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長大的玩具》
豬蹄兒燈
小時候過年,最大的樂趣莫過於三十晚上點燃“豬蹄兒燈”。
那是一種自制的燈盞,點燃以後,高舉過頭,就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其實,玩豬蹄兒燈,最大的樂趣,還緣於它的製作過程。
早在臘月二十幾,不少人家就開始宰豬了。我們小孩子家對於宰豬吃肉,當然有興趣,但也早就巴望著得到那尖尖的豬蹄兒殼,覬覦著一小塊豬油,好用來做一盞豬蹄兒燈。
被宰了的大肥豬,浸在熱湯裡,颳去了鬃毛,白白胖胖地躺在案板上,它的四隻尖尖的小豬蹄兒翹得高高的。
我們拿一根長長的釘子,用釘子帽兒用力一勾,就把豬蹄兒殼勾了下來。大人們很慷慨,儘管你去勾,反正對他們來說也沒用。
但是,想要一塊豬油可就難了。沒有豬油是萬萬做不成豬蹄兒燈的。所以,我們總是死乞白賴地討豬油。而他們又總是說,這樣一塊豬油,夠炒一個菜的了。
我們說,寧肯少吃一個菜,也願得到一塊豬油。
快過年了,大人們也不願拂了孩子們的面子,所以最後總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割下一塊豬油送給我們。
有了豬油,再去找媽媽要一根棉捻兒,裹在豬油裡,塞進豬蹄兒殼裡,一盞燈就算做成了。
最後一道工序簡單多了,找一根高粱稈兒,劈開一端,把豬蹄兒燈夾緊,就算大功告成。
到了三十晚上,把豬蹄兒燈點著,互相招呼著,一齊走到街上來。
街上已有好多孩子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出來了。他們的燈只能提著,低低地照著腳下一小片土地;我們的豬蹄兒燈卻總能舉過頭頂,照得很高很遠。
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燈是自己做的。
抽陀螺
“楊柳活,抽陀螺。”
這是我童年時學過的一首童謠中的兩句,說的是初春時節,孩子們常玩的一種遊戲。
陀螺,是一種很簡單的玩具,小孩子自己都可以製作。找一塊木頭,削成一寸多高,直徑也一寸多的圓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滾珠,陀螺就算做成了;再做一根鞭子,就可以玩兒起來。
玩的時候,先得從鞭梢纏起,纏住陀螺的腰身。直放在地上,用手指按住陀螺頂端,用力一拉鞭繩,陀螺就在地上轉起來,再用鞭子不斷抽打,越抽轉得越快。
為了讓陀螺轉得更快,我們常到冰上去玩兒。鞭梢兒噼啪噼啪響,陀螺滴溜滴溜轉。儘管天寒地凍,誰也不覺得冷。
在我的印象中,抽陀螺的遊戲似乎只限於男孩子玩兒。現在想起來,大約是因為這種遊戲刺激性較強,你必須一下一下地去抽打,它才轉;稍一怠慢,它就會停轉歪倒。
抽陀螺,還很有進攻性。幾個人一起在冰上抽打,常常是揚鞭猛抽一下,讓自己的陀螺以極快的轉速去撞擊別人的陀螺,以把別人的撞倒為贏。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不知是誰,把“抽陀螺”改叫“抽漢奸”。這個新名稱,很快就被大家認可。一說起“抽漢奸”,我們的鞭子抽得更響、更有力,把那些投敵賣國者視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團團轉,很是解氣。
有時候,大人們在一旁看著,也會走上前來,和我們一起抽它幾鞭子。
兔兒爺
小白兔向來是兒童的寵物,雪白的絨毛,通紅的眼睛,尤其是溫順的性格,讓我們格外愛憐。
每年中秋節,市面上除了賣月餅、水果、乾果外,最引起我們孩子家興趣的,就數泥塑兔兒爺了。
本是兔兒,偏又以“爺”相稱,在別的動物中,絕無這種殊榮。“爺”字向來是與長輩、與威嚴連在一起的。在人間不說,單就諸神而論,我小時候就知道有“灶王爺”、“土地爺”、“財神爺”,對這些“爺”們,須格外敬畏,以免招災惹禍。
這兔兒爺,雖然也算得上廣寒宮裡的“神兔”,即使稱為“爺”,我們也並不懼怕它;相反,都覺得這兔兒爺和我們最平等,最親近。每年的中秋節,都願意“請”一尊兔兒爺來和我們玩耍。它帶給我們的快樂,是別的玩具所不能代替的。
對兔兒爺的喜愛,除了緣於對生活中真實小白兔的溫情之外,還由於兔兒爺多了幾分童話色彩。
兔兒爺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臉兒,人身子,那樣子格外引人遐想。
那時候,每逢買來一個兔兒爺,總是沉甸甸地抱在懷裡,和它臉對臉地對視好久。兔兒爺的眼睛瞪得圓圓的,兔兒爺的穿著打扮也很奇特,有的穿著大紅袍,有的披著甲冑,有的背插令旗,樣子很威武。
兔兒爺可不是臥在那兒,而是騎著老虎,或者獅子,或者麒麟,好像隨時準備出征,無往而不勝。
在我買到的眾多的兔兒爺中,我最喜歡的是一種叫“刮打刮打嘴”的兔兒爺。這種兔兒爺嘴唇會動,一動就發出“刮打刮打”的響聲。原來有一根線連著嘴唇,從中空的體內伸到腳下,用手一拽,嘴巴一張一合,發出聲響。
說起兔兒爺,本是中秋祭月的象徵;以兔代月,又是源於兔居月中搗藥的神話。婦女拜月,供的是“月光碼兒”;我們兒童仿效婦女,供的是兔兒爺。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拜月是遊戲,兔兒爺就成了我們的玩具了。
小時候,年年中秋節都要買一個兔兒爺。開始年齡小,買個二三寸高的,隨著年齡增長,買的兔兒爺也越來越大,我買過的兔兒爺,最大的有身高一尺的。
兔兒爺最大的有二三尺高。這麼高的,我沒買過,一來抱不動,二來也沒地方擺。
已經好多年沒見過兔兒爺了;如果現在有賣兔兒爺的,我一定買一個大個兒的。
《一起長大的玩具》
豬蹄兒燈
小時候過年,最大的樂趣莫過於三十晚上點燃“豬蹄兒燈”。
那是一種自制的燈盞,點燃以後,高舉過頭,就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其實,玩豬蹄兒燈,最大的樂趣,還緣於它的製作過程。
早在臘月二十幾,不少人家就開始宰豬了。我們小孩子家對於宰豬吃肉,當然有興趣,但也早就巴望著得到那尖尖的豬蹄兒殼,覬覦著一小塊豬油,好用來做一盞豬蹄兒燈。
被宰了的大肥豬,浸在熱湯裡,颳去了鬃毛,白白胖胖地躺在案板上,它的四隻尖尖的小豬蹄兒翹得高高的。
我們拿一根長長的釘子,用釘子帽兒用力一勾,就把豬蹄兒殼勾了下來。大人們很慷慨,儘管你去勾,反正對他們來說也沒用。
但是,想要一塊豬油可就難了。沒有豬油是萬萬做不成豬蹄兒燈的。所以,我們總是死乞白賴地討豬油。而他們又總是說,這樣一塊豬油,夠炒一個菜的了。
我們說,寧肯少吃一個菜,也願得到一塊豬油。
快過年了,大人們也不願拂了孩子們的面子,所以最後總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割下一塊豬油送給我們。
有了豬油,再去找媽媽要一根棉捻兒,裹在豬油裡,塞進豬蹄兒殼裡,一盞燈就算做成了。
最後一道工序簡單多了,找一根高粱稈兒,劈開一端,把豬蹄兒燈夾緊,就算大功告成。
到了三十晚上,把豬蹄兒燈點著,互相招呼著,一齊走到街上來。
街上已有好多孩子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出來了。他們的燈只能提著,低低地照著腳下一小片土地;我們的豬蹄兒燈卻總能舉過頭頂,照得很高很遠。
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燈是自己做的。
抽陀螺
“楊柳活,抽陀螺。”
這是我童年時學過的一首童謠中的兩句,說的是初春時節,孩子們常玩的一種遊戲。
陀螺,是一種很簡單的玩具,小孩子自己都可以製作。找一塊木頭,削成一寸多高,直徑也一寸多的圓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滾珠,陀螺就算做成了;再做一根鞭子,就可以玩兒起來。
玩的時候,先得從鞭梢纏起,纏住陀螺的腰身。直放在地上,用手指按住陀螺頂端,用力一拉鞭繩,陀螺就在地上轉起來,再用鞭子不斷抽打,越抽轉得越快。
為了讓陀螺轉得更快,我們常到冰上去玩兒。鞭梢兒噼啪噼啪響,陀螺滴溜滴溜轉。儘管天寒地凍,誰也不覺得冷。
在我的印象中,抽陀螺的遊戲似乎只限於男孩子玩兒。現在想起來,大約是因為這種遊戲刺激性較強,你必須一下一下地去抽打,它才轉;稍一怠慢,它就會停轉歪倒。
抽陀螺,還很有進攻性。幾個人一起在冰上抽打,常常是揚鞭猛抽一下,讓自己的陀螺以極快的轉速去撞擊別人的陀螺,以把別人的撞倒為贏。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不知是誰,把“抽陀螺”改叫“抽漢奸”。這個新名稱,很快就被大家認可。一說起“抽漢奸”,我們的鞭子抽得更響、更有力,把那些投敵賣國者視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團團轉,很是解氣。
有時候,大人們在一旁看著,也會走上前來,和我們一起抽它幾鞭子。
兔兒爺
小白兔向來是兒童的寵物,雪白的絨毛,通紅的眼睛,尤其是溫順的性格,讓我們格外愛憐。
每年中秋節,市面上除了賣月餅、水果、乾果外,最引起我們孩子家興趣的,就數泥塑兔兒爺了。
本是兔兒,偏又以“爺”相稱,在別的動物中,絕無這種殊榮。“爺”字向來是與長輩、與威嚴連在一起的。在人間不說,單就諸神而論,我小時候就知道有“灶王爺”、“土地爺”、“財神爺”,對這些“爺”們,須格外敬畏,以免招災惹禍。
這兔兒爺,雖然也算得上廣寒宮裡的“神兔”,即使稱為“爺”,我們也並不懼怕它;相反,都覺得這兔兒爺和我們最平等,最親近。每年的中秋節,都願意“請”一尊兔兒爺來和我們玩耍。它帶給我們的快樂,是別的玩具所不能代替的。
對兔兒爺的喜愛,除了緣於對生活中真實小白兔的溫情之外,還由於兔兒爺多了幾分童話色彩。
兔兒爺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臉兒,人身子,那樣子格外引人遐想。
那時候,每逢買來一個兔兒爺,總是沉甸甸地抱在懷裡,和它臉對臉地對視好久。兔兒爺的眼睛瞪得圓圓的,兔兒爺的穿著打扮也很奇特,有的穿著大紅袍,有的披著甲冑,有的背插令旗,樣子很威武。
兔兒爺可不是臥在那兒,而是騎著老虎,或者獅子,或者麒麟,好像隨時準備出征,無往而不勝。
在我買到的眾多的兔兒爺中,我最喜歡的是一種叫“刮打刮打嘴”的兔兒爺。這種兔兒爺嘴唇會動,一動就發出“刮打刮打”的響聲。原來有一根線連著嘴唇,從中空的體內伸到腳下,用手一拽,嘴巴一張一合,發出聲響。
說起兔兒爺,本是中秋祭月的象徵;以兔代月,又是源於兔居月中搗藥的神話。婦女拜月,供的是“月光碼兒”;我們兒童仿效婦女,供的是兔兒爺。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拜月是遊戲,兔兒爺就成了我們的玩具了。
小時候,年年中秋節都要買一個兔兒爺。開始年齡小,買個二三寸高的,隨著年齡增長,買的兔兒爺也越來越大,我買過的兔兒爺,最大的有身高一尺的。
兔兒爺最大的有二三尺高。這麼高的,我沒買過,一來抱不動,二來也沒地方擺。
已經好多年沒見過兔兒爺了;如果現在有賣兔兒爺的,我一定買一個大個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