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月冬不拉
-
2 # 三土情感樹洞
一、記錄生活
二十年前,人們用“寫日記”的形式記錄生活。
一張照片或者一段話,把當時的情緒記錄下來,這種行為很具有紀念意義,也方便以後回憶。
二、打卡
大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督促自己,學習一項技能、看一本好書,培養一個好習慣。
因為自律,從來都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三、為了引起關注
記得上高中時,語文老師說過:“一個人越想表達什麼,往往就是越缺什麼。”
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
畢竟隔著一層網路,你也不知道我到底正在做什麼,天南海北,只要我想,我可以變成任何一個“成功人士”。
又有多少人,瘋狂自拍之後,在P圖軟體上東瘦瘦、西修修,P一張連自己都不認識的“自己”,放到網路上,等待著別人的讚美。
這種秀出來的“優越感”,廉價又可笑,這一切的背後,隱藏的正是一個人的自卑。
-
3 # 風月沒邊
殊不知,這種做法是愚蠢的,有的人還會在晒工作時,加上公司位置的定位,這種做法更是蠢上加蠢。
(1)晒娃、晒美食、晒旅遊
這類人大多是希望得到更多關注,這個不分對錯,期待得到別人的關注也並非貶義。
對於第一種朋友,對於他的朋友圈,多點贊勤評論,一定是與他們維持良好關係的絕佳方式。而對於第二種朋友,偶爾打電話或者發信息聊一聊,也許更是他們需要的,因為朋友圈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塑料友情”。
(2)晒個人成長
他們喜歡在這種間歇性地“刻苦”中,讓自己保持“優秀”,也讓別人看到他們的自律。
有人說過:“牛人持續自律,凡人間歇自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自律的人,他們很少在朋友圈“打卡”,也從不立flag,更不會晒圖表現自己,他們把這些精力用在了真正地自我提升上,並持之以恆,最終讓以晒圖麻醉自己的人難以望其項背。
-
4 # 家寧
1. 分享型人格。這種人格天生喜歡分享,無論是在實際生活中和虛擬網路中,無論是生活小事,還是人生感悟,或者是小知識,都喜歡分享跟別人,這其中不僅自己獲得了滿足,也會覺得對被人有所幫助,一般這種釋出內容都比較正能量,積極樂觀,當然也有少部分是一些吐槽,情緒發洩。
2. 炫耀心理。一種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心態,比如炫富、炫幸福、炫孩子……
其實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炫耀不僅是可以獲得羨慕,也能提升自信。
二是打卡,自己打卡或者孩子打卡,起到督促和記錄的作用。
三是尋求幫助,比如尋人尋物、眾籌等等。
有人喜歡看朋友圈的分享,有人討厭朋友圈的浮躁,也有人刷朋友圈成癮,沒事兒就想點一點,其實朋友圈與金錢一樣,它本身沒有好的或者壞的屬性,重要的是人看待它的眼光以及每個人賦予它的意義,就像你看到盜賊為偷錢而殺人就說錢是惡之源,看到錢可以資助困難人群就覺得它是好的,朋友圈也是一樣,戴著有色眼鏡看它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你好奇釋出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就好像在問“那些拼命掙錢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一樣,顯而易見,又千人千面,各有不同。
-
5 # 與孩子更高階的對話
愛在朋友圈晒的人 。從他本人的角度來講 ,發的東西總與他的生活有這某些不可分離的關係 。而這些東西在多大程度上 是客觀和真實 。————於是 讀者會去思考 ,是 " 他(愛在朋友圈晒的 人 )"發明了啥,還是發現 了啥,或是要展銷啥,……。當然 更在於的是人們的推測究竟是什麼 ?
無疑 ,在我們的傳統和我們的實踐 中,並且就個人而言 在更為有限的範圍內 ,"他"可以自由的 決定去從哪兒觀察生活 和自然 ,如何去考察自然 ,向生活 和自然 提出些什麼問題 ,運用什麼樣的工具 ,運用何種目的 ,等等 . 但是他們卻沒有 哪怕是最少 ,一丁點兒自由去決定 他們會得到些什麼 。
世界各界 各行業 的發展 都是以鏈條式的 形式 ,相互之間有著 必然的聯絡 ,人的思維牽扯出各種行為 ,社會的主流 ,眾人的合力 ,才能形成發展的方向 。這也算是為這個時代知識的公共性發展 做出了一些貢獻吧 !
愛在朋友圈晒的人 ,對於我們的後代 是一種工具 的實驗 。愛晒朋友圈的人 ,還將去探索其他的 領域 ,或更深的層次 ,他們對技術和工藝 ,對於 人類對其他事物都是一種工具 。晒朋友圈的人 ,他們所認識到的 ,正如他們希望我們所認識的, 希望 在這裡存在一些和諧 吧。希望自己能夠再次為他人點亮一點光 。為時代做出一些小小的貢獻 。
-
6 # 蝸牛媽媽愛分享
朋友圈剛開始就像QQ空間一樣,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分享給大家。所以喜歡晒朋友圈確實是個人愛好,如果影響到你的生活了可以遮蔽。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晒朋友圈了,也從最初的炫耀分享,演變成銷售的一種方式。因為這裡的人很多,有以前的朋友認識的人,我們可能是同學或者曾經是閨蜜,只能通過刷存在感來告訴你我現在的狀況,或是你突然點贊評論我們就可以開啟話題聯絡起來。熟悉的陌生人,相互是好友卻沒有什麼交集,我認識你就是從你朋友圈的來刻畫出立體的你的。如果你三天可見或是不發朋友圈,我讓你在我朋友圈裡幹嘛?佔位置嗎?我們的生活圈子很小,平時的好友就那幾個,從別人的朋友圈裡學習或是認識新的朋友我覺得也挺好的。因為我就是屬於那種比較內向的人,以前特別害怕發朋友圈,感覺把自己的生活狀態展示出來很不好,但是一點點,我從朋友圈裡也收穫了志趣相投的人,也能因為一個不同的觀點去碰撞,和微博一樣,挺好的。
-
7 # 躺在向日葵上的貓咪
大家都知道,戀愛中的男女在旁人眼裡情商智商雙低,整天眼裡心裡腦子裡裝得都是彼此,也行一件特別普通的事情,他們可能會很感性的解讀成與自己幸福相關的東西。有些人低調,戀愛結婚生子都不晒,而另一種人恰恰相反,他們會記錄彼此認為很重要的瞬間,發朋友圈跟大家分享,也跟彼此分享。
這樣的分享,是建立在朋友的基礎之上的(朋友可見),或許剛開始晒大家都會點贊評論祝福。慢慢的,不免有人覺得很矯情很得瑟,但這都是他人眼裡的賦予的,與當事人無關啊,他們只是想以發朋友圈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喜悅而已。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很多人的夢想。但真正說走就走的,卻很少,也許是沒有勇氣走出去,也許無法放手當下擁有的(主要是工作)。總之,有人實現了這個夢想,隔三差五地旅行。旅行拍照分享到朋友圈,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去到新地方看到什麼風景,吃到什麼美食,淘到什麼有趣物件,心情的變化下意識的都會想要跟人分享,這不是炫耀,如果是你在旅行,也會發朋友圈的。
晒自拍被認為是一種很自戀的事情,其實世界在變,發發自己照片就想吃飯睡覺一樣正常。擼了一個新妝,換了件新衣,剪了個新頭型…無一不展示著一個人的變化,這樣的自拍,更多的是愉悅自己同時讓朋友知道自己的生活狀態還好,沒那麼糟糕。
有些人,微信朋友圈很多的是與工作有關,私生活很少提及,相反,有些人微信朋友圈側重於生活,所以朋友圈發的更多的是與生活相關的東西,無論如何朋友圈功能就想日記本一樣,記錄著每個人想要記錄的點點滴滴,等以後再去看時,可以重溫一下當時的自己,挺好的。
-
8 # 孝品健康
都說朋友圈其實像一面鏡子,你的生活實實在在地被記錄在裡面,對於很多陌生朋友來說,朋友圈確實是讓別人瞭解自己的一條有效渠道。現在是資訊化時代,有些人可能不愛出門,可能不太擅長和陌生人交流,朋友圈成為大家側面瞭解對方的一條渠道,有人說,想初步瞭解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可以先翻翻對方的朋友圈。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雖然大多數人都愛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來,但朋友圈確實提供了讓別人瞭解自己的途徑。
-
9 # 閒庭梔子
還有的,呃,工作需要,賺錢需要,流量需要……
實際沒必要吐槽誰誰誰愛晒,不想看可以忽略,一笑而過
-
10 # 深海白芒樓
晒旅遊見聞,很多都是希望通過旅遊的美圖來告訴朋友們,我在遠方馬不停蹄,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晒自己的證書或者顏值的,可以歸為一類,晒證書一方面能突出自己是有能力的,不然這證書哪來的,另一方面就是這是個里程碑,需要紀念下。顏值的話,就是美噠噠的容顏,讓別人欣賞,別人給你點贊,你就心滿意足了。
回覆列表
首先問這個問題表示你對此有些想法,那麼便來聊聊吧。
先簡單解析一下這個問題提問者的部分想法,純屬個人參照心理學的分析而已。僅此而已。
其實也許就是覺著她們60了不該做這樣的事兒,這樣的事兒是年輕人做的事兒,老年人
做這些事,尤其是女性,與傳統的出嫁從夫,在家老老實實的呆著的思維有衝突了。
這些女性依然已經年齡這麼大了,還有這麼多的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大膽展示自己的
行動,這位女性一定是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思維的,那麼對於她身邊的人來說,對她的
掌控感就沒有了,安全感就沒有了,在聯想一下社會風情啊,傷風敗俗啊,於是用上了
投影思維,這樣的女性,是傷風敗俗的,帶上了這個思維,來看待這樣的女性,就不舒服了。
於是這個問題就提出來了。
欣賞這種向上不服老的心理。
時代在變,男性在變,女性也在變。個人的追求,個人思維,女性思維的解放已經許多年了。
不是曾經的嫁雞隨雞,沒有女權的社會了。不要用男權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好現象。
心理學上有:我們都有渴望被關注的心理。我們潛意識的深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我們先正面解析一下這樣的女性心理需求,行為動機:
1.只是單純的晒照片,沒什麼別的意思。至於看到照片的人會產生什麼想法,那沒多想。
2.炫耀心理。晒晒這些照片,會顯得自己與眾不同,至少同齡中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3.內心自信。我美,我自信,我自信,我晒了,沒覺著不妥。就是晒了。
4.自卑心理。缺少什麼,便會在意什麼,在意什麼便要做些什麼,晒圖,美圖,修圖,
因為在意故意展現。
6,熱愛舞蹈,展示有成就感,讓自己愉悅。
再從其他面解析一下心理:
內心空虛。很多這種人,晒圖證明自己存在。
也有為了其他不便說的想法等等。
總之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現象,應該支援。
這裡沒有過多的用心理學一些專業術語,和嚴謹的心理學底層需求來細節分析。有空的時間可以再來做一個詳細的心理需求分析。
最後:儀式感不分年齡。展現自己不分年齡。心理上的年輕與實際年齡關係不大。
活的是自己,美源自內心對美的熱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