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大豬也能飛
-
2 # 禾麥文化
楚國是最早稱王的,但開始是自封的,冒牌的,僭越的。戰國七雄全部稱王。
在春秋早期,還沒有禮崩樂壞的時候,天下只有周天子一個王。
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封建諸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共71國,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
公爵國,一般是周天子的親屬,大功臣,或者重要的諸侯國才能封的。
楚國初封是子爵國,地位低微。但後來楚國透過奮鬥,國力增強,還老被人叫“楚子”,心裡不爽,乾脆自封“王”。
但這就是“禮崩樂壞”的開始。
因為“王”,在西周時期,只能由天下共主周天子叫,好比後世的皇帝,只能有一個。
就好比楊秀清逼洪秀全封他萬歲,那就亂了。
到了後來,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諸侯紛紛稱王稱霸。到了戰國,戰國七雄全部稱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就名存實亡了。
楚國本是周初被分封在江漢之間的一個子爵之國,首封國君為熊繹,傳到熊渠時,楚國的實力開始壯大起來,熊渠認為“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所以便開始自娛自樂地僭號稱王。等到周厲王繼位後,熊渠害怕暴虐的厲王討伐自己,於是又悄悄地把王號取消了。
到春秋時,周鄭繻葛之戰中,周天子被鄭軍輕易擊敗,這讓時任楚王熊通的野心開始膨脹起來,於是便跟令尹鬥伯比商量楚國重新稱王之事。鬥伯比說:“楚國稱王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現在要重新稱王,恐怕沒人聽我們的,只有使用武力才能強逼周邊諸侯承認楚國為王。”楚王便問:“那我們該先對誰下手呢?”鬥伯比說:“漢水之東的諸侯國,隨國是最強大的,只要能逼著隨國簽定城下之盟,承認我們是王,其它國家自然就沒有敢反抗的了。”於是楚王便率大軍駐紮在兩國的邊境瑕,然後又派薳章去跟隨國談談關於雙方和平共處的問題。眼見大兵壓境,隨國不想談也得談,於是就派少師董成為全權代表去往楚營與楚國方面交涉。因為隨國有個賢人季梁,很受隨王器重,所以楚國也不敢隨便打隨國,只是在隨國談判代表少師董成面前示弱後便撤軍了。強大的楚國沒敢進攻隨國,而是在與自己會面後匆匆撤軍,這讓少師董成空前自大起來,而簡短的會面便“迫使”強大的楚國撤軍,讓隨王更加信任和重用少師董成,對季梁開始日漸疏遠。
這個訊息傳到楚國後,鬥伯比便對楚王熊通說:“現在隨國內部開始混亂起來,我們可以攻打它了,這次一定要抓住機會。”楚王問鬥伯比:“我們打它總得有個藉口,可現在隨國挺老實的啊。”鬥伯比說:“簡單,我們命令漢東諸國在沈鹿會合,如果隨國來,那便是承認我們的地位,如果不來,就可以打它了。”楚王說:“好,那就這樣辦。”於是便派使者通知各國,在夏天的某一天到沈鹿集合開會。
到了日期時,巴、庸、濮、鄧、絞、羅、鄖、貳、軫、申、江等各國都來到了沈鹿,只有黃、隨沒有派人參加。於是楚國便派遣使者到兩國問罪。楚使薳章到達黃國後,黃國馬上認錯並派人跟著薳章去參會了。楚使到達隨國後問隨國為何不參會,隨國卻表示這個會與自己無關,當然不會去參加。於是楚王便親自率軍討伐隨國。面對大兵壓境,季梁表示楚強隨弱,不如臣服楚國,如果楚國不同意再與其一戰,這樣還可以激勵己方計程車氣。而少師董成則認為楚國實力不過如此,應當與其速戰速決,以免延誤時機。(《左傳·桓公八年》“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後戰,所以怒我而殆寇也。’少師謂隨侯曰:‘必速戰,不然,將失楚師。’”)隨王認同少師的說法,於是便率軍迎戰楚師。結果隨軍大敗,隨王隻身逃脫,其戰車和車右少師都被楚軍俘獲。
隨王派人向楚國求和。楚王本不打算答應,但鬥伯比說:“上天已經替隨國卻除了他們的禍患少師,以後執掌國政的一定是季梁,所以隨國還是不能輕易被滅的。”於是兩國便開始議和。
議和時隨國說:“我們沒有得罪楚國,楚國為什麼要打我們啊?”楚王說:“因為我們是流氓啊,看你們文明人互相打來打去,我們的軍隊也想找人練練手。現在,我也想加入中原之列,你替我向周天子傳個話,讓他提高一下我的爵位。”(《史記·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隨國已經被楚國打怕了,明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迫於無奈,不得不在與楚國結盟後派人向周天子請求將楚國爵位升為公,周天子當然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種不合禮制的事情。楚王聽說周天子不同意後非常生氣地說:“我們楚國的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分封時卻只封我們為子爵,並讓我們鎮守蠻夷之地,現在蠻夷都已經臣服於楚,周王卻不肯將我的爵位提升為公。好啊,你不封我,我自己封自己總可以吧。你不是不封我為公嗎?那我就封我自己為王好了,反正我們楚國先君熊渠以前就稱過王,我只不過是恢復以前的稱呼而已。”於是便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周桓王剛剛在繻葛被鄭莊公一頓胖揍,現在箭傷還沒完全恢復呢,根本就不敢再去找楚國的麻煩,只能對楚君稱王之事聽之任之。從此之後,楚國的君主便開始稱王,而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則根據爵位或稱公或稱侯或稱伯,直到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魏齊兩國開始稱王。此後,秦、韓等國的君主也跟著稱王。公元前323年,魏國、南韓、趙國、燕國和中山國這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自此之後,大小諸侯國的國君基本上都開始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