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前任3:再見前任》,看到很多人都哭了,尤其是有故事的人。
我不想說這是一部多麼好的電影,但是確實值得一看。
包袱抖得自然,承包喜劇效果的兩位男主演技也線上,除了隔壁老王那個梗有點尷尬外,其他的都挺好,至少滿足喜劇片的需求。
關於電影中的愛情部分,也有打動人的,甚至和很多人產生了情感共鳴。
雖然有些臺詞有些硬,尤其是裡面的林佳,背臺詞痕跡重了些。
電影劇情設計上,可以看出來有明顯的對比,包括戀愛時間,戀人型別,男女對待失戀的態度,分手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裡面沒有很多愛情劇的爛俗情節,也沒有惹人厭的人設。
王鑫和王梓,雖然都是隔壁老王家,但是劇情推進是合理的。
王鑫沒有對林佳強行壁咚,王梓也沒有對孟雲死纏爛打,都顯示出了愛情裡面久違的理性。
來說說,這部電影打動人的那部分吧
我覺得是遺憾,那種想得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的遺憾。不僅是愛情,友情也適用。
是走著走著就散了的遺憾,還有熟悉著熟悉著就陌生了的遺憾。
是孟雲在街頭哭喊我愛你,林佳在屋裡吃芒果的遺憾。
要知道,他們約定的就是如果有一天我不要你了才會做的事,喊再多遍也是我不要你了,吃再多芒果也是我不要你了。
當然有人說,這部電影和現實差太遠,大家每天各種加班,為了生存早就精疲力盡,誰還有那個精力去造,我同意我和你們有同樣的想象力。
也有人說編劇缺乏邏輯,既然那麼愛,幹嘛跑到夜店去撩妹,為毛動不動就想著換個人睡。
這讓我想起了王爾德說過的一句話:我喜歡看戲,與人生相比,戲劇更加真實。
也許只有戲劇才能把那麼多內心戲拿到檯面上來,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的剝給你看。
深情的人總是容易流淚。
然而很多人掉眼淚,並不是愛而不得(其實也本就沒打算得到)
而是心疼那個容易受傷的自己。
我問為什麼,他說,他害怕
怕問她在幹什麼的時候,她回一句沒幹嘛
怕問她好不好的時候,說她不好或者很好。
其實他最怕的是他千百次鼓起勇氣終於發出去的一句訊息,沒有人迴應
然後他再也沒有勇氣發下一條訊息,因為他害怕再次受傷。
也許,林佳和他一樣,內心也有這樣的擔心,於是慢慢的從害怕變成了遺憾。
孟雲和林佳愛過,但是不存在錯過,他們愛過是真的,最後不愛了也是真的。
其實當他們兩個人都沒有了再為對方付出更多的打算,他們的愛已經開始消散了。
就像一鍋雞湯,時間是水,當雙方都不再願意往鍋里加東西的時候,時間越長湯就越淡。
因為湯依舊滾燙,所以誤以為彼此不會冷淡收場。
但是他們忘了只要有一方起身離場,這鍋已經食之無味的湯就沒有不倒掉的理由。
所以說“逢場作戲和終身不渝之間的區別只在於逢場作戲稍微長一些。”(還是王爾德說的)
並不是對愛情悲觀
只是知道沒有終生不渝的愛情,就像沒有長生不老的人一樣。
你知道你這輩子會死去,你會很悲觀嗎?很少,因為你知道所有人都會死去
這是自然規律。
但是為什麼當有人說愛情一樣生死有期的時候,你會沮喪,甚至分手的時候痛不欲生呢?
因為無論是分手還是離婚,在一個人心理上就是一種否定,對自己的否定
這個甚至和愛情本身無關。
所以,有一天當你遇到你喜歡的人並和TA在一起
請不要著急說你們是真愛,你再也不會愛上別人。
同樣,當有一天你們分手了,也彆著急下結論說TA騙你
罵對方渣,說什麼永遠愛你,結果轉身就找了別人。
接受一個人曾經真的愛過你,才能接受一個人不再愛你。
畢竟一個人失戀的痛苦往往糾結在愛和不愛,以及付出和得到上。
作為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看完電影,我有些難受,沒哭,只是有些感傷。
不是感傷孟雲和林佳一起五年卻最終分手了,也不感嘆相愛的人最終卻沒在一起
這些東西本就是司空見慣,不管是當年的潘粵明和董潔,還是後來的文章和馬伊琍。
我感傷的是,難道這個時代對愛情的理解已經低到這種程度了嗎?
愛情,就是寂寞無聊的時候有個人陪?就是男人肯為你花錢?就是給你買禮物陪你旅行?
那麼愛情裡是不是隻容得下這種小美好?如果是這樣,能走到最後的必定太少
因為都把生活想象的太容易。
所以當我看到餘飛和丁點的相處,劇情上作為孟雲和林佳的對比,也還是沒看出來有什麼昇華。
可能再過3年,他倆就和孟林一樣還是會分手。
愛情是要紮根在生活裡的,就像一棵樹紮根在土裡,而餘飛和丁點就像沙,最終還是會被風吹散。
聖經裡有一段關於愛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妒忌,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盼,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所謂真愛,是遇到一個人,你願意為對方著想,願意理解對方的難處,願意為對方好。比如錢鍾書和楊絳。
感情不是用來瀏覽,而是用來被珍藏,可以去讀讀楊絳的《我們仨》。
所以愛情不是找到一個完美的愛人來愛自己,如果那樣的話,你總會失望,因為人無完人,而慾壑難填。
看完《前任3:再見前任》,看到很多人都哭了,尤其是有故事的人。
我不想說這是一部多麼好的電影,但是確實值得一看。
包袱抖得自然,承包喜劇效果的兩位男主演技也線上,除了隔壁老王那個梗有點尷尬外,其他的都挺好,至少滿足喜劇片的需求。
關於電影中的愛情部分,也有打動人的,甚至和很多人產生了情感共鳴。
雖然有些臺詞有些硬,尤其是裡面的林佳,背臺詞痕跡重了些。
電影劇情設計上,可以看出來有明顯的對比,包括戀愛時間,戀人型別,男女對待失戀的態度,分手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裡面沒有很多愛情劇的爛俗情節,也沒有惹人厭的人設。
王鑫和王梓,雖然都是隔壁老王家,但是劇情推進是合理的。
王鑫沒有對林佳強行壁咚,王梓也沒有對孟雲死纏爛打,都顯示出了愛情裡面久違的理性。
來說說,這部電影打動人的那部分吧
我覺得是遺憾,那種想得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的遺憾。不僅是愛情,友情也適用。
是走著走著就散了的遺憾,還有熟悉著熟悉著就陌生了的遺憾。
是孟雲在街頭哭喊我愛你,林佳在屋裡吃芒果的遺憾。
要知道,他們約定的就是如果有一天我不要你了才會做的事,喊再多遍也是我不要你了,吃再多芒果也是我不要你了。
當然有人說,這部電影和現實差太遠,大家每天各種加班,為了生存早就精疲力盡,誰還有那個精力去造,我同意我和你們有同樣的想象力。
也有人說編劇缺乏邏輯,既然那麼愛,幹嘛跑到夜店去撩妹,為毛動不動就想著換個人睡。
這讓我想起了王爾德說過的一句話:我喜歡看戲,與人生相比,戲劇更加真實。
也許只有戲劇才能把那麼多內心戲拿到檯面上來,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的剝給你看。
深情的人總是容易流淚。
然而很多人掉眼淚,並不是愛而不得(其實也本就沒打算得到)
而是心疼那個容易受傷的自己。
我問為什麼,他說,他害怕
怕問她在幹什麼的時候,她回一句沒幹嘛
怕問她好不好的時候,說她不好或者很好。
其實他最怕的是他千百次鼓起勇氣終於發出去的一句訊息,沒有人迴應
然後他再也沒有勇氣發下一條訊息,因為他害怕再次受傷。
也許,林佳和他一樣,內心也有這樣的擔心,於是慢慢的從害怕變成了遺憾。
孟雲和林佳愛過,但是不存在錯過,他們愛過是真的,最後不愛了也是真的。
其實當他們兩個人都沒有了再為對方付出更多的打算,他們的愛已經開始消散了。
就像一鍋雞湯,時間是水,當雙方都不再願意往鍋里加東西的時候,時間越長湯就越淡。
因為湯依舊滾燙,所以誤以為彼此不會冷淡收場。
但是他們忘了只要有一方起身離場,這鍋已經食之無味的湯就沒有不倒掉的理由。
所以說“逢場作戲和終身不渝之間的區別只在於逢場作戲稍微長一些。”(還是王爾德說的)
並不是對愛情悲觀
只是知道沒有終生不渝的愛情,就像沒有長生不老的人一樣。
你知道你這輩子會死去,你會很悲觀嗎?很少,因為你知道所有人都會死去
這是自然規律。
但是為什麼當有人說愛情一樣生死有期的時候,你會沮喪,甚至分手的時候痛不欲生呢?
因為無論是分手還是離婚,在一個人心理上就是一種否定,對自己的否定
這個甚至和愛情本身無關。
所以,有一天當你遇到你喜歡的人並和TA在一起
請不要著急說你們是真愛,你再也不會愛上別人。
同樣,當有一天你們分手了,也彆著急下結論說TA騙你
罵對方渣,說什麼永遠愛你,結果轉身就找了別人。
接受一個人曾經真的愛過你,才能接受一個人不再愛你。
畢竟一個人失戀的痛苦往往糾結在愛和不愛,以及付出和得到上。
作為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看完電影,我有些難受,沒哭,只是有些感傷。
不是感傷孟雲和林佳一起五年卻最終分手了,也不感嘆相愛的人最終卻沒在一起
這些東西本就是司空見慣,不管是當年的潘粵明和董潔,還是後來的文章和馬伊琍。
我感傷的是,難道這個時代對愛情的理解已經低到這種程度了嗎?
愛情,就是寂寞無聊的時候有個人陪?就是男人肯為你花錢?就是給你買禮物陪你旅行?
那麼愛情裡是不是隻容得下這種小美好?如果是這樣,能走到最後的必定太少
因為都把生活想象的太容易。
所以當我看到餘飛和丁點的相處,劇情上作為孟雲和林佳的對比,也還是沒看出來有什麼昇華。
可能再過3年,他倆就和孟林一樣還是會分手。
愛情是要紮根在生活裡的,就像一棵樹紮根在土裡,而餘飛和丁點就像沙,最終還是會被風吹散。
聖經裡有一段關於愛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妒忌,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盼,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所謂真愛,是遇到一個人,你願意為對方著想,願意理解對方的難處,願意為對方好。比如錢鍾書和楊絳。
感情不是用來瀏覽,而是用來被珍藏,可以去讀讀楊絳的《我們仨》。
所以愛情不是找到一個完美的愛人來愛自己,如果那樣的話,你總會失望,因為人無完人,而慾壑難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