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漓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物件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物件,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幷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週一朝結束,唐朝復辟,恢復以神都為東都。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後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林黛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釵正冊雙首之一,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轉世身魂,榮府么女賈敏與巡鹽御史林如海之獨生女,賈母的外孫女,賈寶玉的姑表妹、戀人、知己,賈府通稱林姑娘。她生得傾城容貌,兼有曠世詩才,是世界文學作品中最富靈氣的經典女性形象。從小聰明清秀,父母對她愛如珍寶。5歲上學,6、7歲母親早亡,10歲師從賈雨村啟蒙。外祖母賈史氏疼愛么女賈敏,愛屋及烏疼愛黛玉,10歲接到身邊撫養教育,寢食起居,一如嫡孫賈寶玉。與11歲的賈寶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賈母打點,自視地位在三春之上,實則只是隔一代近親,因被王夫人的僕人最後一個送宮花而很不愉快。11歲時又死了父親,從此常住賈府,養成了孤標傲世的性格。12歲時,賈元春省親後,林黛玉入住瀟湘館,在大觀園詩社裡別號瀟湘妃子,作詩直抒性靈。林黛玉與賈寶玉青春年少,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發展成愛情。絳珠還淚的神話賦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詩人氣質,為寶黛愛情注入了帶有奇幻元素的羅曼蒂克色彩,同時又定下了悲劇基調。林黛玉與薛寶釵在太虛幻境才女榜上並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爭,思想上的忠叛之爭,婚姻上的金木之爭,又因同屬正邪兩賦的稟性而惺惺相惜 。無奈在封建禮教壓迫下,林黛玉受盡"風刀霜劍嚴相逼"之苦,最後於賈寶玉、薛寶釵大婚之夜淚盡而逝。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漓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物件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物件,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幷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週一朝結束,唐朝復辟,恢復以神都為東都。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後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林黛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釵正冊雙首之一,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轉世身魂,榮府么女賈敏與巡鹽御史林如海之獨生女,賈母的外孫女,賈寶玉的姑表妹、戀人、知己,賈府通稱林姑娘。她生得傾城容貌,兼有曠世詩才,是世界文學作品中最富靈氣的經典女性形象。從小聰明清秀,父母對她愛如珍寶。5歲上學,6、7歲母親早亡,10歲師從賈雨村啟蒙。外祖母賈史氏疼愛么女賈敏,愛屋及烏疼愛黛玉,10歲接到身邊撫養教育,寢食起居,一如嫡孫賈寶玉。與11歲的賈寶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賈母打點,自視地位在三春之上,實則只是隔一代近親,因被王夫人的僕人最後一個送宮花而很不愉快。11歲時又死了父親,從此常住賈府,養成了孤標傲世的性格。12歲時,賈元春省親後,林黛玉入住瀟湘館,在大觀園詩社裡別號瀟湘妃子,作詩直抒性靈。林黛玉與賈寶玉青春年少,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發展成愛情。絳珠還淚的神話賦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詩人氣質,為寶黛愛情注入了帶有奇幻元素的羅曼蒂克色彩,同時又定下了悲劇基調。林黛玉與薛寶釵在太虛幻境才女榜上並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爭,思想上的忠叛之爭,婚姻上的金木之爭,又因同屬正邪兩賦的稟性而惺惺相惜 。無奈在封建禮教壓迫下,林黛玉受盡"風刀霜劍嚴相逼"之苦,最後於賈寶玉、薛寶釵大婚之夜淚盡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