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兒子當然姓嬴。只不過國君之子不稱姓,不稱氏,公子+名即可。 公子重耳,公子小白,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國君之子不用姓氏
姓氏名字是貴族的
平民有姓有名就夠了
秦王嬴政 是後世的說法,那個時代人們在他還未封太子時可以叫他趙政,當太子後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的好朋友燕太子丹)當皇帝后他的兒子就是公子扶蘇和胡亥。
先秦時代貴族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平民只有姓和名。
劉邦 姓劉名邦
項羽 羋姓項氏 名籍,字羽,你劉邦為什麼沒氏,也沒字,因為你是平民,我項羽是貴族。
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 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通志·氏族略》
姓氏原來只有貴族才有,一般百姓沒有姓氏。
--- 戰國以後,人們漸漸以氏為姓,姓與氏合一。
---漢魏時,則通謂之姓。
平民取名沒什麼講究。劉邦還未發達時叫劉季,劉邦的老媽乾脆叫劉媼,不但沒名,連姓什麼都不知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為什麼叫重八,有可能是生於八月八日,也可能生下來的體重,也可能是別的什麼緣由,她的老對手陳友諒原名陳九四。
一、姓的起源
姓是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共有的名稱
姓者,生也 明血緣 氏者 旁支別屬也
最早的古姓,幾乎都有一個“女”字偏旁,如“姬”、“姜”、“姚”等。
姓氏產生 部落時代,母系社會
中國 BC 5000 世界最早
日本 1870 富士 三菱 松下 三井
越南南韓 AD1000
歐洲 AD1600
土耳其 1935
二、姓的作用
1、別種族,明世系 整個氏族稱號
黃帝—— 姬 炎帝—— 姜 太昊——風
2、別婚姻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3、分權責
百姓——貴族 黎民——奴隸
4 聖王的姓氏
黃帝(姬姓 軒轅氏)
炎帝(姜姓 烈山氏或厲山氏)、
太皞(風姓 伏羲氏)、
少昊(姬姓 金天氏)
帝堯(伊祁姓 陶唐氏)、
虞舜( 虞氏)
夏禹(姒姓)、
皋陶(偃姓)、
契( 子姓)、
伯益(嬴姓)、
稷(姬姓)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黃帝十四姓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發展到現在大約400多個姓來自於姬姓
祝融八姓
《國語卷第十六》記載:八姓,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
5女子的姓氏
古代女子必須稱姓——別婚姻(上古同姓不婚),特別是貴族婦女。
待嫁與未嫁女子有不同稱謂
待嫁女子往往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羋
出嫁女子的稱謂有以下幾種: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例如:齊姜、秦嬴、孟姜……
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例如:芮姜、秦姬…
3.嫁給別國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趙姬(趙衰妻) 秦姬(秦遄chuán妻)
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例如:
武姜(鄭武公妻)文嬴(晉文公妻)
上古婦女的稱呼可在姓之下加上“氏”字,如:嬴氏、姜氏
三、氏
1氏的作用
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來明貴賤的。貴族有氏,平民無氏。
嬴姓十四氏,最顯達者 趙氏(趙國)、秦氏(秦國)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
(1)可以受封國名封地名為氏;管叔封於管國——管 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蘇
(2)可以居地為氏;東方、百里、東郭、南宮、西門
(3)可以官職為氏;司徒、司馬、司空 、太史 、上官、亓
(4)可以祖先字可諡號為氏。
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林
比干兒子林堅
齊國大夫童刁——刁
3氏並不固定
商鞅 姬姓 按現在說法應該叫姬鞅,但是戰國時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叫商鞅”、“衛鞅”、“公孫鞅”。
商,因封地得氏
衛,因國得氏
公孫,因祖先得氏
秦王嬴政 是後世的說法,那個時代人們在他還未封太子時可以叫他趙政,當太子後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得好朋友燕太子丹)當皇帝后他的兒子就是公子扶蘇和胡亥。
他的兒子當然姓嬴。只不過國君之子不稱姓,不稱氏,公子+名即可。 公子重耳,公子小白,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國君之子不用姓氏
姓氏名字是貴族的
平民有姓有名就夠了
秦王嬴政 是後世的說法,那個時代人們在他還未封太子時可以叫他趙政,當太子後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的好朋友燕太子丹)當皇帝后他的兒子就是公子扶蘇和胡亥。
先秦時代貴族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平民只有姓和名。
劉邦 姓劉名邦
項羽 羋姓項氏 名籍,字羽,你劉邦為什麼沒氏,也沒字,因為你是平民,我項羽是貴族。
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 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通志·氏族略》
姓氏原來只有貴族才有,一般百姓沒有姓氏。
--- 戰國以後,人們漸漸以氏為姓,姓與氏合一。
---漢魏時,則通謂之姓。
平民取名沒什麼講究。劉邦還未發達時叫劉季,劉邦的老媽乾脆叫劉媼,不但沒名,連姓什麼都不知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為什麼叫重八,有可能是生於八月八日,也可能生下來的體重,也可能是別的什麼緣由,她的老對手陳友諒原名陳九四。
一、姓的起源
姓是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共有的名稱
姓者,生也 明血緣 氏者 旁支別屬也
最早的古姓,幾乎都有一個“女”字偏旁,如“姬”、“姜”、“姚”等。
姓氏產生 部落時代,母系社會
中國 BC 5000 世界最早
日本 1870 富士 三菱 松下 三井
越南南韓 AD1000
歐洲 AD1600
土耳其 1935
二、姓的作用
1、別種族,明世系 整個氏族稱號
黃帝—— 姬 炎帝—— 姜 太昊——風
2、別婚姻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3、分權責
百姓——貴族 黎民——奴隸
4 聖王的姓氏
黃帝(姬姓 軒轅氏)
炎帝(姜姓 烈山氏或厲山氏)、
太皞(風姓 伏羲氏)、
少昊(姬姓 金天氏)
帝堯(伊祁姓 陶唐氏)、
虞舜( 虞氏)
夏禹(姒姓)、
皋陶(偃姓)、
契( 子姓)、
伯益(嬴姓)、
稷(姬姓)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黃帝十四姓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發展到現在大約400多個姓來自於姬姓
祝融八姓
《國語卷第十六》記載:八姓,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
5女子的姓氏
古代女子必須稱姓——別婚姻(上古同姓不婚),特別是貴族婦女。
待嫁與未嫁女子有不同稱謂
待嫁女子往往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羋
出嫁女子的稱謂有以下幾種: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例如:齊姜、秦嬴、孟姜……
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例如:芮姜、秦姬…
3.嫁給別國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趙姬(趙衰妻) 秦姬(秦遄chuán妻)
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例如:
武姜(鄭武公妻)文嬴(晉文公妻)
上古婦女的稱呼可在姓之下加上“氏”字,如:嬴氏、姜氏
三、氏
1氏的作用
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來明貴賤的。貴族有氏,平民無氏。
嬴姓十四氏,最顯達者 趙氏(趙國)、秦氏(秦國)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
(1)可以受封國名封地名為氏;管叔封於管國——管 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蘇
(2)可以居地為氏;東方、百里、東郭、南宮、西門
(3)可以官職為氏;司徒、司馬、司空 、太史 、上官、亓
(4)可以祖先字可諡號為氏。
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林
比干兒子林堅
齊國大夫童刁——刁
3氏並不固定
商鞅 姬姓 按現在說法應該叫姬鞅,但是戰國時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叫商鞅”、“衛鞅”、“公孫鞅”。
商,因封地得氏
衛,因國得氏
公孫,因祖先得氏
秦王嬴政 是後世的說法,那個時代人們在他還未封太子時可以叫他趙政,當太子後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得好朋友燕太子丹)當皇帝后他的兒子就是公子扶蘇和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