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從出生就是我一個人帶大的,可能因為從小接觸到的人只有我,所以孩子特別特別粘我,本來上幼兒園好點了,後來因為疫情停課了。如今,她在家我上班,每天我走都會哭鬧,而且晚上睡覺前也特別捨不得我第二天走!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就是沒有特別的效果,很苦惱!
-
1 # 絲路檸檬雨
-
2 # 為誰辛苦為誰甜甜甜
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同時,家長也在產生成人分離焦慮的現象。成人分離焦慮會大大加重幼兒的焦慮心理。
看到你的描述,感覺孩子是缺乏安全感!
1、孩子長時間由媽媽一個人帶,時間一長形成特別的依戀,這種依戀會成為孩子的內心安全的保障,在分離時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和她相處的時間最多,這個人就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視線範圍內看不到對自己最重要的人時,心理自然會感到缺乏安全感,並感到無所適從。
2、穩定有序的的生活環境是敏感期內所必需的。從出生到6歲,特別是4歲以前孩子都在建立自己內在的秩序。有的媽媽在孩子三四個月大時回到工作崗位,雖然只是幾個小時的分離,但會在他們幼小的心裡埋下恐慌,致使孩子5、6歲了也總會纏著媽媽。平時多陪孩子一起玩,哪怕是家務整理也讓孩子一起參與。在一起遊戲中適當穿插親暱的動作,但要減少單純的擁抱時間。
3、講了太多道理
有的家長喜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主張孩子自己做主,到了4、5歲孩子總能找到反駁理由,做什麼都由著自己的意願來。過於民主與講太多道理都會讓孩子變得任性、固執。因此,適當強制性的教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穩定的依戀關係可培養出活潑好動、勇於探索的孩子;反之,不穩定的依戀關係會導致孩子經常處於焦慮之中,情緒也容易緊繃和不安。
1、給予心理準備❤️換人照顧時,請先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也給孩子長一點的時間去適應。“媽媽不要你了!我說不行就不行!”這些都是最容易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話語千萬不要說。
2、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因為工作或者其他事情,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當孩子在他們的視線看不到家長的時候,內心會感到焦慮或者害怕,負面情緒會干擾孩子的判斷,從而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變得患得患失,內向且不善言辭。
家長如果儘可能抽出時間和孩子共同成長,這當然是最好,如果要短暫的離開或者忙於工作,那麼就要和孩子說清楚,自己要去哪,大概什麼時間會回來,這樣減少孩子的焦慮。
3、給孩子更多的鼓勵作為家長,在生活中給孩子更多的鼓勵,這樣孩子不會感到缺乏安全感。鼓勵孩子做正確的事情,讓孩子勇敢的邁出自己的腳步,即便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的不是很完美,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支援和鼓勵,會讓激發孩子的信心,從而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個很好的繪本故事推薦給您《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
“一個人行走的路上,始終有媽媽的目光”
細緻描繪了孩子頭一獨自外出、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經歷,讓讀故事的孩子感到無比親切;而對於講故事的父母來說,圖畫中隱藏著“媽媽的目光”的場景更讓他們感到共鳴:不管孩子去哪兒,背後始終有媽媽的守護。“媽媽的目光”不只是擔心和愛,也是鼓勵和期待,是永恆的守護。
“教育是伴隨終生的事情,而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給孩子安全感”。
所以,育兒是一件大工程,需要足夠的耐心,恆心和細心。不要吝嗇自己的陪伴,更不要用威脅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我們應該多聽聽孩子內心的需求,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
3 # 小漠老師
觀點:情緒是一種感受體驗,可以適應
分離焦慮,不單是指孩子離開媽媽,產生的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哭鬧行為。同時,更多的是媽媽擔心孩子離開自己視線後,對孩子安全等各項方面形成的擔憂及顧慮,產生的焦慮、不安的情緒。
解決分離焦慮,需要解決孩子的分離情緒以及媽媽的假想焦慮情緒。
1-在幼兒園當老師的幾年,對於分離焦慮現象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發現:
每年新生入園的前半個月,是分離焦慮集中爆發的時期,而這其中除了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哭鬧不止之外,更多是母親或者爺爺奶奶對於孩子進入陌生環境的擔憂和恐懼,引發的各種焦慮情緒。
但是,在渡過小班新學期入園階段的分離焦慮期之後,之後的假期開學,孩子依舊會有分離焦慮的情緒,但是,媽媽們卻已經不再產生分離焦慮了,而且很多時候還會“狠心”的將孩子送入幼兒園。
2-前後產生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依舊存在,有些卻不在了;但是,媽媽們的分離焦慮情緒已經沒有了。
原因:
1-孩子的情緒生髮是直接的情感表達和表現,在經歷過和體驗過情緒和感受之後,也不能直接“脫敏”,只是減弱表達和表現。
2-父母作為成人,在有過分離的情感體驗和經歷之後,會形成情緒的經驗積累。所以,前後對待孩子的分離焦慮上會出現變化。
分析:情緒是可以相互感染,可以解決(1)媽媽的問題描述中,可以看到大多數都是媽媽自己的情感描述:“從出生就是我一個人帶大、從小接觸到的人只有我、孩子特別特別粘我”,當然最後的一句話也直觀的反映了媽媽自己的感受:“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就是沒有特別的效果,很苦惱”。
所以,從媽媽的描述之中,我能感受的更多的是媽媽因為對孩子格外的愛,對於孩子的不捨而產生的、過度的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2)在描述中,也可以看到孩子焦慮的描述:“每天我走都會哭鬧,而且晚上睡覺前也特別捨不得我第二天走”
我認為,媽媽說的“每天都哭”應該具體分析:
1-孩子早上起來哭的原因,是不是都是因為知道媽媽自己半天要去上班造成的分離情緒?
2-孩子真的是每天早上都哭麼,媽媽有沒有過分誇大的成分?比如一週哭兩次、三次,就描述為“每天都哭”?
關於“晚上睡覺前也特別捨不得我第二天走”,這個要格外重視!
孩子捨不得媽媽第二天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分離情緒?還是因為第二天帶孩子的人,給孩子帶來了不好的情緒感受體驗?
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一直帶孩子成長的媽媽,付出的辛苦是無比艱辛的,傾注的情感也是巨大的。所以對於孩子的每一點變化都能最快的感受和發現,但是,給孩子真正的愛,是應該適當的“放手”。
1-引導孩子,瞭解和認知分離情緒。
推薦繪本《媽媽,我不想離開你》、《媽媽上班我不哭》、《我媽媽上班去了》
2-幫助孩子,建立更多的渠道連結:比如交朋友等
孩子始終是要離開媽媽,獨自成長的。如果孩子的情感連結是單一的,對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長髮展也是不利的。
3-不要在迴應孩子分離情緒的時候,過分表現擔憂情緒。
(2)瞭解孩子“捨不得媽媽第二天走”的真正原因;
媽媽應該當詢問孩子不願意自己離開家上班的原因,分析“不想讓你走”的真正原因:
孩子自己在家沒人玩?
孩子的需求沒有像媽媽那樣得到快速的迴應?等等,這就需要媽媽去重點關注了。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到媽媽。
-
4 # 木喬家庭教育
我的孩子滿月以後,也是我一個人帶大,每天張口閉口就是如同唸咒般“媽媽媽媽媽媽”,所以很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只有媽媽”這種感受。
隨著育兒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媽媽都知道了分離焦慮這個詞。
我認為比起解決“分離焦慮”,媽媽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她一起渡過適應期。
媽媽的養育工作,一定要由在場和不在場兩部分構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非常粘媽媽的孩子,仍然處於一種融合共生的關係。
融合共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孩子這個時候其實還並沒有“媽媽是另外一個人的意識”,媽媽也還沒有準備好和孩子之間的分離。
但孩子想要成長,就需要由媽媽來引導,建立除了融合,更加豐富多元的關係。
養育的工作,一定需要媽媽的在場和不在場才能夠完成。
你做了幾年的全職媽媽,已經完成了生命最初,母愛在場的重要職能。
這是奠定孩子以後成長的情感養料。和媽媽之間的親密互動,也更容易懂得孩子,為孩子提供需要的心理支援。
如何理解媽媽的不在場呢?
就是媽媽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情做。不管是上班,還是在家創業,自己擁有的一方天空,是除了孩子之外的精神寄託。
你不在場的時間,才是孩子發展自己的重要時刻。
這裡的不在場是指,當你去上班的時候,就把你的心從寶寶身上收回來,放到自己身上。
越小的孩子,就像百合花一樣,全盤接收著來自最親近人的情緒。
如果你去上班,內心仍然有很多焦慮、擔心,孩子會第一時間感受到,她會更不安心。
所以,理解媽媽不在場的重要性,清楚你需要回歸社會、需要有自己的事情做,做到離開家門時就把心放到自己身上。
你的堅定,就是傳遞給孩子順利渡過分離焦慮的力量。
理解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表達感受我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會告訴他,想媽媽很正常,不想離開媽媽也很正常,你在想媽媽的時候,媽媽也在想你。
我還和孩子約定一種方式,以便我不在身邊時,讓他能感受到內心有一種持續的安全感。這種方法是:
我會親一下他的手,然後按在他的胸口,告訴他,想媽媽了,就按一下胸口,媽媽也在想你。
首先要理解,對孩子而言,你去上班對她來說是很大的改變。有的寶寶適應快,有的寶寶適應慢,都需要一個過程。她感受到焦慮不安,但是並不能確切地說出來。
媽媽功能的重要性體現在這裡,理解她的內心有多麼不情願和媽媽分開,擁抱她,給與她全部媽媽的愛,尋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愛的客體”,例如帶有媽媽味道的玩具、睡衣、繪本等,讓她帶在身邊,幫助她渡過沒有媽媽在身邊的時間。和她約定好,媽媽會在什麼時間回家。
然後,轉身出門,留給寶寶能過好今天的信任,收拾心情,去過好自己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建議。每個媽媽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相信根據你對孩子的瞭解,會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
關心孩子的感受,理解她需要一些時間,耐心陪她渡過適應期。
得到理解的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她的安全感也會因此重新恢復、鞏固。
-
5 # 馬小格
分離焦慮的確沒有什麼特效的辦法,你也不要想著能有那種特效辦法。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在理解事物的恆存性之後產生的,比如說你一直帶她,你一直存在於她的身邊,她就覺得你應該永遠在她身邊,一旦離開,焦慮就會產生。正常情況下,1歲半的時候,孩子就會挑戰這種分離焦慮,你的情況可能不一樣,但有幾點建議,可以參考:
必須要練習分離,這是最有效,最持久解決問題的辦法。讓自己準時離開孩子,同時準時的回到孩子身邊,這種例行公事的分離練習可以直接貫穿你跟孩子的生活,從時間的尺度上看,孩子可以跟你建立信任關係;離開的孩子的時候,要迅速,跟孩子做一些甜蜜動作然後立刻離開。如果你跟孩子都心心念唸的,要走不走,要留不留,這隻會讓孩子覺得你可能不會走,又好像要走一樣,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折磨,也會產生焦慮,只有在她確定你不走的時候,她的焦慮才會消失,相反,當你走了,她會有焦慮,但這是短暫的,如果你遵循上面的一條建議,孩子會逐漸適應你的離開,因為她知道,你很快就會回來;任何時候遵守對孩子的承諾,如果說到自己什麼時候回回來,就必須立刻趕回來,在離開之前可以建議孩子做點什麼有益的活動,你們需要保持相互的信任,這種信任也容易建立,這種方式也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處在比較滿足的情況下離開,飢餓和疲勞都容易促進分離焦慮;讓孩子呆在熟悉的環境裡,從熟悉的環境裡離開,陌生的環境會讓孩子保持警惕,覺得不安全,這也很容易促進分離焦慮;在分離之前,指定一個人來照顧孩子,在堅持練習分離的過程中,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會慢慢弱化,時間長了,她會意識到分離是正常的。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
6 # 親子關係愛是啟點
孩子會焦慮,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可以允許孩子的爸爸適當的陪孩子玩
多帶孩子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多交朋友
這樣慢慢的就會改變掉孩子膽小怯懦的性格
-
7 # 宇媽塘小荷
我覺得你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
有一個叫“就不讓你走”的遊戲。遊戲中大人和孩子互換角色,大人一邊纏著孩子不放,一邊說:“就不讓你走,就算我不吃飯、不洗澡、不上衛生間,我也不管,反正我就不讓你走!”注意語氣一定要輕鬆好玩,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嘲笑她。一般情況下,那個平時黏著人不放的孩子,很快就會嘻嘻哈哈地扭身逃走。她走開後,你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來決定是結束遊戲,還是更加死皮賴臉地黏著她。當我們用遊戲的方式滿足了孩子的聯結需求之後,孩子就自然會在聯結與獨立之間找到平衡。
最主要的是,下班回來要全心全意的陪孩子玩一會。孩子的分離焦慮,還是因為內在的安全感沒有滿足。當她的沒在安全感被滿足了,她自然就不擔心,你走了就不回來了。
-
8 # 藍翎性格心理
分離焦慮是孩子對於分開後會發生的事,有未知的恐懼。
如何緩解這樣的焦慮呢?
其實就是構建安全感。
第一,日常生活中常常和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告訴孩子,媽媽藏起來了,消失了,但還是會出現。
第二,孩子情緒穩定。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家長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一個經常保持在平和狀態裡的家長,比較容易養出安全感足的寶寶。
第三,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的繪本。從認知層面構建分離的安全感。
-
9 # 心理諮詢師陽光線上
關於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的問題,我用一個例項來表達一下吧。
在女兒週歲後,我就開始有目的的跟女兒做些分離訓練。比如最初我會跟女兒用溫和的目光專注的和她說“寶貝,媽媽現在離開你和這個房間大約5分鐘,五分鐘就是這個鍾從這走到這,然後媽媽就回來了”,然後準時回到女兒身邊。
然後時間一點點延長。類似這樣的分離做多了,孩子慢慢懂得了守候,等待,並且建立起安全感。她知道媽媽是暫時離開的,不會消失。
世界上唯一為了分離而存在的親情就是親子之情,所以處理分離焦慮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以上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對有相同疑問的朋友有些啟發和幫助!
-
10 # 鞍山北瀾心理
聽起來你很挫敗,也有一些憤怒,孩子從小就你一個人帶,沒人搭把手。好像沒有人可以提供幫助,孩子的爸爸對孩子目前的行為如何看待呢?
也許在你的無意識中,不僅是孩子離不開你,你也無法忍受與孩子的分離。
疫情期間,的確給我們帶來很大困擾,生活習慣、規律都被打破。孩子本來可以在學校、幼兒園消耗掉的能量,無法釋放。本身對孩子來說也是很焦慮、有情緒的事情。
-
11 # 銀河系超人媽媽
很開心能回答這個問題,看到你說一直都是自己帶孩子,你的寶寶真的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寶寶,他獲得了比很多孩子更多的來自媽媽的陪伴。
1️⃣虛擬陪伴法,從剛出生的時候就給孩子一個陪伴他的毛絨玩具,這個玩具扮演的是除了父母之外,孩子最重要的陪伴。但之後可能你會發現他想隨時隨地帶在身邊,這種時候千萬不用過分苛責孩子,懷著最大的理解去感受他的這種行為,因為當媽媽離開他的時候,這個毛絨玩具熟悉的氣味會填充孩子的安全感。
2️⃣信任培養法,媽媽上廁所、洗澡,但凡一會看不到媽媽,孩子都會忍不住滿屋子喊媽媽,這時候一定要耐心地告訴孩子,媽媽在呢,放心吧,媽媽走的時候一定會通知你,不會偷偷走,可以多次重複這句話(但一定要這樣做,否則會讓孩子更加崩潰和沒有安全感),逐漸培養起孩子對媽媽的信任和自己的獨立性。
3️⃣提前告知法,要提前一至兩天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充足的準備和適應過程,最好能夠比你預計離開孩子的時間稍微提前一點,當孩子出現哭鬧時能夠再有一段時間的緩衝期,讓孩子明白,他的要求媽媽會盡力去滿足,避免出現媽媽說走立刻就走的情況,孩子會非常不適應。
4️⃣興趣轉移法,有些高需求的寶寶,即使你上面的做法都非常注意,但真的暫時離開之時,他還是會大哭大鬧,這時候只能用上我們的終極武器——興趣轉移法,孩子愛讀的書、愛看的動畫片、愛玩的玩具,先拿出來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這時候媽媽儘快去收拾,等收拾好了,再去告訴他,媽媽今天一定要去工作了,可不可以笑著跟媽媽說Bye bye?
5️⃣最後一個就是,媽媽一定要樂觀,不能孩子哭媽媽也哭,這樣孩子會更緊張,你微笑著跟孩子說媽媽會早點回來陪你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焦慮。
-
12 # 找心理
分離焦慮是孩子在離開媽媽時出現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它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根據描述,孩子從出生開始主要是你一個人帶大,現在自己需要外出上班,孩子應該是讓家中老人來照顧了,孩子與老人的關係還不是非常好的時候,突然媽媽不在家,只有自己和這個不太熟的人在家,難免會出現分離焦慮情緒,更加黏著媽媽。這樣的情況下,媽媽要如何處理呢?
1、減少幼兒對自己的依賴性,孩子為什麼會黏著媽媽,因為他所有的需求媽媽都能及時滿足。在孩子有需求時,可以讓其他家庭成員來處理,增進彼此之間的聯絡,讓孩子知道有些事不止媽媽可以滿足,其他人也可以;
2、準確的告訴孩子你會回來,什麼時間會回來,很多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因為他不知道媽媽還會不會回來、什麼時候回來,將這些資訊告訴他也有助於緩解分離焦慮;
3、將自己常用的物品或照片或孩子喜歡的物品給他,告訴他在媽媽離開的時間裡,“它”會一直陪著你,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剛入園有分離焦慮的小朋友;
4、在媽媽離開之前讓孩子有個好心情,可以讓他玩自己喜歡的遊戲,沉浸遊戲的孩子沒有太多時間關注媽媽的離開;
5、給孩子分配一項他喜歡的任務,在自己要離開時,可以跟孩子協商好讓他在媽媽離開的時間裡做一件事,做得好可以獎勵他喜歡的物品,在回家後要及時溝通交流任務的完成情況。
-
13 # 賈貽香
分離焦慮產生的根源是在三歲左右,分離期的時候,和媽媽的分離沒有分離好。要想解決分離焦慮,就要從這個根源上去解決:
每天早上晚上分別抱抱孩子,別人告訴他: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會和你在一起,我們都愛你。
我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家大寶從出生到讀幼兒園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到了他要讀幼兒園的前一週,也就是8月底,二寶出生。所以不得已,大寶剛踏入幼兒園的第一天,我就不在身邊(因為我在月子中心坐月子)。所以我家大寶的分離焦慮症是雙重的,即離開了家,又離開了媽。
他每天放學到第二天上學的口頭禪都是“我不上幼兒園!”,一直到我出月回家住,親自接送他上學放學,他還是每天一臉哭腔。心疼得我受不了
直到有一天,在上學的路上,他仍舊哭著跟我說不去幼兒園,我突然來了靈感,跟他共情道:“上幼兒園很不開心是不是?老師總管你這管你那的”。他點了點頭。(首先我清楚他不喜歡幼兒園的原因就是太拘束,又不得不聽老師的話)我接著說:“媽媽也挺不想上班的,上班好累!”他瞪大了眼睛,覺得從媽媽口中說出這樣的話有點驚訝,但又覺得我理解了他。他說:“媽媽,你好好上班,我乖乖的去幼兒園好不好。如果你不去上班,老闆會批評你的”。我被眼前這麼個懂事的小屁孩感動了,同時也偷著樂,我成功了。那天去幼兒園後,我還偷偷在門外看他升國旗,他一臉Sunny,和小朋友有說有笑。至此之後,他的口頭禪也消失了。再也不會抗拒上幼兒園。
所以,分離焦慮總得有個讓孩子適應的過程,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才可能找到最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