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釋義:
魏國和趙國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一直奔大梁。魏國的大將龐涓聽到訊息,離開南韓趕回魏國,但齊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魏國西境。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
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跑百里去爭取勝利,會使上將受到失敗,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
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日落之前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多可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然後命齊軍萬名擅長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事先與那些弩手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非常混亂,彼此失去了聯絡。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便用劍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原文: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西行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背景: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因為《史記》中對於魏惠王和齊威王年代的錯誤記載,導致對於馬陵之戰的時間爭議頗多,不過透過和《竹書紀年》相關內容比對可以基本確定,馬陵之戰發生在逢澤會盟後一年。
逢澤會盟應是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魏公決定稱王,在宋國都城外擺出天子儀仗,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自稱“夏王”,包括秦國在內的列國皆赴會,但是南韓、齊國並沒有赴會,於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領兵攻打南韓,後齊國出兵攻魏救韓,魏惠王就派遣太子申領兵與齊國戰於馬陵。馬陵之戰的時間點應該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結束於次年。
戰役過程: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魏國派遣襄疵攻打南韓汝南的梁、赫,南韓派將軍孔夜應戰,南韓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有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南韓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戰國策》中也有《南梁之難》一篇描述此役。
南梁在汝河上游,秦朝後稱梁縣,今屬汝州。韓魏兩國在此暴發激戰,雙方統帥是韓孔夜和襄疵,並非《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說,是龐涓領兵攻打南韓。
南韓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排程。
但根據《戰國策 南梁之難》記載,南韓並非得到齊國允諾才主動出擊五次戰敗,而是齊國暫時坐山觀虎鬥,等到南韓五次戰敗後才出兵救援。獻計者也是張丐,並非孫臏或田忌。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中,也沒有記載孫臏、田忌和龐涓參與了此戰,馬陵之戰雙方的統帥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南韓,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魏國兵力沒有記載)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
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白話釋義:
魏國和趙國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一直奔大梁。魏國的大將龐涓聽到訊息,離開南韓趕回魏國,但齊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魏國西境。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
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跑百里去爭取勝利,會使上將受到失敗,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
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日落之前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多可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然後命齊軍萬名擅長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事先與那些弩手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非常混亂,彼此失去了聯絡。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便用劍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原文: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西行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背景: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因為《史記》中對於魏惠王和齊威王年代的錯誤記載,導致對於馬陵之戰的時間爭議頗多,不過透過和《竹書紀年》相關內容比對可以基本確定,馬陵之戰發生在逢澤會盟後一年。
逢澤會盟應是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魏公決定稱王,在宋國都城外擺出天子儀仗,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自稱“夏王”,包括秦國在內的列國皆赴會,但是南韓、齊國並沒有赴會,於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領兵攻打南韓,後齊國出兵攻魏救韓,魏惠王就派遣太子申領兵與齊國戰於馬陵。馬陵之戰的時間點應該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結束於次年。
戰役過程: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魏國派遣襄疵攻打南韓汝南的梁、赫,南韓派將軍孔夜應戰,南韓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有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南韓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戰國策》中也有《南梁之難》一篇描述此役。
南梁在汝河上游,秦朝後稱梁縣,今屬汝州。韓魏兩國在此暴發激戰,雙方統帥是韓孔夜和襄疵,並非《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說,是龐涓領兵攻打南韓。
南韓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排程。
但根據《戰國策 南梁之難》記載,南韓並非得到齊國允諾才主動出擊五次戰敗,而是齊國暫時坐山觀虎鬥,等到南韓五次戰敗後才出兵救援。獻計者也是張丐,並非孫臏或田忌。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中,也沒有記載孫臏、田忌和龐涓參與了此戰,馬陵之戰雙方的統帥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南韓,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魏國兵力沒有記載)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
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