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96918920970
-
2 # 使用者1767021480668
溶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進口,表面形態與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過渡型別。它形成於地下水垂直迴圈極為流暢的地區,即在潛水面以上,落水洞的形成,在開始階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蝕為主。當孔洞擴大以後,下大雨時,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衝到地下河。洪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石礫,往下傾瀉,對洞壁四周進行磨蝕,使落水洞迅速擴大。有時巖體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擴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進行溶蝕、沖蝕並伴隨部分崩塌作用的產物。落水洞也不是一直向下貫通的,當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後,落水洞就會順著岩層的傾斜方向,或者節理的傾斜情況而發育。在水平地層發育的落水洞,象階梯那樣逐級下降。在節理眾多的地層中,又會形成曲折迴環的形態。落水洞主要可分為裂隙狀的,筒狀的,錐狀的及袋狀的。它們既可直接表現於地表面,也可套置於岩溶漏斗的底部。由於落水洞常沿構造線、裂隙和順岩層展布方向呈線狀或帶狀分佈,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一種標誌。
-
3 # wangzhili-980423850
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洞口在地平面的落水洞。如果一個落水洞口下面又由多個小洞構成就是篩網洞或羅網洞;如果落水洞壁成斜面型,就是漏斗洞;如果一個落水洞口只有單一的落水洞且洞壁呈直面,就是直崖洞;如果落水洞口小而洞腹洞地大,就是地甕洞,也叫口袋洞。如果落水洞洞口小,一般叫洞,其實就是小天坑,其中洞口特小的叫微型天坑;如果落水洞洞口較大,就是天坑,其中洞口巨大的歷史巨型天坑。但是隻有洞口夠大,落水洞下面才能產生生態系統,如樹林甚至森林,動物群落。實際上,落水洞也好,天坑也罷,數量最多的還是貴州,到處都是微型、小型天坑。因為貴州岩石深厚,很少發育成為巨大天坑。
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佈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幹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裡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