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的頸曲變直一般不會導致頭暈的,不過頭暈確實可能因頸椎疾病引起,即所謂的「頸源性頭暈」。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天天暈、時刻暈、汽車暈、火車暈、飛機也暈乘電梯暈、看電腦久了也暈……
如果到醫院檢查,可能會被診斷為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指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頭位時出現的短暫陣發性發作的眩暈和眼震)。但無論怎麼轉換體位、甚至吃藥打針也不見改善。這樣的頭暈究竟是什麼引起的,應該如何改善呢?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從最基礎的講起。
頭暈是什麼?
頭暈是指感覺自身和周圍物體空間位置發生改變的錯覺。可能會感覺自己和外界物質的旋轉和顛簸、擺動、浮沉等錯覺,頭位變動或睜眼時加重,根據病變位置的不同,可以伴有噁心、嘔吐甚至摔倒的症狀。
引起頭暈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有人認為頸椎所引起的頭暈問題並不多,事實上,頸源性眩暈在臨床上是非常常見的,但也經常會被誤診。我們今天主要講述頸源性頭暈。
頸源性頭暈:
顧名思義是因頸椎的慢性勞損和急性損傷所致的枕後肌群,頸伸肌群緊張,頸椎關節的錯位、增生甚至椎間盤突出導致的交感神經障礙,椎動脈壓迫或痙攣,頸後肌群本體感覺紊亂出現各種眩暈的症狀。
其中因椎動脈受到刺激和壓迫而引起的腦供血不足被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頸椎會有很多症狀:頸痛、僵硬、活動受限並伴有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頭暈、偏頭痛、耳鳴同時伴有交感神經的症狀:胃腸和吸氣管、呼吸系統改變。
這種眩暈一般會發生頭面五官症狀和體位性眩暈的加重,嚴重者可以促使影像學的改變。
頸源性頭暈的原因
大腦供血不足主要是指椎動脈受到刺激和壓迫時,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的症狀。椎動脈是從鎖骨下動脈發出到顱核心基底動脈分為4段,包括起始段、孔內段、寰枕段、枕骨顱內段,任何一部分血管的的畸形以及受刺激都會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臨床上相應的眩暈症狀。
• 起始段
起自鎖骨下動脈至第6橫突孔,穿過頸長肌和前斜角肌,所以當頸長肌和前斜角肌緊張時會導致椎動脈受壓迫。前斜角肌綜合徵導致上肢的痛麻,但它也會引起椎動脈的壓迫。
• 前斜角肌
起自第3~6頸椎橫突,向下並稍向前外側止於第1肋上面的前斜角肌結節,可使頸前屈或側屈,亦可提肋助吸氣。前斜角肌與其後方的中斜角肌及其下方的第1肋之間夾成斜角肌間隙,臂叢神經根和鎖骨下動脈通行此間隙。
• 頸長肌
起於C3~T3椎體,止於寰椎前結節和C2~4椎體。
• 孔內段
第六頸椎到第一頸椎前內側端,只要在血管動脈和神經走形的地方,它一定有纖維脂肪的的筋膜層的起到保護和緩衝作用,但是也是會造成卡壓和壓迫的。椎動脈表面具有非常豐富的交感神經,很多時候不知情的持續、長久壓迫,只要造成交感神經就會對椎動脈引起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表現為間歇性頭暈。
• 寰枕段
位於枕下三角內,自第一頸椎的橫突孔上方穿出垂直向後至寰椎繞椎動脈溝向內向前走形,然後穿過寰枕後膜的外緣沿椎動脈溝進入椎管,貫穿脊膜垂直向上進入顱內。椎動脈是由寰枕後膜後面進入前面,然後進入枕上三角。上面為頭半棘肌覆蓋三角。寰枕後膜對神經很少卡壓。
• 寰枕後膜
是個間性組織,不具有主動收縮性的。然實際情況上來說:第一,寰枕後膜比較難以對椎動脈進行卡壓;第二,即使寰枕後膜對椎動脈進行卡壓,也很難對其進行治療。因為寰枕厚膜下面為延髓,當觸及時,易發生損傷,產生不能挽回的後果。當椎動脈在此處受到壓迫時,可能還會伴有心慌、胸悶這種交感神經的功能症狀。且與迷走神經很相近,如果肌肉緊張,伴有頸枕部的疼痛,甚至入睡困難,失眠,因此它的損傷我們考慮頸痛、頭暈、噁心等頭面部五官的症狀,但是其意識一直保持清醒,如:過馬路時聽到後面有人叫突然轉頭,然後猝倒,又會起來,但意識清醒。
• 其他原因
鉤椎關節的橫向增生,導致頸椎失穩。發生壓迫和刺激的改變引起頭暈。
寰樞關節半脫位很容易產生頭暈症狀,有時會刺激到其周圍的交感神經,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
臨床上如何診斷主訴頭暈
首先判斷頭昏還是眩暈,然後中樞性或周圍性,跟頸椎是否有關係(如何聯絡)。
比如胸鎖乳突肌轉頭,起床或睡下等於姿勢有關的動作頭暈。
如果是交感神經障礙導致的眩暈:眩暈的發作與頭頸姿勢無關,但會表現為面色發白,舌質紫暗,頭皮和面板可見不同程度的水腫。
如果是頸後肌群本體感覺紊亂所致眩暈:低頭位和極度後伸位眩暈加重,中立位眩暈減輕。
而上述所說的頭暈、坐車暈很多時候都是有頸椎的問題引起的,可能是關節的錯位刺激了椎動脈和交感神經,也可能是附著在顳骨乳突上的胸鎖乳突肌、二腹肌後腹、頸夾肌、頭最長肌的損傷導致了前庭系統的損傷,也可能是頸椎周圍的軟組織的損傷卡壓了椎動脈引起的供血不足導致的頭暈。只要分析對了,頭暈是能得到有效治療的。
單純的頸曲變直一般不會導致頭暈的,不過頭暈確實可能因頸椎疾病引起,即所謂的「頸源性頭暈」。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天天暈、時刻暈、汽車暈、火車暈、飛機也暈乘電梯暈、看電腦久了也暈……
如果到醫院檢查,可能會被診斷為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指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頭位時出現的短暫陣發性發作的眩暈和眼震)。但無論怎麼轉換體位、甚至吃藥打針也不見改善。這樣的頭暈究竟是什麼引起的,應該如何改善呢?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從最基礎的講起。
頭暈是什麼?
頭暈是指感覺自身和周圍物體空間位置發生改變的錯覺。可能會感覺自己和外界物質的旋轉和顛簸、擺動、浮沉等錯覺,頭位變動或睜眼時加重,根據病變位置的不同,可以伴有噁心、嘔吐甚至摔倒的症狀。
引起頭暈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前庭系統問題 頸源性問題有人認為頸椎所引起的頭暈問題並不多,事實上,頸源性眩暈在臨床上是非常常見的,但也經常會被誤診。我們今天主要講述頸源性頭暈。
頸源性頭暈:
顧名思義是因頸椎的慢性勞損和急性損傷所致的枕後肌群,頸伸肌群緊張,頸椎關節的錯位、增生甚至椎間盤突出導致的交感神經障礙,椎動脈壓迫或痙攣,頸後肌群本體感覺紊亂出現各種眩暈的症狀。
其中因椎動脈受到刺激和壓迫而引起的腦供血不足被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頸椎會有很多症狀:頸痛、僵硬、活動受限並伴有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頭暈、偏頭痛、耳鳴同時伴有交感神經的症狀:胃腸和吸氣管、呼吸系統改變。
這種眩暈一般會發生頭面五官症狀和體位性眩暈的加重,嚴重者可以促使影像學的改變。
頸源性頭暈的原因
大腦供血不足主要是指椎動脈受到刺激和壓迫時,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的症狀。椎動脈是從鎖骨下動脈發出到顱核心基底動脈分為4段,包括起始段、孔內段、寰枕段、枕骨顱內段,任何一部分血管的的畸形以及受刺激都會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臨床上相應的眩暈症狀。
• 起始段
起自鎖骨下動脈至第6橫突孔,穿過頸長肌和前斜角肌,所以當頸長肌和前斜角肌緊張時會導致椎動脈受壓迫。前斜角肌綜合徵導致上肢的痛麻,但它也會引起椎動脈的壓迫。
• 前斜角肌
起自第3~6頸椎橫突,向下並稍向前外側止於第1肋上面的前斜角肌結節,可使頸前屈或側屈,亦可提肋助吸氣。前斜角肌與其後方的中斜角肌及其下方的第1肋之間夾成斜角肌間隙,臂叢神經根和鎖骨下動脈通行此間隙。
• 頸長肌
起於C3~T3椎體,止於寰椎前結節和C2~4椎體。
• 孔內段
第六頸椎到第一頸椎前內側端,只要在血管動脈和神經走形的地方,它一定有纖維脂肪的的筋膜層的起到保護和緩衝作用,但是也是會造成卡壓和壓迫的。椎動脈表面具有非常豐富的交感神經,很多時候不知情的持續、長久壓迫,只要造成交感神經就會對椎動脈引起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表現為間歇性頭暈。
• 寰枕段
位於枕下三角內,自第一頸椎的橫突孔上方穿出垂直向後至寰椎繞椎動脈溝向內向前走形,然後穿過寰枕後膜的外緣沿椎動脈溝進入椎管,貫穿脊膜垂直向上進入顱內。椎動脈是由寰枕後膜後面進入前面,然後進入枕上三角。上面為頭半棘肌覆蓋三角。寰枕後膜對神經很少卡壓。
• 寰枕後膜
是個間性組織,不具有主動收縮性的。然實際情況上來說:第一,寰枕後膜比較難以對椎動脈進行卡壓;第二,即使寰枕後膜對椎動脈進行卡壓,也很難對其進行治療。因為寰枕厚膜下面為延髓,當觸及時,易發生損傷,產生不能挽回的後果。當椎動脈在此處受到壓迫時,可能還會伴有心慌、胸悶這種交感神經的功能症狀。且與迷走神經很相近,如果肌肉緊張,伴有頸枕部的疼痛,甚至入睡困難,失眠,因此它的損傷我們考慮頸痛、頭暈、噁心等頭面部五官的症狀,但是其意識一直保持清醒,如:過馬路時聽到後面有人叫突然轉頭,然後猝倒,又會起來,但意識清醒。
大腦供血不足主要是指椎動脈受到刺激和壓迫時,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的症狀。椎動脈是從鎖骨下動脈發出到顱核心基底動脈分為4段,包括起始段、孔內段、寰枕段、枕骨顱內段,任何一部分血管的的畸形以及受刺激都會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臨床上相應的眩暈症狀。
• 其他原因
鉤椎關節的橫向增生,導致頸椎失穩。發生壓迫和刺激的改變引起頭暈。
寰樞關節半脫位很容易產生頭暈症狀,有時會刺激到其周圍的交感神經,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
臨床上如何診斷主訴頭暈
首先判斷頭昏還是眩暈,然後中樞性或周圍性,跟頸椎是否有關係(如何聯絡)。
比如胸鎖乳突肌轉頭,起床或睡下等於姿勢有關的動作頭暈。
如果是交感神經障礙導致的眩暈:眩暈的發作與頭頸姿勢無關,但會表現為面色發白,舌質紫暗,頭皮和面板可見不同程度的水腫。
如果是頸後肌群本體感覺紊亂所致眩暈:低頭位和極度後伸位眩暈加重,中立位眩暈減輕。
而上述所說的頭暈、坐車暈很多時候都是有頸椎的問題引起的,可能是關節的錯位刺激了椎動脈和交感神經,也可能是附著在顳骨乳突上的胸鎖乳突肌、二腹肌後腹、頸夾肌、頭最長肌的損傷導致了前庭系統的損傷,也可能是頸椎周圍的軟組織的損傷卡壓了椎動脈引起的供血不足導致的頭暈。只要分析對了,頭暈是能得到有效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