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關公麥城戰死後,冤魂不散,滿懷一腔冤氣,提著腦袋,四處鳴冤。一天,路遇佛祖釋迦牟尼(道教說遇見太上老君),關公向佛祖傾訴滿腔冤屈之後,佛祖開導他:你說死得太冤,可是,你生前斬顏良、殊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難道被你所殺的人還少嗎?難道他們都該殺,人家都死的不冤?關公一聽,頓時大徹大悟。詢問佛祖,如何才能消除冤氣,斷除六根?佛祖勸他,趕快皈依佛門,才能心底坦蕩,祛邪扶正。關公聽了佛祖規勸,決心皈依佛門(道教說“從道養身”)。後被佛教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天尊關帝聖君”(道教稱“伏魔大仙關帝聖君”)鎮壇護法,威鎮山門。現四川梁平縣的明代建築“雙桂堂”,一進廟門,見到的是關公的殿堂。只見關公帶領關平、周倉,扶佑佛殿神聖。其來源即出於上述典故。由於關公一身正氣,神勇無敵。在民間驅儺習俗中,奉為壇神或戲神。酉陽陽戲、梓潼陽戲、提陽戲都敬關公為主神。開戲,必設關公聖像、先祈關公後開正戲。在梓潼縣還有“關公掃蕩”的習俗。每年春節或關公生日,均要從廟裡抬出關公像,在田野、村寨中游走(掃蕩),以借關公之威,驅邪納吉,保一方平安。屆時,當地群眾,在村頭莊尾,設壇迎送,氣氛熱烈隆重,可謂一大宗教民俗景觀。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關於其來歷,前面已有介紹,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因為商人認為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當代,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此是清以來,百姓受顛沛流離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於忠勇信義的關公保護。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慘遭清兵和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抬出關公的神像聚集民眾以抗外辱。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於內憂外患,一些民眾在逃往臺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誌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被歷代加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 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北韓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只。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傳說,關公麥城戰死後,冤魂不散,滿懷一腔冤氣,提著腦袋,四處鳴冤。一天,路遇佛祖釋迦牟尼(道教說遇見太上老君),關公向佛祖傾訴滿腔冤屈之後,佛祖開導他:你說死得太冤,可是,你生前斬顏良、殊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難道被你所殺的人還少嗎?難道他們都該殺,人家都死的不冤?關公一聽,頓時大徹大悟。詢問佛祖,如何才能消除冤氣,斷除六根?佛祖勸他,趕快皈依佛門,才能心底坦蕩,祛邪扶正。關公聽了佛祖規勸,決心皈依佛門(道教說“從道養身”)。後被佛教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天尊關帝聖君”(道教稱“伏魔大仙關帝聖君”)鎮壇護法,威鎮山門。現四川梁平縣的明代建築“雙桂堂”,一進廟門,見到的是關公的殿堂。只見關公帶領關平、周倉,扶佑佛殿神聖。其來源即出於上述典故。由於關公一身正氣,神勇無敵。在民間驅儺習俗中,奉為壇神或戲神。酉陽陽戲、梓潼陽戲、提陽戲都敬關公為主神。開戲,必設關公聖像、先祈關公後開正戲。在梓潼縣還有“關公掃蕩”的習俗。每年春節或關公生日,均要從廟裡抬出關公像,在田野、村寨中游走(掃蕩),以借關公之威,驅邪納吉,保一方平安。屆時,當地群眾,在村頭莊尾,設壇迎送,氣氛熱烈隆重,可謂一大宗教民俗景觀。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關於其來歷,前面已有介紹,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因為商人認為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當代,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此是清以來,百姓受顛沛流離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於忠勇信義的關公保護。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慘遭清兵和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抬出關公的神像聚集民眾以抗外辱。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於內憂外患,一些民眾在逃往臺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誌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被歷代加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 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北韓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只。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