫在繒或帛上面的漢字稱“帛書”或“繒書”,統稱“帛書”,不稱“帛書隸”。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帛書文字多以篆、隸過渡時期的古隸草寫形式表現;漢晚期,帛書文字以今隸的草寫形式表現。
11、簡書(秦簡、漢簡)和帛書的統稱“簡帛”,不稱“簡帛隸”。
12、隸書的草寫形式,稱:“章草”,不稱“草隸”。
上述術語不可混淆稱謂,更不可任意編造書法術語 。否則,會混淆概念,導致讀者誤讀、誤解、以訛傳訛。所以,你的“1、秦漢古隸,2、漢碑隸、3、漢簡帛隸4、草隸”提法欠妥,應該糾正。
下面再瞭解一下與隸書相關的小常識:1、隸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的形成, 表明中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一千四百多年的古文字(甲骨、金文、大篆、小篆)時代,進入了新文字(隸書、章草、今草、楷書、行書)時代。它為草、楷、行各書體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傳說由秦代程邈首創。當然,所有文字並非一人所創,而是收集、整理、改造而已。
3、隸書的遞變,經過春秋、戰國、秦朝,到漢朝成熟。西漢時期,小篆、隸書並用,但小篆逐漸衰落,而隸書逐漸興起。到了東漢時期,隸書成為官方文字,在全國推行使用。
4、漢碑、秦隸、古隸、漢隸、今隸的術語由來:
漢代,尤其東漢時期,碑刻盛行,碑文多以隸書書寫,於是,“漢碑”便成了後人對隸書的代稱。
為了把秦時期及以前的的隸書,和兩漢時期的隸書區別開來,後人又把秦朝及以前的隸書稱為“古隸”;把漢朝的隸書稱為“漢隸”或“今隸”。
請看下列圖片,領會一下隸書演變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簡:
睡虎地秦簡:
裡耶秦簡:
馬王堆漢簡:
延居漢簡
漢碑:禮器碑
漢碑:史晨碑
章草:
帛書:
回覆列表
隸書體,相傳為秦時期,程邈所創。為小篆的簡便寫法。
秦代當時通行篆書,因政務繁多,胥吏書寫略在簡化,結構與篆書相似,變圓為方折,於是通稱隸書。
秦昭王時已與小篆並行,後人稱為秦隸或叫古隸。
漢代,隸書成為普行字型,變圓為方折,字較扁,稱之為漢隸。
東漢時期,字型筆劃開始有波磔,稱為〔八分〕。後來楷書興起,時稱〔今隸〕。
古人盛讚諸體書中,隸則繁簡適度,規範有則,存在德道,時變巧易,形體抑揚,垂象表式,有模有楷,
隸書,可行帛書,取隸意,竹簡古隸,古為蝌蚪,隸為隸書。
隸變,相比較篆而變方折,或雲,圓變方,折筆使得圓轉矣,古有草聖,善寫隸書者,為〔隸絕〕,隸體不同的筆法,稱之為隸變,帛書,是也。
隸書,亦乃有隸韻,漢簡,也稱木簡,以文書手寫意宕隨意,以章草為主,略簡為草隸。
而今,隸變有了萬化之變創,由規範成了自由體。成為四不象之醜貌。
隸之意義,開創了上承下連,成為古書與今書之分界嶺,隸成為最後古意之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