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彎鬚穇鰳觽皪

    清、靜、悲涼乃郁達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點和情感主旨,這似乎早已成定論。《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稱:“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果真如此嗎?

    筆者有一個直接證據、三個“旁證”,可以證明:不能將作者所寫的“故都之秋”的景物特點定為“清”“靜”和“悲涼”。

    首先,從原文第1段的表述來看,“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不能等同於:北國的秋,特別的清,特別的靜,特別的悲涼。“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中心詞是“來”,“清”“靜”“悲涼”是用來補充“來”的,也就是說“清”“靜”“悲涼”是在述說北國之秋到來的狀態的。而且,“來”字之前還有“卻特別地”四個字加以強調。所以,作者寫這句話應該是在強調“秋”是怎樣到來的,而不是“秋”具有怎樣的特點。

    其次,從第2段與第1段的關係來看,第2段與第1段構成對比關係,借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反襯故都之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又用比喻的方式點明“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這也就是說,江南之秋來得是不徹底的,只有這北國之秋,才來得徹底。

    第三,從第3至第11段所描述的五幅“秋景圖”來看,儘管人們可以挑出某些句子來說明這句寫的是“清”,那句寫的是“悲涼”,但是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某一幅秋景圖在集中描述“清”,另一幅秋景圖在集中描述“悲涼”,也不是每一幅秋景圖都分別描繪了“清”“靜”“悲涼”的特點。也就是說,這樣的語言表述是不連貫的,而行文必須做到語言表述連貫,這是寫文章的基本要求。

    或許有人會說第5段的“秋蟬殘鳴”不是在整段地寫“靜”且表述連貫嗎?可是我們知道,“蟬噪林愈靜”並不是“秋”所獨有的,也就是說“靜”並不能算是“秋”所獨有的特點。何況,這段是不是要重點表現秋的“靜”,尚需推敲。

    第四,從眾多解讀者的理解來看,或許是因為對哪裡在寫秋之“清”的認識不一致吧,所以對“清”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有人認為“‘清’和‘靜’是相對於‘濁’與‘躁’而言的,‘悲涼’則是‘熱鬧’的反義詞”(《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有人則認為“清、清閒——恬靜安謐,這是故都秋的‘清’”(黃清華《〈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還有人則認為“清”“靜”“悲涼”既是“富有特色的故都之秋的一種‘客觀色彩’”,又是作者“當時內心的‘主觀色彩’的真實流露”(《教學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5~206頁)。

    那麼,“清”“靜”“悲涼”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麼呢?

    “清”字當為“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之意。“來得清”,即是指這秋來得純正,來得徹底。你看,且不說“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說“西山的蟲唱”“潭柘寺的鐘聲”,就說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處“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嗎?正因此,這故都之秋,才會被稱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飽嘗一嘗”。

    “靜”字當為“沒有聲音”之意。“來得靜”即是指這秋來得悄無聲息,既不像春天的到來有“春雷”作“鳴”(明)證,也不像夏天的到來有“瓢潑的大雨”相伴隨,更沒有冬天到來時吼叫的北風、整夜的風雪。秋的到來是無聲的,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會鋪得滿地……總之,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你的身邊,使你聽得見,摸得著,嗅得到。

    “悲涼”的確是人的一種感覺。“來得悲涼”是說這秋的到來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請注意,只是“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而不是人們一定都會產生悲涼之感。因為草木本無情,喜怒哀樂,皆源於人之多情。

    因此,郁達夫在這篇文章中所表現的並不是“悲涼”之感,而是一種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一種對閒適生活的嚮往。

    開篇第一句“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而對五幅秋景圖的描繪,無不充斥著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對閒適生活的嚮往之情。你看,即使住著“一椽破屋”,卻有心情在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去聽那“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去細數那“從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不是一種閒適嗎?如果說作者描繪的“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四幅圖還能勉強和“悲涼”搭上界,那麼第五幅圖畫“勝日秋果”卻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悲涼”的影子了。在這裡我們只能看到一種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對棗樹的描述:“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生活在這樣的庭院中,面對著觸手可及的秋果,享受著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讚美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說這是一種令人嚮往的閒適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摯地讚歎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由此看來,作者要留住的是這北國的秋天,更是與這北國的秋天緊密相連的閒適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模擬戰2 PC版,隱藏寶物以及隱藏關座標,攻略?